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6379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0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外转子、内转子及限压机构,将高压油腔按油路走向设计为“U”形结构,出油口衔接;所述泵体与泵盖内部沿内转子内环的配合端面上都设有密封环槽,高压油腔内的高压油从内转子、泵体与泵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密封环槽,形成完整的密封油环带,防止空气从内转子与泵体、泵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低压油腔;泵体与泵盖内部高压油腔区域都设有一个长条形的一级缓冲凹槽和扇面形的二级缓冲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保证进、出油顺畅,有效减小涡流,提高外转子与内转子齿间的充油率,降低机油泵的气蚀,降低运行过程中齿间低压油受高压油的冲击,且油压过渡平稳,有效降低机油泵的压力波动和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机油栗,具体涉及一种转子式机油栗。
技术介绍
在汽车发动机上,机油栗一般为转子栗,其由栗体、内转子、外转子、栗盖、限压机构组成。内转子和外转子在栗体内偏心设置,栗体和栗盖内都设有完全对称的低压油腔、高压油腔和泄油腔,栗体和栗盖通过螺栓装配,栗体内的低压油腔与栗盖内的低压油腔组合成机油栗的低压油腔,同理,栗体内的高压油腔与栗盖内的高压油腔组合成机油栗的高压油腔,栗体内的泄油腔与栗盖内的泄油腔组合成机油栗的泄油腔。低压油腔与进油口连通,高压油腔与出油口连通,泄油腔与低压油腔连通。发动机工作时由曲轴直接驱动内转子转动,内转子带动外转子转动,通过内外转子的配合转动,将低压腔的机油不断的运输到高压腔。一般机油栗上常设有限压机构,当机油栗内压力过高时,限压阀工作,使部分高压的机油从限压机构中泄入泄油腔,再由泄油腔流回低压油腔。防止高压腔内机油压力过高。以上曲轴直接驱动式的机油栗,由于转子直径较大,当在高速运行时,会出现涡流,导致转子齿间的充油率降低,齿间低压油受高压油的冲击,进而导致机油栗压力波动较大,噪音大;机油栗在高速运行时,空气容易从内转子与栗体、栗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低压油腔,导致机油栗气蚀严重,进而导致机油栗压力波动较大,噪音大;机油栗在高速运行时,转子齿间充油率低,导致运行过程中齿间低压油受高压油的冲击大,进而导致机油栗压力波动较大,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解决上述的机油栗因转子直径大,导致机油栗压力波动大,噪音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转子式机油栗,该机油栗可提高齿间充油率,减小高压油对齿间的冲击,降低气蚀,进而降低机油栗的压力波动和噪音。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转子式机油栗,包括栗体、栗盖、外转子、内转子及限压机构,所述栗体与栗盖相对应,且与栗盖通过多颗螺栓连接,外转子安装于栗体中心凹台内,并与内转子内啮合,栗盖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且栗体和栗盖内都设有低压油腔、高压油腔和泄油腔,低压油腔与进油口和泄油腔连通,高压油腔与出油口连通,限压机构处于高压油腔和泄油腔之间,其特征在于:将高压油腔按油路走向设计为“U”形结构,出油口衔接,保证出油顺畅,该“U”形结构同时给进油腔带来了更大的布置空间,保证进油顺畅,有效减小祸流,提高外转子与内转子齿间的充油率,降低运行过程中齿间低压油受高压油的冲击。进一步,所述栗体与栗盖内部沿内转子内环配合端面上都设有密封环槽,高压油腔内的高压油从内转子、栗体与栗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密封环槽,形成完整的密封油环带,防止空气从内转子与栗体、栗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低压油腔,有效降低了机油栗的气蚀。进一步,所述密封环槽的横断面为矩形,加工方便。进一步,所述栗体与栗盖内部高压油腔区域都设有一个长条形的一级缓冲凹槽和扇面形的二级缓冲凹槽,该一级缓冲凹槽和二级缓冲凹槽的深度都为1mm,机油栗运行过程中外转子与内转子齿间低压油受高压油的冲击得到有效缓解,使机油栗运行过程中油压过渡平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高压腔内设置“U”形结构,可以保证进、出油顺畅,有效减小涡流,提高外转子与内转子齿间的充油率;栗体和栗盖内设置密封环槽,防止空气进入低压油腔,降低机油栗的气蚀;栗体和栗盖内高压腔区域设置缓冲凹槽,油压过渡平稳,进一步降低了机油栗的压力波动和噪音,并且该机油栗的各相关零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加工也比较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机油栗总成爆炸图图2为带有局部剖视的机油栗总成结构示意图。图3为栗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栗盖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A-A剖视图。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_栗体、2-外转子、3-内转子、4-栗盖、5-螺钉、6-限压机构、7-低压油腔、8-高压油腔、9-泄油腔、10-密封环槽、11- 一级缓冲凹槽、12- 二级缓冲凹槽、13-进油口、14-出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图2所示的一种转子式机油栗,包括栗体1、栗盖4、外转子2、内转子3及限压机构6,所述栗体I与栗盖4相对应,且与栗盖4通过多颗螺栓5连接,外转子2安装于栗体中心凹台内,并与内转子3内啮合,栗盖4下部的两端设有进油口 13和出油口 14,且栗体I和栗盖4内都设有低压油腔7、高压油腔8和泄油腔9,低压油腔7与进油口 13和泄油腔9连通,高压油腔8与出油口 14连通,限压机构6处于高压油腔8和泄油腔9之间,其特征在于:将高压油腔8按油路走向设计为“U”形结构,出油口 14衔接。进一步,参见图3、图4及图6所示的转子式机油栗,栗体I与栗盖4内部沿内转子内环配合端面上都设有密封环槽10,高压油腔8内的高压油从内转子3、栗体I与栗盖4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密封环槽10,形成完整的密封油环带,防止空气从内转子3与栗体1、栗盖4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低压油腔7。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槽10的横断面为矩形。进一步,参见图3、图4所示的转子式机油栗,栗体I与栗盖4内部高压油腔8区域都设有一个长条形的一级缓冲凹槽11和扇面形的二级缓冲凹槽12,该一级缓冲凹槽和二级缓冲凹槽的深度都为1mm。将所述密封环槽(10)的横断面改为半圆形,则构成另一实施例。【主权项】1.一种转子式机油栗,包括栗体(I)、栗盖(4)、外转子(2)、内转子(3)及限压机构(6),所述栗体(I)与栗盖(4)相对应,且与栗盖(4)通过多颗螺栓(5)连接,外转子(2)安装于栗体中心凹台内,并与内转子(3)内啮合,栗盖(4)上设有进油口(13)和出油口(14),且栗体(I)和栗盖(4)内都设有低压油腔(7)、高压油腔(8)和泄油腔(9),低压油腔(7)与进油口(13)和泄油腔(9)连通,高压油腔(8)与出油口(14)连通,限压机构(6)处于高压油腔(8)和泄油腔(9)之间,其特征在于:将高压油腔(8)按油路走向设计为“U”形结构,出油口(14)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式机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栗体(I)与栗盖(4)内部沿内转子内环的配合端面上都设有密封环槽(10),高压油腔(8)内的高压油从内转子(3)、栗体(I)与栗盖(4)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密封环槽(10),形成完整的密封油环带,防止空气从内转子(3)与栗体(1)、栗盖(4)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低压油腔(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式机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槽(10)的横断面为矩形或半圆。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式机油栗,其特征在于:栗体(I)与栗盖(4)内部高压油腔(8)区域都设有一个长条形的一级缓冲凹槽(11)和扇面形的二级缓冲凹槽(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式机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缓冲凹槽和二级缓冲凹槽的深度都为Imm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外转子、内转子及限压机构,将高压油腔按油路走向设计为“U”形结构,出油口衔接;所述泵体与泵盖内部沿内转子内环的配合端面上都设有密封环槽,高压油腔内的高压油从内转子、泵体与泵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密封环槽,形成完整的密封油环带,防止空气从内转子与泵体、泵盖间的端面间隙中进入低压油腔;泵体与泵盖内部高压油腔区域都设有一个长条形的一级缓冲凹槽和扇面形的二级缓冲凹槽。本技术可以保证进、出油顺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1)、泵盖(4)、外转子(2)、内转子(3)及限压机构(6),所述泵体(1)与泵盖(4)相对应,且与泵盖(4)通过多颗螺栓(5)连接,外转子(2)安装于泵体中心凹台内,并与内转子(3)内啮合,泵盖(4)上设有进油口(13)和出油口(14),且泵体(1)和泵盖(4)内都设有低压油腔(7)、高压油腔(8)和泄油腔(9),低压油腔(7)与进油口(13)和泄油腔(9)连通,高压油腔(8)与出油口(14)连通,限压机构(6)处于高压油腔(8)和泄油腔(9)之间,其特征在于:将高压油腔(8)按油路走向设计为“U”形结构,出油口(14)衔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平平尹强刘玉琦王松杰余洪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