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5523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0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包括有静态部、运动部及固定部;运动部与静态部活动式连接;固定部与静态部固定连接;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第二运动部、第三运动部及第四运动部;静态部包括有十字型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四支撑部;固定部包括有固定柱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柱上的阻挡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静态部及运动部的结构设计,可以用于线束分支点处固定,并且适用于固定分支点处不同规格尺寸的线径。在一个钣金固定孔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位置附近,线夹与线束连接的固定点由一点提升为两点固定,固定安全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
,特别是指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线束,贯穿于整个车身,是整车的关键零部件,线束固定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整车的安全可靠。汽车线束由主干线束和若干个线束分支构成,线束分支的线径大小一定比分支线径小。由于线束包裹材料的不同(如有采用波纹管包扎,有采用绒布包扎),不同的包扎方式导致线束的线径不相同。线束设计过程中,线束分支点位置安全设计是必须设计有两个以上的固定点(固定点一般根据分支数目设计),这样的线束固定,可靠性才能保证。汽车线束的可靠固定对整车装配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普遍采用的扎带固定和粘胶贴固定两种方式是广泛应用于整车线束的固定方式,操作简单,适合汽车批量生产装配的节奏。因此线束固定是汽车线束设计的一项关键内容,固定可靠才能保证整车的线束安全。如图1所示为现技术的扎带固定结构示意图,根据分支点位置线径的变化,采用第一扎带1和第二扎带2分别固定,整车钣金需要设计有两个钣金孔,扎带本身强度较小,仅适合固定重量较小的线束。如图2所示为现技术的线夹固定示意图,根据不同的分支采用不同线束直径的第一管夹3和第二管夹4,而每种管夹仅能固定一种线束直径。传统线束分支点处的固定为分别固定,需要整车设计两个固定孔位,固定工艺相对复杂,一个固定点,对应固定一个线束分支(或主干);传统线夹固定仅能固定一种规格尺寸的线径,线夹通用性差;扎带或管夹固定,两固定点间的线束走向无法约束,易弯曲;单固定点,固定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固定用线夹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克服传统线夹在固定分支点处需要不同的线夹,且线夹不能通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包括有静态部、运动部及固定部;所述运动部与所述静态部活动式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静态部固定连接;所述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第二运动部、第三运动部及第四运动部;所述静态部包括有十字型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十字型基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运动部穿孔及第一弹片,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一弹片卡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运动部穿孔及第二弹片;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二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二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二弹片卡接;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运动部穿孔及第三弹片,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三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三弹片卡接;所述第四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运动部穿孔及第四弹片,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四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四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四弹片卡接;所述固定部包括有固定柱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柱上的阻挡部;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十字型基板上;所述阻挡部为卡簧结构。所述第一运动部、所述第二运动部、所述第三运动部及所述第四运动部的大小、结构及形状均相同;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大小、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所述第一弹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弹片面对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台结构。所述第一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本体及与所述第一运动部本体一端为一体结构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卡孔,分别为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所述第一卡孔与所述第二卡孔均能与所述第一弹片卡接。所述第一卡孔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卡孔所在的平面之间有大于90度的夹角。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运动部连接处的横截面,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运动部连接处的横截面均为V字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静态部及运动部的结构设计,可以用于线束分支点处固定,并且适用于固定分支点处不同规格尺寸的线径。并且本申请通过固定部的设计,仅需要在钣金上开一个孔,工艺简单;对线束分支点处的线径走向有效约束,保持主干直线走向,防止线束自身弯曲发生干涉;在一个钣金固定孔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位置附近,线夹与线束连接的固定点由一点提升为两点固定,固定安全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现技术的扎带固定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技术的线夹固定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线束固定线夹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线束固定线夹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运动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线束直径变化时安装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扎带,2第二扎带,3第一管夹,4第二管夹,001静态部,002固定部,011十字型基板,012第一支撑部,013第二支撑部,014第三支撑部,015第四支撑部,031第一运动部,032第二运动部,033第三运动部,034第四运动部,311第一运动部本体,312第一卡接部,313第一卡孔,314第二卡孔,121第一导向槽,122第一运动部穿孔,123第一弹片,021固定柱,022阻挡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如图3至图6所示,包括有静态部001、运动部及固定部002;在本申请中,静态部001、运动部及固定部002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并且以固定部的轴向中线左右对称设计。所述运动部与所述静态部001活动式连接;所述固定部002与所述静态部001固定连接;所述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031、第二运动部032、第三运动部033及第四运动部034。所述静态部001包括有十字型基板011、第一支撑部012、第二支撑部013、第三支撑部014及第四支撑部015;所述第一支撑部012、所述第二支撑部013、第三支撑部014及第四支撑部015分别与所述十字型基板011的四个端部一一对应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运动部031、所述第二运动部032、所述第三运动部033及所述第四运动部034的大小、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上述四个部分可以不相同。所述第一支撑部012、所述第二支撑部013、所述第三支撑部014及所述第四支撑部015的大小、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上述四个部分可以不相同。所述第一支撑部012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运动部穿孔122及第一弹片123,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012与所述第一运动部031连接处的横截面为V字型,第一运动部031可以绕V字型底部自由旋转。所述第一运动部031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122且与所述第一弹片123卡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012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静态部、运动部及固定部;所述运动部与所述静态部活动式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静态部固定连接;所述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第二运动部、第三运动部及第四运动部;所述静态部包括有十字型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十字型基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运动部穿孔及第一弹片,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一弹片卡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运动部穿孔及第二弹片;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二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二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二弹片卡接;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运动部穿孔及第三弹片,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三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三弹片卡接;所述第四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运动部穿孔及第四弹片,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四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四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四弹片卡接;所述固定部包括有固定柱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柱上的阻挡部;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十字型基板上;所述阻挡部为卡簧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静态部、运动部及固定部;所述运动部与所述静态部活动式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静态部固定连接;所述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第二运动部、第三运动部及第四运动部;所述静态部包括有十字型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及所述第四支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十字型基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运动部穿孔及第一弹片,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一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一弹片卡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运动部穿孔及第二弹片;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二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二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二弹片卡接;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运动部穿孔及第三弹片,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三运动部的另一端活动式穿过所述第三运动部穿孔且与所述第三弹片卡接;所述第四支撑部与所述十字型基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运动部穿孔及第四弹片,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运动部的一端活动式连接,所述第四运动部的另一端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丰超张艳楠汪振兴孟胥里李荫荣王春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