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非晶态/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355112 阅读:4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0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晶态/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白钨酸溶于过氧化氢溶液,涂在导电基底的导电面上,得到覆盖有晶种层的导电基底;将钨源溶于水中,调节pH值,加入硫酸铵,形成前驱体溶液,在前驱体溶液中于150~250℃反应4~10h,得到三氧化钨纳米线阵列薄膜。将钨源溶于水中,滴加双氧水,调节pH值,形成电沉积溶液,利用恒电压方法进行电沉积非晶态氧化钨,即可得到。该制备方法制备的薄膜具有纳米线核壳包覆形貌,电连接性好,薄膜具有光谱调节范围大、着色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的优点,同时,制备工艺控制方便,制造成本较低,可以大面积生产,易于实现工业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晶态/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电致变 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s, EC)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能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 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仅需要较小的电压(2V左右)即可工作,开路状态下可以保持 原有着色或褪色状态不变,因此耗能较少。电致变色器件(Electrochromic devices,E⑶) 有望应用在建筑节能窗户、汽车防眩光后视镜、显示设备、变透过率眼镜、汽车天窗、以及航 天器的表面温度控制等。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即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一般是过渡 金属氧化物)、有机单分子变色材料(如普鲁士蓝,紫罗精,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以及导电 高分子材料(如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作为一种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三氧化钨(WO3) 具有颜色纯正,化学性质稳定,与基底结合力强等优点,但传统的三氧化钨也存在着变色速 度慢、着色效率低、颜色变化单一和循环寿命短的缺点。相比而言,纳米结构薄膜具有比表 面积大、导电性能好使得变色迅速、光学模拟性能好、着色效率高和循环性能好等优点。 三氧化钨薄膜最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晶态/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白钨酸溶于过氧化氢水溶液,加水配制成含钨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将过氧化钨酸溶液涂在导电基底的导电面上,得到覆盖有晶种层的导电基底;2)将钨源溶于水中,调节pH值至1~3.5,加入硫酸铵,形成前驱体溶液,将覆盖有晶种层的导电基底固定于反应釜中,将前驱体溶液加入反应釜中,在150℃~250℃反应4h~10h,取出后得到三氧化钨纳米线阵列薄膜;3)将钨源溶于水中,滴加双氧水,调节pH值至0.5~3,形成电沉积溶液,利用恒电压方法对步骤2)制备的三氧化钨纳米线阵列薄膜电极进行电沉积非晶态氧化钨,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江平周鼎王秀丽夏新辉谷长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