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4721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9:23
在驱动轴(23)上,形成与供油孔(71a、72a、73a)连通的平面状或者凹面状的排油通路(71c、72c、73c),且该排油通路(71c、72c、73c)的宽度在供油孔(71a、72a、73a)的外径尺寸以下,并且构成为:排油通路(71c、72c、73c)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比供油孔(71a、72a、73a)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位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的后方,由此防止异物积存在压缩机的驱动轴(23)上的供油孔(71a、72a、73a)处,从而防止轴承(29a、29b、29c)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缩机,特别是涉及下述压缩机,该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构和驱动该压缩机构的驱动轴,并且为了向驱动轴的轴承面供油而在该驱动轴的外周面上开口的供油孔、和用来排油的排油通路形成在该驱动轴上。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具有这样一种压缩机,在该压缩机的机壳内包括压缩机构和驱动该压缩机构的驱动轴,为了向驱动轴的轴承面供油而在该驱动轴的外周面上开口的供油孔形成在该驱动轴上,并且在驱动轴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形成有与供油孔连通的供油槽(参照例如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压缩机中,在驱动轴的内部形成有沿轴心方向延伸的供油路,贮存在机壳内的贮油部中的油从供油路通过供油孔和供油槽被供到所述轴承面。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压缩机中,如图6 (A)、图6 (B)所示,在驱动轴100的中心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供油路101,与供油路101相连的供油孔102形成在与供油路正交的方向上。供油槽103是形成在驱动轴100的外周面上并沿轴向延伸的凹状槽。该供油槽103兼作排油通路,该排油通路用以向设置在图示出的轴承105的上方的其它轴承供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 - 2289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此,若使兼作排油通路的供油槽103的宽度过宽,供向轴承105的滑动部的供油量就会增多。已供到轴承105的滑动部处的油与工作流体(制冷剂)一起被排到机壳外,而当供向滑动部的供油量增多时向机壳外排出的油的量也会增多,因而机壳内的油量就很容易减少。因此,可以想到缩小排油通路103的宽度。不过,若像例如图6(C)所示的那样使排油通路103的宽度比供油孔102的宽度窄很多的话,则金属粉末等异物106就有可能积存在供油孔102中而很难从排油通路103被排出去。例如,当在滑动部形成的异物106比轴承面的间隙(驱动轴100的外周面与轴承105的内周面之间的微小缝隙)大时,很容易产生上述问题。并且,若异物106积存在供油孔102中,就有可能造成供油孔102堵塞、或者产生下述问题,即:即使所述异物被排到排油通路103中,也因为异物几乎都是仅从供油孔102的上端被排出去,所以异物便会进入到轴承105的内周面而导致轴承105受到损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异物积存在驱动轴的供油孔中,从而防止轴承受到损伤。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以下述压缩机为前提,该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构30、和驱动压缩机构30的驱动轴23,为了向驱动轴23的轴承面供油而在该驱动轴23的外周面上开口的供油孔71a、72a、73a形成在该驱动轴23上。并且,该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轴23上,由设置在该驱动轴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的平面或者凹面形成了与所述供油孔71a、72a、73a连通的排油通路71c、72c、73c,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比供油孔71a、72a、73a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位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的后方。在该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在比供油孔71a、72a、73a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排油通路71c、72c、73c,所以即使金属粉末等异物进入到供油孔71a、72a、73a中,该异物也会朝着排油通路71c、72c、73c移动,然后从排油通路71c、72c、73c被排到轴承面的外部。此时,异物会从供油孔71a、72a、73a中朝着沿驱动轴23的轴向在排油通路71c、72c、73c中移动的方向被排出去,也会从供油孔71a、72a、73a中朝着从排油通路71c、72c、73c的靠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通过轴承面的间隙的方向被排出去。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是宽度在所述供油孔71a、72a、73a的外径尺寸以下的通路。在该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也与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相同,异物从供油孔71a、72a、73a及排油通路71c、72c、73c被排到外部。所述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是所述供油孔71a、72a、73a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是与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排油侧端部,该排油通路71c、72c、73c是使将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连结起来的线段的方向沿着所述驱动轴23的轴心方向而形成的。所述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是所述供油孔71a、72a、73a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是与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排油侧端部,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相对于所述驱动轴23的轴心方向倾斜着形成,所述第二端部相对于第一端部位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的后方。在所述第三、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供油孔71a、72a、73a中的油通过排油通路71c、72c、73c从轴承面被排出去。虽然有时金属粉末等异物会进入到供油孔71a、72a、73a及排油通路71c、72c、73c中,不过在上述这些专利技术中,所述异物会很容易从排油通路71c、72c、73c中被排出去。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的第一端部比所述供油孔71a、72a、73a朝着与排油一侧的第二端部相反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端部是所述供油孔71a、72a、73a —侧的端部。在该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排油通路71c、72c、73c的靠旋转方向后方一侧的端缘的长度增长,所以异物很容易朝着从该端缘通过轴承面的间隙的方向被排出去。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轴23上,形成有在所述供油孔71a、72a、73a的开口端部呈锥状扩展开的倒角部71b、72b、73b。在该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通过在供油孔71a、72a、73a的开口端部设置倒角部71b、72b、73b,使得异物很难积存在供油孔71a、72a、73a中。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比倒角部71b、72b、73b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位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的后方。在该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即使金属粉末等异物进入到供油孔71a、72a、73a中,异物也很容易从倒角部71b、72b、73b通过排油通路71c、72c、73c被排出去。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23是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轴,并具有主轴部24、偏心部25及下部主轴部26,所述主轴部24位于中间,所述偏心部25位于主轴部24的上侧与压缩机构30连结,并且该偏心部25的直径比主轴部24的直径小,所述下部主轴部26位于主轴部24的下侧,所述供油孔71a、72a、73a包括形成在所述偏心部25上的第一供油孔71a,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包括从第一供油孔71a开始向上延伸且端部敞开的第一排油通路71c。第九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压缩机构(30)、和驱动压缩机构(30)的驱动轴(23),为了向驱动轴(23)的轴承面供油而在该驱动轴(23)的外周面上开口的供油孔(71a、72a、73a)形成在该驱动轴(23)上,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供油孔(71a、72a、73a)连通的排油通路(71c、72c、73c)由设置在该驱动轴(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的平面或者凹面形成,所述排油通路(71c、72c、73c)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比供油孔(71a、72a、73a)的靠驱动轴(23)旋转方向后方的端缘位于驱动轴(23)的旋转方向的后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宏治北浦洋村上泰弘冈村勇太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