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金和专利>正文

动力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58985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杠杆、两杆体、两框体、一绳体、两马达及一集能装置。其中所述杠杆设于所述基座上,其两端各设有一直杆,两所述直杆上设有一转轴;两所述杆体分别借助一转轴而枢接于杠杆的两端,两所述框体分别设于所述基座两端的杠杆下方,所述框体内设有一重块,所述绳体一端连接于所述杆体上,另一端则依序绕设直杆与杆体的转轴后,固定于所述框体的重块上,使所述杆体摆动时,可连动所述重块于框体内上下位移,两所述马达各设于杠杆靠近中央位置的两端,其与所述杆体连接,借助以使牵引所述杆体时,可造成所述杆体的摆动,使改变所述杠杆的重心而形成摆动,进而连动所述集能装置动作而集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因此世界各国皆不断地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法来产生电力能量,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但是,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故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太阳能”自然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需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本专利技术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不断的精进研发改良,终研发出一机械式动力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产生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包括: 一基座; 一杠杆,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杠杆的两端各设有一直杆,两所述直杆上设有一转轴;两杆体,分别借助一转轴而枢接于所述杠杆的两端,以能够摆动于所述杠杆上,且各所述杆体顶端设有一重块; 两框体,分别设于所述基座两端的杠杆下方,所述框体内设有一重块; 一绳体,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杆体上,另一端则依序绕设直杆与杆体的转轴后,固定于所述框体的重块上,使所述杆体摆动时,可连动所述重块于框体内上下位移; 两马达,各设于杠杆靠近中央位置的两端,其与所述杆体连接,借助马达牵引所述杆体时造成所述杆体的摆动,改变所述杠杆的重心,而使所述杠杆摆动;以及 一集能装置,与所述杠杆一端连接,借助以使所述杠杆摆动时,连动所述集能装置动作而集能。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集能装置为一发电机。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基座两端分别设有一卡榫,分别卡掣摆动至靠近所述卡榫时的杠杆一端。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两所述杆体末端的两侧分别通过一弹簧而与杠杆连接,使所述杆体摆动时,两所述弹簧可分别形成拉伸或压缩的状态。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直杆上的转轴设有一马达,所述马达与所述绳体连接,用以牵引所述绳体。 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框体下方设有弹簧,用以承接所述重块。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框体下方设有一推动器,用以辅助推动所述重块向上位移。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杠杆两端与基座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基座在杠杆两端下方设有一弹簧。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杠杆两端靠近中央位置处,分别设有一弹簧,用以承接摆动后的杆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利用各种自然界的力量以及少量动力源马达,就能够产生动力。【附图说明】图广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动力产生装置实施时的连续动作状态示意图。其中: 1、基座11、弹黃 12、卡榫13、卡榫 2、杠杆21、直杆 22、直杆23、转轴 24、弹簧25、马达 26、弹簧3、杆体 31、转轴32、重块 33、弹簧4、杆体 41、转轴42、重块 43、弹簧5、框体 51、重块52、弹簧 53、推动器6、绳体 7、马达8、马达 9、集能装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5,图式内容为本专利技术动力产生装置的一最佳实施例,其主要由一基座1、一杠杆2、两杆体3、4、两框体5、一绳体6、两马达7、8及一集能装置9所组成。所述杠杆2设于所述基座I上,所述杠杆2的两端各设有一直杆21、22,两所述直杆21、22上设有一转轴23,另外,在所述杠杆2两端与基座I之间设有弹簧24,所述基座I于杠杆2两端下方设有一弹簧11。两所述杆体3、4分别借助一转轴31、41而枢接于杠杆2的两端,以能够在所述杠杆2上摆动,且所述杆体3、4顶端设有一重块32、42。两所述杆体3、4末端的两侧分别通过一弹簧33、43而与杠杆2连接,使所述杆体3、4摆动时,两所述弹簧33、43可分别形成拉伸或压缩的状态。两所述框体5分别设于所述基座I两端的杠杆2下方,所述框体5内设有一重块51,且所述框体5下方设有弹簧52,用以承接所述重块51,所述框体5下方设有一推动器53,用以辅助推动所述重块52向上位移。所述绳体6 —端连接于所述杆体3、4上,另一端则依序绕设直杆21、22与杆体3、4的转轴23、31、41后,固定于所述框体5的重块51上,使所述杆体3、4摆动时,可连动所述重块51在框体5内上下位移。两所述马达7、8各设于杠杆2靠近中央位置的两端,其与所述杆体3、4连接,借助以使牵引所述杆体3、4时,可造成所述杆体3、4的摆动,使所述杠杆2的重心改变,进而使所述杠杆2摆动。所述集能装置9为一发电机,其与所述杠杆2 —端连接,借助所述杠杆2的摆动,可连动所述集能装置9动作而集能。此外,所述基座I两端分别设有一卡榫12、13,分别卡掣摆动至靠近所述卡榫12、13时的杠杆2 —端。所述直杆21、22上的转轴23设有一马达24,所述马达24与所述绳体6连接,用以牵引所述绳体6。所述杠杆2两端靠近中央位置处,分别设有一弹簧26,用以承接摆动后的杆体3、4。因此,实施时,请参阅图广图5,首先令杠杆2呈现左端倾斜的状态,此时所述基座I左端的卡榫12卡掣所述杠杆2倾斜的左端,而杠杆2左端的马达7松释对杠杆2左端杆体3的拉持,使杠杆2左端的杆体3向左倾斜,且杠杆2左端绳体6所连接的重块51则位于框体5的最低点。而杠杆2右端,则令马达8拉持所述杆体4,使所述杆体4呈现向左倾斜的状态,并压制于杠杆2右端上的弹簧26上,并连动所述绳体6将重块51向上拉伸至框体5的最闻点(如图1所7K)。启动时,请参阅图2,令杠杆2左端马达7开始牵引拉持所述杆体3,使得杠杆2左端的杆体3开始向右摆动,使得连动绳体6带动杠杆2左端下方的重块51向上位移,且所述直杆21转轴23上的马达25可辅助所述绳体6将重块51向上拉伸,而框体5下方设有推动器53亦辅助推动所述重块51向上位移。而杠杆2右端原本拉持住杆体4的马达8则松释对于所述杆体4的拉持,使所述杆体4形成向右的摆动,并造成杠杆右端下方的重块51向下位移。请再参阅图3、图4,当完成上述图2的动作后,则可令卡掣杠杆2左端的卡榫12解除,故使得所述杠杆2因两端杆体3、4摆动后造成杠杆2重心改变,而使得杠杆2形成摆动,进而连动所述集能装置9集能。而当杠杆2摆动至其右端呈现向下倾倒的状态时,则令基座I右端的卡榫13卡掣固定所述杠杆2的右端,此时再令杠杆2右端马达8重新拉持杠杆2右端的杆体4,杠杆2左端马达7释放对杠杆2左端杆体3的拉持,故使得杠杆2两端的杆体3、4同时向左摆动倾斜,而当松释杠杆2右端的卡掣状态后,所述杠杆2则可又形成摆动,直到杠杆2左端向下倾倒的状态。因此,重复上述的动作方式,当杠杆2左端向下倾倒的状态后,即可令杠杆2左端受到卡榫卡掣固定,如图5所示,即重新回到如图1的状态,因此持续如前述的动作方式,即可使所述杠杆2持续形成摆动,进而连动所述集能装置9集能。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创造【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为了清楚地说明各部件的组合关系,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及其连接关系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部件的组合是实现哪种功能,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装置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杠杆,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杠杆的两端各设有一直杆,两所述直杆上设有一转轴;两杆体,分别借助一转轴而枢接于所述杠杆的两端,以能够摆动于所述杠杆上,且各所述杆体顶端设有一重块;两框体,分别设于所述基座两端的杠杆下方,所述框体内设有一重块;一绳体,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杆体上,另一端则依序绕设直杆与杆体的转轴后,固定于所述框体的重块上,使所述杆体摆动时,可连动所述重块于框体内上下位移;两马达,各设于杠杆靠近中央位置的两端,其与所述杆体连接,借助马达牵引所述杆体时造成所述杆体的摆动,改变所述杠杆的重心,而使所述杠杆摆动;以及一集能装置,与所述杠杆一端连接,借助以使所述杠杆摆动时,连动所述集能装置动作而集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金和
申请(专利权)人:邱金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