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金和专利>正文

动力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9597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包括基座、转盘、L形杆、直杆、绳体、第二卡榫及至少一集能装置,其中所述转盘一侧设有框架,其上设有弹簧与第一转轴,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卡榫,用以固定弹簧,所述L形杆与直杆分别活动枢接于所述转盘上,所述L形杆前端设有第二转轴,末端则设有第二重块,所述直杆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绳体一端固定于弹簧一端,绳体另一端则依序绕设于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后固定于弹簧的另一端,使当直杆摆动时可拉扯所述绳体而使所述弹簧形成拉伸或压缩的状态,所述第二卡榫设于所述转盘上,用以卡掣摆动至此处的直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所述直杆摆动后,造成所述转盘转动,可连动所述集能装置动作而集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动力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因此世界各国皆不断地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法来产生电力能量,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但是,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故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太阳能”自然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需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本专利技术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不断的精进研发改良,终研发出一机械式动力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产生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包括: 一基座; 一转盘,其一侧设有一框架,所述框架上设有一弹簧与一第一转轴,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卡榫,用以固定形成压缩后的弹簧; 一 L形杆,活动枢接于所述转盘上,所述L形杆前端设有一第二转轴,末端则设有一第二重块,且所述第二重块可左右位移于上; 一直杆,活动枢接于所述转盘上,所述直杆设有一第三转轴; 一绳体,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弹簧一端,绳体的另一端则依序绕设于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后固定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使当直杆摆动时可拉扯所述绳体而使所述弹簧形成拉伸或压缩的状态; 一第二卡榫,设于所述转盘上,用以卡掣摆动至此处的直杆; 至少一集能装置,与所述转盘连接,借以使所述直杆摆动后,造成所述转盘转动时,可连动所述集能装置动作而集能。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集能器为一发电机。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转盘上分别设有可供所述L形杆与直杆卡置的轨道,使所述L形杆与直杆可于所述轨道上摆动。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L形杆末端设有一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重块左右位移的制动器。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转盘上设有一第一马达,所述第一马达与所述直杆连接,用以辅助所述直杆摆动。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L形杆与直杆上分别设有一第二马达、第三马达,所述第二马达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三马达与所述第三转轴连接。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直杆末端设有第三重块。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转盘周围上设有一第一重块。上述的动力产生装置,所述转盘上设有一抵杆,用以顶抵所述L形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拔下第一卡榫,弹簧由压缩状态释放能量,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通过绳体带动直杆形成摆动,而又通过一第二卡榫卡掣直杆的转动,在此过程中,转盘的重心移动,受到重块的影响,会使转盘形成与所述直杆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后又会造成弹簧压缩,重复该过程,从而使转盘持续转动,使与该转盘连接的集能器集能。【附图说明】图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动力产生装置实施时的连续动作状态示意图。其中: 1:基座2:转盘 21:框架22:弹簧 23:第一转轴24:第 ^榫 25:第一马达26:轨道 27:第一重块28:抵杆 3:L形杆31:第二转轴 32:第二重块33:制动器 34:第二马达4:直杆 41:第三重块42:第三转轴 43:第三马达5:绳体 6:第二卡榫7:集能装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5,图式内容为本专利技术动力产生装置的一最佳实施例,其主要由一基座1、一转盘2、一 L形杆3、一直杆4、一绳体5、一第二卡榫6及两集能装置7所组成。所述转盘2 —侧设有一框架21,其上设有一弹簧22与一第一转轴23。所述框架21上设有第一卡榫24,用以固定形成压缩后的弹簧22。所述L形杆3与直杆4分别活动枢接于所述转盘2上,所述L形杆3前端设有一第二转轴31,末端则设有一第二重块32,所述L形杆3末端设有一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重块32左右位移的制动器33,使所述第二重块32可左右位移于L形杆3末端上。所述直杆4末端设有第三重块41,所述转盘2上设有一第一马达25,所述第一马达25与所述直杆4连接,用以辅助所述直杆4摆动,所述直杆4设有一第三转轴42,所述绳体5 —端固定于弹簧22 —端,绳体5另端则依序绕设于第二转轴31、第一转轴23与第三转轴42后固定于弹簧22的另端,使当直杆4摆动时可拉扯所述绳体5而使所述弹簧22形成拉伸或压缩的状态,所述L形杆3与直杆4上分别设有一第二马达34、第三马达43,其分别与第二转轴31及第三转轴42连接。所述第二卡榫6设于所述转盘2上,用以卡掣摆动至此处的直杆4,所述至少一集能装置7为一发电机,供与所述转盘2连接,借以使所述直杆4摆动后,造成所述转盘2转动时,可连动所述集能装置7动作而集能。此外,所述转盘2上分别设有可供所述L形杆3与直杆4卡置于上的轨道26,使所述L形杆3与直杆4可于所述轨道26上摆动。所述转盘2周围上设有一第一重块27,所述转盘2上设有一抵杆28,用以顶抵所述L形杆3。 因此,实施时,请参阅图1?图5,首先令L形杆3与直杆4呈现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而框架21上的弹簧22呈现压缩状态,并受到所述第一卡榫24固定,且L形杆3末端的第二重块32位于接近L形杆3末端的制动器33处。当解除第一卡榫24对弹簧22的固定时,所述弹簧22即可形成拉伸状态,使连动所述绳体5,进而带动所述直杆4形成摆动,当摆动至一角度时,所述转盘2上的第二卡榫6可卡掣摆动至此处的直杆4,如第2图所述直杆4呈现水平的状态,由于所述直杆4摆动后造成转盘2的重心偏颇,故所述转盘2可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请再参阅图3?图5,当转盘2转动至使所述框架21接近于转盘2的最低点位置时,由于所述直杆4呈现被固定的状态,使得绳体5受迫持续拉动所述弹簧22,使得所述弹簧22又逐渐形成被压缩的状态,并再令第一卡榫24固定所述弹簧22,此时令所述直杆4解除被固定的状态,使受到地心引力关保持垂直水平面的状态,且令L形杆3末端的制动器33控制所述第二重块32向左方位移(如第4图所示),使得此时转盘2右端重力大于左端,进而造成转盘2持续转动。因此,重复上述的动作方式,当转盘2转动至使所述框架21位于转盘2的最高点后,再令所述L形杆3末端的制动器33控制所述第二重块32向右方位移,再令所述第一卡榫24解除弹簧22的固定(如图1、图2所示),即可持续使所述转盘2转动,而转盘2转动时,与所述转盘2连接的集能装置7即可运转而集能。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创造【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为了清楚地说明各部件的组合关系,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及其连接关系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部件的组合是实现哪种功能,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装置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引伸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主权项】1.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 一转盘,其一侧设有一框架,所述框架上设有一弹簧与一第一转轴,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卡榫,用以固定形成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转盘,其一侧设有一框架,所述框架上设有一弹簧与一第一转轴,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卡榫,用以固定形成压缩后的弹簧;一L形杆,活动枢接于所述转盘上,所述L形杆前端设有一第二转轴,末端则设有一第二重块,且所述第二重块可左右位移于上;一直杆,活动枢接于所述转盘上,所述直杆设有一第三转轴;一绳体,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弹簧一端,绳体的另一端则依序绕设于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后固定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使当直杆摆动时可拉扯所述绳体而使所述弹簧形成拉伸或压缩的状态;一第二卡榫,设于所述转盘上,用以卡掣摆动至此处的直杆;至少一集能装置,与所述转盘连接,借以使所述直杆摆动后,造成所述转盘转动时,可连动所述集能装置动作而集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金和
申请(专利权)人:邱金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