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56637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夹具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包括底座和位于所述底座上的对刀块,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的夹持直径可调。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夹持后扭梁纵臂的前部,所述后夹持组件夹持后扭梁纵臂的后部,且经过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夹持的后扭梁纵臂的待铣部位与所述对刀块的位置相适配。由于采用的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的夹持直径可以调节,就能适应直径不同的后扭梁纵臂,既保证了后扭梁纵臂“R”部位尺寸精度要求,又对纵臂外形差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夹具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
技术介绍
汽车后扭梁产品除橡胶衬套外其他零件均以焊接的方式与纵臂连接,所以纵臂“R”部位的位置精度直接影响到其他零件的位置精度及焊缝间隙。传统生产中,需投入较高成本的镗铣专机来生产,该类镗铣专机一般采用纵臂外形定位,制作周期较长,且设计制作的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后扭梁纵臂“R”部位尺寸精度要求,又对后扭梁纵臂外形差异具有较好适应性,且生产成本较低的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包括底座和位于所述底座上的对刀块,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的夹持直径可调。实施时,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夹持后扭梁纵臂的前部,所述后夹持组件夹持后扭梁纵臂的后部,且经过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夹持的后扭梁纵臂的待铣部位与所述对刀块的位置相适配。此处的夹持直径指夹持组件能够夹持并固定住的被夹持物件的直径。进一步的是,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包括固定支柱、可转动支柱、左夹持件、右夹持件和横向连接杆,所述固定支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可转动支柱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固定支柱与可转动支柱相对设置,所述横向连接杆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柱的上端,所述自由端可绕所述固定端转动,且所述自由端可固定在所述可转动支柱的上端,所述左夹持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柱的内侧壁上,所述右夹持件固定在所述可转动支柱的内侧壁上。进一步的是,所述左夹持件内壁呈槽形,所述左夹持件的内壁包括上下两侧的侧壁和位于所述两侧壁之间的槽底,在所述槽底的中部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圆柱固定销,所述右夹持件的内壁曲面状。。圆柱固定销的直径与后扭梁纵臂上对应部位的孔的直径相匹配,右夹持件与后扭梁纵臂的形状匹配。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右夹持件与所述可转动支柱的对应位置处开有螺纹通孔,在所述螺纹孔通中有顶紧螺钉。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左夹持件内壁的上下两侧壁上各有固定有一块夹紧块。进一步的是,所述横向连接杆的自由端上有外螺纹和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螺母,在所述可转动支柱的上端有凹形开口,所述自由端的杆部可嵌入所述凹形开口中。进一步的是,所述后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后固定支柱、可转动上臂和纵向可转动连杆,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后固定支柱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纵向可转动连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后固定支柱与纵向可转动连杆相对设置,所述可转动上臂包括上臂固定端和上臂自由端,所述上臂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后固定支柱的上端,所述上臂自由端可绕所述上臂固定端转动,且所述纵向可转动连杆的自由端可与所述上臂固定端相对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是,所述纵向可转动连杆的自由端上有外螺纹和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螺母,在所述上臂自由端上有凹形开口,所述纵向可转动连杆的自由端杆部可嵌入所述凹形开口中。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可转动上臂的中部开有螺纹通孔,在所述螺纹通孔中有顶紧螺钉,在所述后固定支柱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夹紧块。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底座上固定有多个吊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的浮动支撑夹组件和后夹持组件的夹持直径可以调节,就能适应直径不同的后扭梁纵臂,既保证了后扭梁纵臂“R”部位尺寸精度要求,又对纵臂外形差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多轮工艺实验及相关检测验证,在普通卧铣机床上即可实现上述生产要求,以取代专用的镗铣专机,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制造周期短、加工效率高,操作也比较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左视图;图5是本技术涉及的浮动支撑夹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中部位及编号:底座1、对刀块2、浮动支撑夹组件3、固定支柱31、可转动支柱32、左夹持件33、侧壁331、槽底332、右夹持件34、横向连接杆35、固定端351、自由端352、圆柱固定销36、螺纹孔通37、顶紧螺钉38、夹紧块39、后夹持组件4、固定座41、后固定支柱42、可转动上臂43、上臂固定端431、上臂自由端432、纵向可转动连杆44、吊耳5、后扭梁纵臂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包括底座I和位于所述底座I上的对刀块2,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I上的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的夹持直径可调。实施时,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3夹持后扭梁纵臂6的前部,所述后夹持组件4夹持后扭梁纵臂6的后部,且经过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夹持的后扭梁纵臂6的待铣部位与所述对刀块2的位置相适配。批量生产的后扭梁纵臂6的外形存在差异,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后扭梁纵臂6待夹持部位的直径调节相应的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使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的夹持直径与后扭梁纵臂6待夹持部位的直径匹配,可以保证后扭梁纵臂6 “R”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对后扭梁纵臂6外形差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普通卧铣机床上即可实现上述生产要求,以取代专用的镗铣专机,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具体,为了使浮动支撑夹组件3对后扭梁纵臂6的待夹持部位的直径有较好的适应性,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3包括固定支柱31、可转动支柱32、左夹持件33、右夹持件34和横向连接杆35,所述固定支柱31固定在所述底座I上,所述可转动支柱32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底座I上,所述固定支柱31与可转动支柱32相对设置,所述横向连接杆35包括固定端351和自由端352,所述固定端351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柱31的上端,所述自由端352可绕所述固定端351转动,且所述自由端352可固定在所述可转动支柱32的上端,所述左夹持件33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柱31的内侧壁上,所述右夹持件34固定在所述可转动支柱32的内侧壁上。固定支柱31对整个浮动支撑夹组件3起到固定和定位的作用,可转动支柱32可在水平面范围内做180度转动,横向连接杆35可在竖直平面内做大于180度的转动,左夹持件33和右夹持件34对后扭梁纵臂6的待夹持部位起到挤压夹持的作用。实施时,将后扭梁纵臂6的待夹持部位放置在左夹持件33和右夹持件34之间,然后调整可转动支柱32和横向连接杆35,将可转动支柱32和横向连接杆35的自由端连接在一起,将后扭梁纵臂6的待夹持部固定住。这种结构的浮动支撑夹组件3中有两个分支机构可调,即可转动支柱32和横向连接杆35,对后扭梁纵臂6的待夹持部位的直径有较大的适应性。具体,为了增大浮动支撑夹组件3对后扭梁纵臂6的固定作用,所述左夹持件33内壁呈槽形,所述左夹持件33的内壁包括上下两侧的侧壁331和位于所述两侧壁331之间的槽底332,在所述槽底332的中部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圆柱固定销36,所述圆柱固定销36的直径与后扭梁纵臂6上对应部位的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右夹持件34的内壁与后扭梁纵臂的形状匹配。内壁呈槽形的左夹持件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后扭梁纵臂铣“R”夹具,包括底座(1)和位于所述底座(1)上的对刀块(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的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所述浮动支撑夹组件(3)和后夹持组件(4)的夹持直径可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冰易忠路陈正康黄军蒲吕春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