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履带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包括:托架、架体和底座为一体的支撑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托架、架体和底座三者为一,在不需要拆卸履带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对负重轮进行拆卸更换;车辆无论在任何地域均可安全可靠对车辆负重轮处进行快速支撑,并将负重轮进行快速换装;该工装适合所有坦克装甲车辆使用,结构简洁,成本低,功能实用,使用便利,并可以快速解决全地域车辆负重轮的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履带式车辆
,涉及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
技术介绍
履带车辆的负重轮由内外两片负重轮并列连接构成,对于位于车辆内侧的负重轮片的维修更换一直是维修任务能否顺利、可靠、安全完成的关键技术。原车辆对负重轮的换装没有专用的工具工装,换装过程非常费时、费力,并存在安全隐患。对负重轮换装时,需要操作者采用躺卧的方式进入车辆底部,并将千斤顶放置在需要换装负重轮的底甲板下部,利用千斤顶将车辆缓慢抬起并使履带与负重轮同时脱离地面;位于车外的另外操作者需要将更换负重轮部位的履带进行断开;同时位于车辆底部的人员利用工具对位于车辆内侧的负重轮片的拆装更换。由于车辆底部空间的高度为400_,操作空间非常狭小极其不利于操作者进行操作。由于履带车辆的使用范围为全境域内使用,如果处在沙漠及沼泽等恶劣地域情况下使用,该种方式不能够解决负重轮更换问题,同时如果千斤顶出现脱落现象,对车底操作者就会造成生命安全危险。所以,一种安全、可靠、快速的负重轮拆卸工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并紧迫了。
技术实现思路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实现负重轮安全、可靠、快速的拆装。( 二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其包括:托架1、架体2、底座3 ;架体2顶端设置托架I,底部设置底座3 ;托架1、架体2和底座3 —体成型;更换负重轮时,将托架I支撑在负重轮平衡肘肘弯处并依靠平衡肘轴头限位,底座3倾斜状放置在履带板内侧,车辆行驶过程中,履带处于向后移动状态,负重轮快换工装在履带向后移动过程中被带动并竖立,直至将负重轮托起为直立状态,此时操作者无需进入车辆底部即可对负重轮进行更换。其中,所述托架I为弧形,弧形半径比负重轮平衡肘的宽度大4_并小于平衡肘轴头宽度,弧形深度高于平衡肘的中心高度。其中,所述架体2与底座3的高度之和高于负重轮半径,底座3的厚度小于履带相邻两个导齿间距,底座3的宽度比履带板的宽度小5mm。其中,所述托架1、架体2、底座3均采用合金钢材质制成。(三)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负重轮快换工装,充分利用车辆平衡肘本体的结构特征,车辆处于任何状态下均能将平衡肘包裹不能脱离;充分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履带向后移动的原理,将底座带动,直至底座底部接触面全部与履带内部完全接触并使负重轮快换工装完全直立;充分利用车辆平衡肘本体的结构特征及车辆行驶原理,负重轮快换工装底部支撑在履带内表面上,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可以适用于沙漠沼泽等恶劣的地域使用,完全可以轻松将需要维修部位的负重轮进行支撑并更换,操作快速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负重轮快换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负重轮快换工装的使用状态简图。图中,10-托架;20_架体;30_底座;1-履带;2_负重轮;3_平衡肘;4_负重轮快换工装;5-履带导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负重轮快换工装包括:托架1、架体2、底座3 ;架体2顶端设置托架I,底部设置底座3 ;托架1、架体2和底座3 —体成型。具体地,托架I为弧形,弧形半径比负重轮平衡肘的宽度大4_并小于平衡肘轴头宽度,弧形深度高于平衡肘的中心高度。托架1、架体2、底座3均采用合金钢材质,能够满足车辆支撑过程中强度要求。架体2与底座3的高度之和高于负重轮半径,可以确保负重轮能够脱离履带并处于不受力状态。底座3的厚度小于履带相邻两个导齿间距,底座3的宽度比履带板的宽度小5mm,底座3的尺寸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面积设计足够大,在履带向后移动过程中能够保证底座与履带内表面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满足支撑过程中的平稳及负重轮拆卸过程中安全性的支撑要求。下面结合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工作状态做具体描述:使用时,只需要将托架I支撑在平衡肘肘弯处并依靠平衡肘轴头限位,底座3倾斜状放置在履带板内侧,见状态I ;车辆行驶过程中,履带处于向后移动状态,负重轮快换工装在履带向后移动过程中被慢慢带动并竖立,直至将负重轮托起为状态2的直立状态情况为止。状态2中负重轮与履带脱离处于不受力状态,此时操作者无需进入车辆底部即可对负重轮进行更换。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充分利用车辆平衡肘本体的结构特征及车辆行驶原理,负重轮快换工装底部支撑在履带内表面上,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可以适用于沙漠沼泽等恶劣的地域使用,完全可以轻松将需要维修部位的负重轮进行支撑并更换;负重轮快换工装的使用提高了操作安全性、节省了维修时间,提高维修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架(I)、架体⑵、底座(3);架体⑵顶端设置托架(I),底部设置底座(3);托架(1)、架体(2)和底座(3) —体成型;更换负重轮时,将托架(I)支撑在负重轮平衡肘肘弯处并依靠平衡肘轴头限位,底座(3)倾斜状放置在履带板内侧,车辆行驶过程中,履带处于向后移动状态,负重轮快换工装在履带向后移动过程中被带动并竖立,直至将负重轮托起为直立状态,此时操作者无需进入车辆底部即可对负重轮进行更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重轮快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I)为弧形,弧形半径比负重轮平衡肘的宽度大4mm并小于平衡肘轴头宽度,弧形深度高于平衡肘的中心高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重轮快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2)与底座(3)的高度之和高于负重轮半径,底座(3)的厚度小于履带相邻两个导齿间距,底座(3)的宽度比履带板的宽度小5mm。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重轮快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1)、架体(2)、底座(3)均采用合金钢材质制成。【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履带车辆
,公开了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包括:托架、架体和底座为一体的支撑结构。本专利技术将托架、架体和底座三者为一,在不需要拆卸履带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对负重轮进行拆卸更换;车辆无论在任何地域均可安全可靠对车辆负重轮处进行快速支撑,并将负重轮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负重轮快换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架(1)、架体(2)、底座(3);架体(2)顶端设置托架(1),底部设置底座(3);托架(1)、架体(2)和底座(3)一体成型;更换负重轮时,将托架(1)支撑在负重轮平衡肘肘弯处并依靠平衡肘轴头限位,底座(3)倾斜状放置在履带板内侧,车辆行驶过程中,履带处于向后移动状态,负重轮快换工装在履带向后移动过程中被带动并竖立,直至将负重轮托起为直立状态,此时操作者无需进入车辆底部即可对负重轮进行更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宪俊,逯呈承,甘林,祝国荣,湛宏杰,代香,赵志颖,陈发伟,孙立娟,李萌,郭卓萍,杜晓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