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9752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钣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及竖直布设的左、右水箱竖板,上、下水箱横梁及左、右水箱竖板连接构成的整体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沿车长方向设置的汽车纵梁延伸至水箱竖板的外侧板面处,汽车纵梁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外侧面临近且间隙设置,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之间通过连接件过渡连接,预留给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之间足够的装配间隙,确保汽车纵梁前端能够实现与水箱竖板的焊接装配,纠正了由于汽车纵梁焊接误差导致其于前端框架无法装配或者装配精度低下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端框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钣金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前端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汽车车身结构中,前端框架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上、下水箱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左、右水箱竖板,左、右水箱竖板及上、下水箱横梁构成矩形框架结构用于装载汽车散热模块、大灯、水箱等部件,左、右水箱竖板与分别与左、右纵梁的前端连接,这样就构成了整体的汽车前端框架结构。传统汽车的前端框架结构中,水箱竖板与汽车纵梁的连接方式为:将左、右水箱竖板及上、下水箱横梁先整体焊接完毕后,在左、右水箱竖板的上开设安装孔,在汽车纵梁的前端设置与车宽方向平行且竖直的安装板,安装板板面上沿车长方向设置有插接柱,汽车纵梁通过安装板上的插接柱插置在左、右水箱竖板上的安装孔内实现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的固定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整个汽车前端框架结构,汽车纵梁通过焊接装配完毕。然而汽车纵梁焊接完毕后,其形成的两个向车长方向悬伸的左、右汽车纵梁沿着车宽方向存在一定的焊接误差,导致汽车纵梁的前端无法实现与水箱竖板板面的精准贴靠而造成无法连接的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准确实现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连接的汽车前端框架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及竖直布设的左、右水箱竖板,上、下水箱横梁及左、右水箱竖板连接构成的整体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沿车长方向设置的汽车纵梁延伸至水箱竖板的外侧板面处,汽车纵梁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外侧面临近且间隙设置,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之间通过连接件过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的技术效果为:汽车纵梁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的外侧面之间间隙设置,利用设置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之间的连接件实现二者的紧固连接,预留给汽车纵梁与水箱竖板之间足够的装配间隙,确保汽车纵梁前端能够实现与水箱竖板的焊接装配,纠正了由于汽车纵梁焊接误差导致其于前端框架无法装配或者装配精度低下的弊端。附图说明图1至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几个装配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8,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一种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10及竖直布设的左、右水箱竖板20,上、下水箱横梁10及左、右水箱竖板20连接构成的整体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沿车长方向设置的汽车纵梁30延伸至水箱竖板20的外侧板面处,汽车纵梁30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20外侧面临近且间隙设置,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之间通过连接件过渡连接。汽车纵梁30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20的外侧面之间间隙设置,利用设置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之间的连接件实现二者的紧固连接,预留给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之间足够的装配间隙,确保汽车纵梁30前端能够实现与水箱竖板20的焊接装配,纠正了由于汽车纵梁30焊接误差导致其于前端框架无法装配或者装配精度低下的弊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位于汽车纵梁30前端设置的安装板31,所述安装板31板面竖直且与车宽方向平行,安装板31的板面与汽车纵梁30的前端固定,安装板31的一侧边向水箱竖板20的外侧板面处延伸且紧固连接。为实现二者的有效固定,矩形框架上的附件重量施加给汽车纵梁30最多的是竖直向下的力矩,因此首先需要将汽车纵梁30的前端与水箱竖板20固定,通过安装板31可有效的将水箱竖板20固定在汽车纵梁30上。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位于汽车纵梁30上梁面设置的上连接架40,所述上连接架40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且竖直布设的直角三角板43,直角三角板43的两直角边分别向水箱竖板20及汽车纵梁30延伸且紧固连接。当然,汽车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前端矩形框架上的附件也会施加给汽车纵梁30一定的扭曲力矩,该力矩的方向与汽车纵梁30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为实现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更为有效的固定,通过上连接架40的连接作用,使得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连接的更为牢靠。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位于汽车纵梁30下梁面与下水箱横梁10之间设置的下连接架50,所述下连接架50包括支撑板55,所述支撑板55整体呈角钢板状,支撑板55的板长方向竖直且其两端分别与下水箱横梁10及汽车纵梁30的下梁面紧固连接,支撑板55的两侧边缘分别向水箱竖板20及安装板31延伸且紧固连接。为有效的实施对汽车纵梁30的有效托撑,通过角钢架结构设置的支撑板55的两端分别实施对汽车纵梁30及下水箱横梁10的紧固连接,并且支撑板55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水箱竖板20及安装板31紧固连接,因此该支撑板55可将上述的部件进一步地连接固定为一个整体。上述的安装板31、上连接架40及下连接架50形成的上、中、下连接紧固结构,可实现水箱竖板20与汽车纵梁30的有效紧固连接,上述形成的汽车前端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均高于现有的普通的车型框架的结构强度及刚度。具体地,所述的安装板31与水箱竖板20的外侧面临近的一侧边延伸设置有翻边311,所述翻边311的板面与车长方向平行且向车头方向延伸,翻边311的板面与水箱竖板20贴合且紧固连接。翻边311可与水箱竖板20通过点焊的方式实施紧固连接。具体地,所述上连接架40的两直角边分别延伸有第一、第二连接边41、42,所述第一连接边41的板面竖直且与车长方向平行,第一连接边41与水箱竖板20贴合且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边42的板面水平,第二连接边42的板面与汽车纵梁30的上梁面贴合且紧固连接,同样地,第一、第二连接板41、42分别与水箱竖板20及汽车纵梁30通过点焊的方式实施紧固连接。更为具体地,所述的下连接架50的上下两端各延伸有第一、第二翻边51、52,第一、第二翻边51、52的板面水平,第一、第二翻边51、52分别与汽车纵梁30的下梁面及下水箱横梁10贴合且紧固连接,下连接架50的两侧边缘分别延伸第三、第四翻边53、54,第三翻边53的板面竖直且与车宽方向平行,第三翻边53与安装板31的板面贴合且紧固连接,第四翻边54的板面竖直且与车长方向平行,第四翻边54与水箱竖板20的板面贴合且紧固连接。所述下水箱横梁10及左、右水箱立板20由一块板冲压弯曲成型,下水箱横梁10及左、右水箱立板20的横截面为槽型结构且槽口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位于下水箱横梁10的两端槽口处设置有盖板60,所述盖板60的截面轮廓与水箱下横梁10截面轮廓吻合,盖板60的槽口与下水箱横梁10的槽口相对且翻边贴合,盖板60沿车宽方向延伸,盖板60的延伸端分别与安装板31的下端边缘设置的第五翻边312及下连接架50的第二翻边52贴合且紧固连接。上水箱横梁10整体呈槽型板状,上水箱横梁10的槽口向下,左、右水箱立板20的上端置于上水箱横梁10的槽口内,水箱立板20两侧槽壁与上水箱横梁10的两侧槽壁贴合且紧固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前端框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10)及竖直布设的左、右水箱竖板(20),上、下水箱横梁(10)及左、右水箱竖板(20)连接构成的整体呈矩形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长方向设置的汽车纵梁(30)延伸至水箱竖板(20)的外侧板面处,汽车纵梁(30)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20)外侧面临近且间隙设置,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之间通过连接件过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下水箱横梁(10)及竖直布设的左、右水箱竖板(20),上、下水箱横梁(10)及左、右水箱竖板(20)连接构成的整体呈矩形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长方向设置的汽车纵梁(30)延伸至水箱竖板(20)的外侧板面处,汽车纵梁(30)的内侧面与水箱竖板(20)外侧面临近且间隙设置,汽车纵梁(30)与水箱竖板(20)之间通过连接件过渡连接;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位于汽车纵梁(30)前端设置的安装板(31),所述安装板(31)板面竖直且与车宽方向平行,安装板(31)的板面与汽车纵梁(30)的前端固定,安装板(31)的一侧边向水箱竖板(20)的外侧板面处延伸且紧固连接;所述的连接件还包括位于汽车纵梁(30)上梁面设置的上连接架(40),所述上连接架(40)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且竖直布设的直角三角板(43),直角三角板(43)的两直角边分别向水箱竖板(20)及汽车纵梁(30)延伸且紧固连接;所述的连接件还包括位于汽车纵梁(30)下梁面与下水箱横梁(10)之间设置的下连接架(50),所述下连接架(50)包括支撑板(55),所述支撑板(55)整体呈角钢板状,支撑板(55)的板长方向竖直且其两端分别与下水箱横梁(10)及汽车纵梁(30)的下梁面紧固连接,支撑板(55)的两侧边缘分别向水箱竖板(20)及安装板(31)延伸且紧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板(31)与水箱竖板(20)的外侧面临近的一侧边延伸设置有翻边(311),所述翻边(311)的板面与车长方向平行且向车头方向延伸,翻边(311)的板面与水箱竖板(20)贴合且紧固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架(40)的两直角边分别延伸有第一、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桃王翼陈正垒李程陈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