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华专利>正文

电动球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4932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动球形车,主要由外球部分、内球部分、自动操作控制系统构成,外球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内球部分的外表面对应设置有互斥磁铁片,外球部分的内表面还均匀封装有电源和线圈,可通过正反向接通电源来控制所述外球部分的前后行进,以及通过电源的加电来控制外球部分的转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动力强大,运行平稳,体验更为舒适,设计相对普通电动车更为人性化;对于路面较差的情况下较一般电动车更自如,驾乘人员在碰撞中不易受伤,耐撞击;采取密封设计,掉落水中也不致于丧命,还可在水面滚动前进,因此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球形车
技术介绍
普通电动车动力不够大,爬坡和续航能力都不如燃油摩托车,而且驾乘人员,易受到日晒雨淋影响,使用防晒防雨具并不舒适;独轮电动车通过陀螺仪保持平衡,更轻便,但是要随身携带,不便存放室外,也存在上述缺点。球形运动速度快,需要动力小,抗撞能力强,但控制方向和刹车比较麻烦,载人区在中部,不受下雨影响,但载人仓跟随转动导致人不能很好的观察周围景象和障碍物。现试图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产生新型交通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耗电量少、防风雨、平稳舒适且可靠性高的电动球形车。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动球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球部分,所述外球部分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球部分可以转动方式在道路面行进;内球部分,所述内球部分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内球部分与所述外球部分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空隙,所述内球部分可在所述外球部分行进的情况下保持垂直道路面的状态,所述内球部分的中空结构处设有载人区;自动操作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操作控制系统设置于所述内球部分中,其可用于控制所述外球部分的行进、转向以及停止;其中,所述外球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内球部分的外表面对应设置有互斥磁铁片,所述外球部分的内表面还均匀封装有电源和线圈,可通过正反向接通电源来控制所述外球部分的前后行进,以及通过电源的加电来控制外球部分的转向。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球部分被划分为上仓和下仓,所述载人区设置于所述上仓内,所述自动操作控制系统设置于所述下仓内。进一步,所述外球部分采用钢化玻璃制成,且所述外球部分接触道路面的部分还套设有橡胶外轮。进一步,所述外球部分不接触道路面的两个对应侧面开设有进出门,所述进出门上设置有前后摄像头。进一步,所述外球部分接触道路面的两侧均匀开设有六个孔,每个所述孔内设置有可伸缩的支撑脚,每一侧相邻所述支撑脚之间呈60°夹角。此外,所述外球部分的左右可控转向范围为0° — 9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电动球形车,主要由外球部分、内球部分、自动操作控制系统构成,外球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内球部分的外表面对应设置有互斥磁铁片,外球部分的内表面还均匀封装有电源和线圈,可通过正反向接通电源来控制所述外球部分的前后行进,以及通过电源的加电来控制外球部分的转向。本技术动力强大,运行平稳,体验更为舒适,设计相对普通电动车更为人性化;对于路面较差的情况下较一般电动车更自如,驾乘人员在碰撞中不易受伤,耐撞击;采取密封设计,掉落水中也不致于丧命,还可在水面滚动前进,因此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其带有互斥磁铁片;图3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三,其带有橡胶外轮;图4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四,其带有电源和线圈;图5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五,其带有电源和线圈;图6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六,其带有支撑脚;图7为本技术原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图7,电动球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球部分1,所述外球部分I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球部分I可以转动方式在道路面行进;内球部分2,所述内球部分2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内球部分2与所述外球部分I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空隙3,所述内球部分2可在所述外球部分I行进的情况下保持垂直道路面的状态,所述内球部分2的中空结构处设有载人区;自动操作控制系统4,所述自动操作控制系统4设置于所述内球部分2中,其可用于控制所述外球部分I的行进、转向以及停止;其中,所述外球部分I的内表面和所述内球部分2的外表面对应设置有互斥磁铁片5,磁力大小决定内球部分2的总重量,所述外球部分I的内表面还均匀封装有电源6和线圈7,可通过正反向接通电源6来控制所述外球部分I的前后行进,反向供电起刹车的作用,以及通过电源6的加电来控制外球部分I的转向。本技术所述的电动球形车,工作原理与一般电动车类似,线圈在磁场中通电,产生切割磁力线和电流方向的动力。动力为蓄电池提供的电力,供给线圈,线圈固定(可设计为线圈卡在一个卡槽内)在外球部分I内侧,线圈产生切轮方向的动力,带动外球部分I转动。一切操作由内球部分2通过蓝牙设置操控。外球部分I和内球部分2动力轮之间是悬空的不接触的,内轮因为重心向下的作用,不转动。内球部分2被划分为上仓和下仓,所述载人区设置于所述上仓内,所述自动操作控制系统4设置于所述下仓内,下仓还装有蓝牙,空调备用工具等重物。类似于不倒翁效应,无论外球部分I如何转动。内球部分2保持垂立地面不倒,上仓载人和尽量留出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控制是在内球部分2中设置命令,通过蓝牙发送到外球部分I控制中心中的自动操作控制系统4,经过计算机中心分析制定操作程序来控制的。外球部分I采用钢化玻璃制成,这样驾驶者能够很好地观察外部环境,且所述外球部分I接触道路面的部分还套设有橡胶外轮11,以对所述外球部分I进行必要保护。外球部分I不接触道路面的两个对应侧面开设有进出门12,所述进出门12上设置有前后摄像头14 (可微调摄像头角度)和照明灯,蓝牙传送到中心控制处理微电子板,门上装通气窗。本技术与普通电动车比较,耗电少,防风雨,但自动控制技术要求较高。外球部分I接触道路面的两侧均匀开设有六个孔,每个所述孔内设置有可伸缩的支撑脚13,每一侧相邻所述支撑脚13之间呈60°夹角,可用于紧急刹车和一般情况下停放车辆。可以像千金顶一样的液压作用,慢慢从这些小孔向下顶起,由小的电机带动。每个方向的撑脚有两个支架(左右两个千斤顶),邻近的两个方向的四个支架将整个轮子抬起,就不会被轻易推动。外球部分I的左右可控转向范围为0° — 90°,这种转向范围能够满足平时转向的需要。线圈的绕线方向决定了线圈受到的动力的方向,从而决定外球部分I的运动。固定在外球部分I的线圈一组是转向线圈,用于控制转向,方向线圈是和外球部分I的外形一致的,多组是动力前进后退线圈决定外球部分I的前进的动力和后退的刹车,动力组线圈的方向是横切轮面的,可以设计成系列卡槽,线圈卡在里面。本技术动力强大,运行平稳,更舒适,对于路面较差的情况下较一般电动车更自如,驾乘人员在碰撞中不易受伤,耐撞击,且采取密封设计,掉落水中也不致于丧命,还可在水面滚动前进。本技术,相当于将独轮车做成较大的轮子,向两侧膨大,中间安置载人载物空间,安装空调,驾乘人员不受日晒雨淋影响,空间舒适。而且大轮与载人区之间的空间较大,可以配置更大功率的动力和更大的蓄电能力。结构紧凑,接入定位仪,摄像头,障碍物距离感应装置,电子处理器等自动驾驶系统,让驾乘更舒适省心。由于轮子比较大,相对小轮子,力矩更大,相同动力产生的速度和动能更大,而且大轮子较小轮子运行更平稳更快。由于这种结构,驾乘人员不能直观的看到前方后方,左右的物体,要求较高较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驾乘人员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停车手刹,将整个车体撑离地面。如果除了外胎,其他部分大都采取透明材料可以让驾乘人员有一点外环境直观感。或者由单轮改为双轮结构,驾乘人员可以有前方的少量直观视线。运行也更平稳,空间更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球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球部分(1),所述外球部分(1)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球部分(1)可以转动方式在道路面行进;内球部分(2),所述内球部分(2)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内球部分(2)与所述外球部分(1)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空隙(3),所述内球部分(2)可在所述外球部分(1)行进的情况下保持垂直道路面的状态,所述内球部分(2)的中空结构处设有载人区;自动操作控制系统(4),所述自动操作控制系统(4)设置于所述内球部分(2)中,其可用于控制所述外球部分(1)的行进、转向以及停止;其中,所述外球部分(1)的内表面和所述内球部分(2)的外表面对应设置有互斥磁铁片(5),所述外球部分(1)的内表面还均匀封装有电源(6)和线圈(7),可通过正反向接通电源(6)来控制所述外球部分(1)的前后行进,以及通过电源(6)的加电来控制外球部分(1)的转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
申请(专利权)人:刘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6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