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衍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4772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衍车架,包括立管(1)和两根前车架管(2),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21),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22),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下端与第二撑杆(22)之间设有第三撑杆(23),所述第二撑杆(22)与前车架管(2)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24);两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3),两根所述连接杆(3)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称设有两根前车架管,在两根前车架管上均设有多根撑管,两边对应位置的多根撑管均为对称设置,能提高车架强度,减小发动机引起的振动,结构新颖,美观耐用,承载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桥衍车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摩托车,前端的立管普遍都只连接着一根撑管,然后这一根撑管再连接固定在后车架上,发动机安装固定的点与其他部件的固定点比较紧密,对发动机振动不具备缓冲作用,同时,一根撑管的受力强度较小,使得整个车架受力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提高车架强度的桥衍车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桥衍车架,包括立管和两根前车架管,两根前车架管对称固定在立管的后端且向后伸出,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每根所述第一撑杆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所述第二撑杆向后端伸出,所述第一撑杆的下端与第二撑杆之间设有第三撑杆,所述第二撑杆与前车架管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若干根所述第四撑杆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每根所述第四撑杆的一端固定在前车架管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撑管上;两根所述第二撑杆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每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位置临近的第三撑杆固定,另一端均向下弯折,其弯折处的前端与对应位置第二撑杆的后端固定,两根所述连接杆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前车架管固定。采用以上结构,立管的后端对称设置两根前车架管,使车体左右受力承载性更加均衡,能降低侧翻的危险,同时,双杆的设置改进了之前摩托车单杆支撑的样式,车架受力强度增大,再加上第三撑管和若干第四撑管的支撑,也能够大大降低安装在此位置发动机的振动,随之也使得车身振动减小,能提高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所设置的连接杆可稳定第二撑杆和对应位置第四撑杆的受力状态,加强杆则稳定两根连接杆之间的展开宽度和受力强度,结构新颖,承载性好,适用范围广。为了能多点固定发动机,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同时降低车架单点受力强度,作为优选,每根所述第一撑杆与对应位置第三撑杆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轴套,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的后端均固设有第二轴套,两个第一轴套以及两个第二轴套均对称设置。每根所述第二撑杆的后端与对应位置连接杆之间均设有固定杆,在每根所述固定杆的中部均设有第三轴套,两个所述第三轴套对称设置。有益效果:本技术对称设有两根前车架管,在两根前车架管上均设有多根撑管,两边对应位置的的多根撑管均为对称设置,能提高车架强度,减小发动机引起的振动,结构新颖,美观耐用,承载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由立管I和两根前车架管2等组成,两根所述前车架管2对称固定在立管I的后端且向后伸出,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21,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22,所述第二撑杆22向后端伸出,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下端与第二撑杆22之间设有第三撑杆23,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与对应位置第三撑杆23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轴套51,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后端均固设有第二轴套52,两个第一轴套51以及两个第二轴套52均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撑杆22与前车架管2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24,三根所述第四撑杆24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每根所述第四撑杆24的一端固定在前车架管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撑管22上;两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3,每根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与靠后端的第三撑杆23固定,另一端均向下弯折,其弯折处的前端与对应位置第二撑杆2的后端固定;每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与对应位置连接杆3之间均设有固定杆6,在每根所述固定杆6的中部均设有第三轴套53,两个所述第三轴套53对称设置;两根所述连接杆3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4,所述加强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前车架管2固定。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和图2所示,把前车架管2对称焊接在立管I的后端,前车架管2向后伸出,在前车架管2前端的下部焊接固定有第一撑杆21,第一撑杆21的下端向下斜向后支出,在第一撑杆21中部的后端面焊接固定有水平向后伸出的第二撑杆22,在第一撑杆21和前车架管2受力时,第二撑管22可以起到受力分解的作用;另外,在第二撑管22和第一撑管21之间还斜向焊接有第三撑管23,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结构,承载受力稳定性好,同时,在两边的第二撑管22和前车架管2之间均焊接有三根第四撑管24,相邻的两根第四撑管24呈锥形结构,并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第二撑管22或前车架管2形成三角形框架结构,整体结构紧凑,多根管件组合形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结构,受力分解均匀,所形成的车架强度提高。连接杆3、加强杆4和固定杆6与其他管件焊接固定成型,起到多方向支撑的作用,在管件中设置的多个轴套也是焊接固定,便于安装固定发动机,同时也减轻了发动机的振动效果,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得到提高。本技术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桥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I)和两根前车架管(2),两根所述前车架管(2)对称固定在立管(I)的后端且向后伸出,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21),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22),所述第二撑杆(22)向后端伸出,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下端与第二撑杆(22)之间设有第三撑杆(23),所述第二撑杆(22)与前车架管(2)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24),若干根所述第四撑杆(24)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每根所述第四撑杆(24)的一端固定在前车架管(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撑管(22)上;两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3),每根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与对应位置临近的第三撑杆(23)固定,另一端均向下弯折,其弯折处的前端与对应位置第二撑杆(2)的后端固定,两根所述连接杆(3)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4),所述加强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前车架管(2)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衍车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与对应位置第三撑杆(23)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轴套(51),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后端均固设有第二轴套(52),两个第一轴套(51)以及两个第二轴套(52)均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衍车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与对应位置连接杆(3)之间均设有固定杆¢),在每根所述固定杆(6)的中部均设有第三轴套(53),两个所述第三轴套(53)对称设置。【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桥衍车架,包括立管(1)和两根前车架管(2),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21),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22),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下端与第二撑杆(22)之间设有第三撑杆(23),所述第二撑杆(22)与前车架管(2)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24);两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3),两根所述连接杆(3)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4)。本技术对称设有两根前车架管,在两根前车架管上均设有多根撑管,两边对应位置的多根撑管均为对称设置,能提高车架强度,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1)和两根前车架管(2),两根所述前车架管(2)对称固定在立管(1)的后端且向后伸出,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21),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22),所述第二撑杆(22)向后端伸出,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下端与第二撑杆(22)之间设有第三撑杆(23),所述第二撑杆(22)与前车架管(2)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24),若干根所述第四撑杆(24)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每根所述第四撑杆(24)的一端固定在前车架管(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撑管(22)上;两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3),每根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与对应位置临近的第三撑杆(23)固定,另一端均向下弯折,其弯折处的前端与对应位置第二撑杆(2)的后端固定,两根所述连接杆(3)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4),所述加强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前车架管(2)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望江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