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属于自卸车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后门上的限位块、设有两同心通孔的栓杆座,设置在后门边框上的套管,以及贯穿所述套管和栓杆座两同心通孔的栓杆;栓杆座是由两相对的固定板和固定板,以及跨接在所述固定板和固定板之间的横板构成的“U”型状,在所述固定板和固定板之间的栓杆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插接有开口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跳动、启闭自锁的作用,简单实用、加工工艺简单,同时适用于后开门侧翻和下翻两种自卸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卸车辅助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
技术介绍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扩大内需,交通运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卸车作为交通运输的中坚力量,自然得到更普遍、更广泛的推广与使用。货车车厢后开门在装卸货物需频繁开启、闭合的自卸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门锁功能体现在可操作性、耐用性和简单实用性。在目前市场上自卸车后开门按其开启方向分为侧翻与下翻两种,门锁机构的样式繁杂,且难以在侧翻与后翻两种开门中通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特性:开槽板锁型:栓杆利用板锁长槽口限位闭合,多适用于下翻后开门。在恶劣路况下行驶,该门锁机构无自锁、防跳动等功能。双套管型:栓杆利用双套管同心与限位座限位完成闭合自锁,多适用于侧开门。该机构虽然具有防跳动、启闭自锁等功能,但可操作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中,包括设置在后门I上的限位块2、设有两同心通孔的栓杆座3,设置在后门边框4上的套管5,以及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栓杆6 ;所述栓杆座3是由两相对的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以及跨接在所述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之间的横板33构成的槽钢状,所述的两同心通孔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上,在所述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之间的栓杆6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开口销7 ;所述的通孔设定栓杆6运动行程和方向;所述栓杆6是由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横杆61,以及位于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栓杆座3之间,且与所述横杆61相连接的拉柄62构成。所述栓杆6设置在栓杆座3上,用于控制其运动方向及运动行程。所述套管5固定于后门边框4上,栓杆6贯穿其中以致后门与后门边框4位于同一平面,来达到后门开启、闭合状态。所述的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圆心与所述套管5的圆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栓杆6的运动行程小于所述栓杆座3的栓杆头一侧露出的长度,所述栓杆6的运动行程大于套管5的长度,还大于等于所述限位板2与所述固定板I 31之间的距离。所述套管5内圆设置导向倾角。在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后门I相邻的顶部开设有槽口 21,所述栓杆6的弯折段通过所述槽口 21,分别停置于所述限位块2左右两侧,锁定后门I的开启、闭合状态。在所述开口销7 —侧的栓杆6上套接有平垫圈8。所述拉柄62为弓形状。本技术使用时:将栓杆6停置于限位块2右侧时,贯穿栓杆座3和套管5,后门I与后门边框4处于闭合状态,套管5与栓杆座3的两同心通孔,可防止复杂路况下行驶中后门跳动,限位块2防止栓杆6左右滑动;手持栓杆6的拉柄62下端向上旋转165°以上,然后沿栓杆6的横杆61中心轴方向向右滑动至栓杆6脱离套管5,后门I处于可开启状态;开口销7与平垫圈8可防止栓杆6脱离栓杆座3,栓杆6还作为把手开启后门1,停置于限位块2左侧,反之则为后门I闭合过程。通过试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防跳动、启闭自锁的作用,简单实用、加工工艺简单,同时适用于后开门侧翻和下翻两种自卸车;本技术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后门;2、限位块;3、栓杆座;31、固定板I ;32、固定板II ;33、横板;4、后门边框;5、套管;6、栓杆;61、横杆;62、拉柄;7、开口销;8、平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是: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中,包括设置在后门I上的限位块2、设有两同心通孔的栓杆座3,设置在后门边框4上的套管5,以及贯穿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栓杆6 ;栓杆座3是由两相对的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32,以及跨接在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之间的横板33构成的“U”型状,两同心通孔分别设在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上,在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之间的栓杆6上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开口销7 ;的通孔设定栓杆6运动行程和方向;所述栓杆6是由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横杆61,以及位于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栓杆座3之间,且与所述横杆61相连接的拉柄62构成。栓杆6设置在栓杆座3上,用于控制其运动方向及运动行程。套管5固定于后门边框4上,栓杆6贯穿其中以致后门与后门边框4位于同一平面,来达到后门开启、闭合状态。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圆心与所述套管5的圆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栓杆6的运动行程小于所述栓杆座3的栓杆头一侧露出的长度,所述栓杆6的运动行程大于套管5的长度,还大于等于所述限位板2与所述固定板I 31之间的距离。套管5内圆设置导向倾角。在限位块2与所述后门I相邻的顶部开设有槽口 21,栓杆6的弯折段通过槽口 21,分别停置于限位块2左右两侧,锁定后门I的开启、闭合状态。在开口销7 —侧的栓杆6上套接有平垫圈8。所述拉柄62为弓形状。本技术使用时:将栓杆6停置于限位块2右侧时,贯穿栓杆座3和套管5,后门I与后门边框4处于闭合状态,套管5与栓杆座3的两同心通孔,可防止复杂路况下行驶中后门跳动,限位块2防止栓杆6左右滑动;手持栓杆6的拉柄62下端向上旋转至165°,然后沿栓杆6的横杆61中心轴方向向右滑动至栓杆6脱离套管5,后门I处于可开启状态;开口销7与平垫圈8可防止栓杆6脱离栓杆座3,栓杆6还作为把手开启后门1,停置于限位块2左侧,反之则为后门I闭合过程。本技术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技术。【主权项】1.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后门(I)上的限位块(2)、设有两同心通孔的栓杆座(3),设置在后门边框(4)上的套管(5),以及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栓杆(6);所述栓杆座(3)是由两相对的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以及跨接在所述固定板I (31)和固定板II (32)之间的横板(33)构成的“U”型状,所述的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板1(31)和固定板II (32)上,在所述固定板1(31)和固定板11(32)之间的栓杆(6)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插接有开口销⑴; 所述栓杆(6)是由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横杆(61),以及位于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栓杆座(3)之间,且与所述横杆(61)相连接的拉柄(62)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圆心与所述套管(5)的圆心设在同一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5)内圆设有导向倾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卸车后开门栓杆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后门(1)上的限位块(2)、设有两同心通孔的栓杆座(3),设置在后门边框(4)上的套管(5),以及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栓杆(6);所述栓杆座(3)是由两相对的固定板I(31)和固定板II(32),以及跨接在所述固定板I(31)和固定板II(32)之间的横板(33)构成的“U”型状,所述的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分别设在所述固定板I(31)和固定板II(32)上,在所述固定板I(31)和固定板II(32)之间的栓杆(6)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插接有开口销(7);所述栓杆(6)是由贯穿所述套管(5)和栓杆座(3)两同心通孔的横杆(61),以及位于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栓杆座(3)之间,且与所述横杆(61)相连接的拉柄(62)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宪,刘守科,梁尔松,赵娜,董彦来,唐绍丰,王俊辉,吴士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