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29268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0 1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该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包括栅极,耦接于第一端点,漏极,耦接于输出端,以及源极,耦接于第一正电压源;第二晶体管,包括栅极,耦接于第二端点,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源极,耦接于第一负电压源;以及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输入端、第二正电压源及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第二临界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不需使用传统高压制程元件的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外型轻薄、低辐射、体积小及低耗能等优点,广泛地应用在笔记型电脑或平面电视等资讯产品上。因此,液晶显示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athodeRayTubeDisplay)成为市场主流,其中又以主动矩阵式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ActiveMatrixTFTLCD)最受欢迎。简单来说,主动矩阵式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驱动系统系由一时序控制器(TimingController)、源极驱动器(SourceDriver)以及栅极驱动器(GateDriver)所构成。源极驱动器及栅极驱动器分别控制数据线(DataLine)及扫描线(ScanLine),其在面板上相互交叉形成电路单元矩阵,而每个电路单元(Cell)包含液晶分子及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是栅极驱动器先将扫描讯号送至晶体管的栅极,使晶体管导通,接着源极驱动器将时序控制器送来的数据转换成输出电压后,将输出电压送至晶体管的源极,此时液晶一端的电压会等于晶体管漏极的电压,并根据漏极电压改变液晶分子的倾斜角度,进而改变透光率达到显示不同颜色的目的。一般而言,栅极驱动器需要产生大电压范围的扫描讯号(如15V~(-15V))来导通液晶显示器上的晶体管。因此,传统栅极驱动器的输出级必须使用高压制程的晶体管,以避免产生大电压范围的扫描讯号时晶体管不同端点的巨大电压差造成晶体管损坏。然而,使用传统高压制程的晶体管将会造成驱动系统的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如何减少栅极驱动器中利用传统高压制程实现的晶体管数目便成为业界亟欲探讨的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不需使用传统高压制程元件的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于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于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多个显示元件,由多个驱动讯号所驱动;以及多个驱动模块,每一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于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于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以于该输出端产生该多个驱动讯号其中之一;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模块运作时相关讯号的时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驱动模块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20、40、50、60、70驱动模块100、200、400、500、600、700电压产生单元C1、C2电容CON控制讯号CONB反向讯号I1~I4电流源INV1~INV4反向器MN1~MN16、MP1~MP13晶体管N1~N18端点TNO_1~TNO_4时间区间VGH、VGH_1、VDD正电压源VGL、VGL_1、VGL_2、VGL_3、负电压源VGL_4、VGL_5、VSS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驱动模块10的示意图。驱动模块10用于如液晶萤幕、智慧型电视、智慧型移动电话等显示装置中。举例来说,驱动模块10可为显示装置中用来驱动扫描线的栅极驱动器,且不限于此。如图1所示,驱动模块10包括晶体管MP1、MN1及一电压产生单元100。晶体管MP1、MN2的耦接关系详述如下,晶体管MP1的栅极、源极、漏极分别耦接于一端点N1、一正电压源VGH及一输出端OUT。晶体管MN1的栅极、源极、漏极分别耦接于一端点N2、一负电压源VGL及输出端OUT。电压产生单元100耦接于一输入端IN、一正电压源VDD及一负电压源VSS,其中正电压源VDD的电压值小于正电压源VGH的电压值且负电压源VSS的电压值大于负电压源VGL的电压值。电压产生单元100用来根据由输入端IN所接收的控制讯号CON,分别于端点N1、N2产生合适的电压VN1、VN2来控制晶体管MP1、MN1的导通状态,从而于输出端OUT产生合适的输出电压VOUT作为驱动显示装置中显示元件(如一扫描线)的驱动讯号。详细来说,为了要驱动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元件,输出电压VOUT必须具有大电压范围的变动。举例来说,正电压源VGH的电压值可能为15V而负电压源VGL的电压值可能为(-15V)(即输出电压VOUT的电压范围为15V~(-15V))。也就是说,当输出电压VOUT为(-15V)时,晶体管MP1的源极与漏极间具有30V的电压差,而当输出电压VOUT为15V时,晶体管MN1的源极与漏极间也具有30V的电压差。因此,晶体管MP1、MN1需实现于一特殊制程,以使晶体管MP1、MN1的源极与漏极间可承受巨大跨压而不会损坏。与传统高压制程不同的是,在此特殊制程中虽晶体管MP1、MN1源极与漏极间以及栅极与漏极间可承受巨大跨压,然而晶体管MP1、MN1的栅极与源极间无法承受过大的跨压。因此,驱动装置10利用电压产生单元100产生合适的电压VN1、VN2,以使晶体管MP1、MN1的栅极与源极间的跨压(即正电压源VGH与电压VN1间的电压差及负电压源VGL与电压VN2间的电压差)不大于一临界值TH(如5V),从而避免晶体管MP1、MN1受到损害。根据不同应用及设计理念,电压产生单元100的实现方式可据以更动或修改。请参考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驱动模块20的示意图。图2所示的驱动模块20类似于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因此功能相似的元件沿用相同的符号。驱动模块20包括晶体管MP1、MN1及一电压产生单元200。其中,图2所示晶体管MP1、MN1间耦接关系同于图1所示晶体管MP1、MN1间耦接关系。电压产生单元200包括电阻R1~R3及晶体管MN2、MN3、MP2。电阻R1耦接于正电压源VGH与端点N1之间,晶体管MN2的栅极、源极及漏极分别耦接于输入端IN(即控制讯号CON)、负电压源VSS(如地端)及端点N1。在此情形下,当控制讯号CON指示关闭晶体管MP1(即断开输出端OUT与正电压源VGH间的连结)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驱动模块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模块,用于一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3.05 US 61/948,031;2014.08.08 TW 1031273781.一种驱动模块,用于一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其中,该电压产生单元包括:一电阻,耦接于该第一正电压源与该第一端点之间;以及一第三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一端点;其中,该控制讯号与该第二负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该第二临界值。2.一种驱动模块,用于一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其中,该电压产生单元包括:一第一电阻,耦接于一第三负电压源与该第二端点之间;一第三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三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二端点;一第二电阻,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与该第二负电压源之间;以及一第四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三正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三端点;其中,该第三负电压源的一第三负电压与该第二负电压间的电压差不大于该第二临界值,且该第三正电压源的一第三正电压与该控制讯号间的电压差不大于该第一临界值。3.一种驱动模块,用于一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其中,该电压产生单元包括:一电阻,耦接于该第一正电压源与该第一端点之间;一第三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三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一端点;一第四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的一反向讯号,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一第五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以及一漏极,耦接于一第四端点;一第六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第四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四端点;以及一电流源,耦接于该第二正电压源与该第四端点之间。4.一种驱动模块,用于一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其中,该电压产生单元包括:一第三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三端点,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三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二端点;一第四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二端点;一电阻,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与该第二负电压源之间;一第五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四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正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一第六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正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四端点;一第七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的一反向讯号,一源极,耦接于该第四端点,以及一漏极,耦接于一第五端点;一第八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第五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正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五端点;以及一电流源,耦接于该第五端点及该第二负电压源之间;其中,该第三负电压源的一第三负电压与该第二负电压间的电压差不大于该第二临界值。5.一种驱动模块,用于一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一端点,一漏极,耦接于一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正电压源;一第二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一漏极,耦接于该输出端,以及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一负电压源;以及一电压产生单元,耦接于一输入端、一第二正电压源及一第二负电压源,用来根据该输入端的一控制讯号,在该第一端点产生一第一电压及在该第二端点产生一第二电压;其中,该第一正电压源的一第一正电压与该第一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一临界值,且该第一负电压源的一第一负电压与该第二电压间的电压差小于一第二临界值;其中,该电压产生单元包括:一第三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第一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一正电压源,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一端点;一第四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控制讯号,一源极,耦接于一第三端点,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一端点;一第五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一第四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三端点,以及一漏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一第六晶体管,包括一栅极,耦接于该第四端点,一源极,耦接于该第二负电压源,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泓谕
申请(专利权)人: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