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3734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5 1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包括左后支撑、右后支撑和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包括左前支撑臂、右前支撑臂、前支撑横梁、后支撑横梁、顶部钢板及顶部侧梁,所述顶部钢板前端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所述顶部钢板后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所述顶部侧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和所述右前支撑臂,所述顶部侧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后支撑和所述右后支撑,所述前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和所述右前支撑臂的上端,所述后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和所述右后支撑的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叉车驾驶操作舒适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大吨位叉车的整车高度,便于大吨位叉车适应集装箱进箱作业。(*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属于叉车生产制造

技术介绍
叉车护顶架主要用于保障驾驶员的作业安全性,在现有技术中,大吨位叉车的护顶架装配到车架上之后,整车高度通常为2450毫米至2550毫米之间,对于通常的集装箱而言,很难进行进箱作业。如果继续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护顶架结构,只是简单地降低护顶架的高度,以适应集装箱进箱作业,则会压缩驾驶员的操作空间,使得叉车驾驶员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容易疲劳,操作舒适性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护顶架结构做出改进,在保证叉车驾驶操作舒适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大吨位叉车的整车高度,以便于大吨位叉车能够适应集装箱进箱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在保证叉车驾驶操作舒适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大吨位叉车的整车高度,以便于大吨位叉车能够适应集装箱进箱作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包括:左后支撑、右后支撑和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包括左前支撑臂、右前支撑臂、顶棚总成,所述顶棚总成包括前支撑横梁、后支撑横梁、顶部钢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钢板两侧的两个顶部侧梁,所述顶部钢板前端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所述顶部钢板后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两个所述顶部侧梁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和所述右前支撑臂的上端,两个所述顶部侧梁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和所述右后支撑的上端,所述前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和所述右前支撑臂的上端,所述后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和所述右后支撑的上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前支撑横梁和所述后支撑横梁均为方形钢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前支撑臂和所述右前支撑臂的上端设置有销槽,所述前支撑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配合所述销槽的插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后支撑横梁两端均设置有L形连接件,所述L形连接件包括水平连接部和竖直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的端部,所述竖直连接部连接所述左后支撑和所述右后支撑的上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顶部钢板前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的前竖直翻折边,所述顶部钢板后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的后竖直翻折边。所述结构增加了焊接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连接稳固性。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采用顶部钢板和相对应安装组件,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整车高度降低,装上护顶架后整车高度可以降低至2200毫米,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大吨位叉车整车高度降低了 250毫米至350毫米;且驾驶员操作空间高度变化不大,满足驾驶员的操作要求;此外,在布局方式上,可单独拆卸左后支撑和右后支撑,方便了对整车的维修服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除去顶部侧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内容。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述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包括:左后支撑1、右后支撑2和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包括左前支撑臂3、右前支撑臂4、顶棚总成,所述顶棚总成包括前支撑横梁5、后支撑横梁6、顶部钢板7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钢板7两侧的两个顶部侧梁8,所述顶部钢板7前端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5,所述顶部钢板7后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6 ;两个所述顶部侧梁8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两个所述顶部侧梁8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I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所述前支撑横梁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所述后支撑横梁6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I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所述前支撑横梁5和所述后支撑横梁6均为方形钢管。 具体地,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设置有销槽31,所述前支撑横梁5的两端均设置有配合所述销槽31的插销51。所述后支撑横梁6两端均设置有L形连接件9,所述L形连接件9包括水平连接部91和竖直连接部92,所述水平连接部91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6的端部,所述竖直连接部92连接所述左后支撑I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进一步优化地,所述顶部钢板7前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5的前竖直翻折边71,所述顶部钢板7后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6的后竖直翻折边72。 安装时,先用螺栓、垫圈、螺母将框架总成固定到车架前侧仪表架的左右端,然后将左后支撑1、右后支撑2与车架对接,用螺母和垫圈固定,最后将框架总成用螺栓、垫圈与左后支撑1、右后支撑2联接,撬紧各紧固件;无需日常维护与清理。从安装过程可以看到,左后支撑1、右后支撑2是可以独立拆卸的,这种形式的护顶架不仅能为叉车维修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提高了叉车驾驶员的操作舒适性,增加了连续工作时间,提高整车使用的舒适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其特征是,包括:左后支撑(1)、右后支撑(2)和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包括左前支撑臂(3)、右前支撑臂(4)、顶棚总成,所述顶棚总成包括前支撑横梁(5)、后支撑横梁(6)、顶部钢板(7)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钢板(7)两侧的两个顶部侧梁(8),所述顶部钢板(7)前端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5),所述顶部钢板(7)后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6);两个所述顶部侧梁(8)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两个所述顶部侧梁(8)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1)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所述前支撑横梁(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所述后支撑横梁(6)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1)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其特征是,包括:左后支撑(1)、右后支撑(2)和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包括左前支撑臂(3)、右前支撑臂(4)、顶棚总成,所述顶棚总成包括前支撑横梁(5)、后支撑横梁(6)、顶部钢板(7)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钢板(7)两侧的两个顶部侧梁(8 ),所述顶部钢板(7 )前端连接所述前支撑横梁(5 ),所述顶部钢板(7 )后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横梁(6);两个所述顶部侧梁(8)的前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两个所述顶部侧梁(8)的后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I)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所述前支撑横梁(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前支撑臂(3)和所述右前支撑臂(4)的上端,所述后支撑横梁(6)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支撑(I)和所述右后支撑(2)的上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进箱叉车护顶架,其特征是,所述前支撑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鸿信叶青牛举岳光干创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叉叉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