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富通专利>正文

具有中轴变速机构的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679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对现有三轮车的改进,特点在于中轴两侧设置两个直径不同的轮盘,各以固定连接和动配合的方式与中轴连接。通过设置在一侧曲拐上的滑动体和卡爪与轮盘座上的棘齿结合、分离实现车子的变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变速机构设计独特、简单,基本都采用原有结构,因而成本低,易于制造,且变挡灵活、可靠、省力可达50%左右。(*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运输工具。涉及对现有三轮车结构的改进,是三轮车的更新换代产品。脚踏三轮车是一种人力驱动的运输工具,现有三轮车结构中,其驱动装置采取了较大的传动比(轮盘36齿,飞轮20齿左右,即脚驱动轮盘转动一圈,后轴转1.8圈左右),这样就满足了在平坦的路面行驶时对速度的要求。但遇上坡就显得较为不利,尤其是三轮车一般用以载货,负荷量较大,加之车体自身重量,其所需要的蹬力往往超过人的极限,这样,骑行者往往要下来推动三轮车行走。据专利技术人掌握的动态,人们对三轮车的结构有以下几种改进的设想(主要是变速结构)1、利用一个特殊的飞轮变速,其特点是轮盘正转时高速,反转时低速。2、利用一套链条、中间链轮机构变速,其特点也是正转时高速,反转时低速。由于人们对作反向驱动一般较不习惯,在上坡时作反向运动就更不适宜。另外,其设计方案涉及对现有三轮车结构作较大的改变,其可靠性与实用性都有待考虑。3、在后轴上设计一套离合器变速机构,靠操纵杆和操纵线实现变速控制,其也存在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的不足。由于现有自行车结构中也存在类似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多出于考虑自行车自身的特点,(人们对二者在美观、适用、可靠性方面要求不同),其改进的结构往往不适用于三轮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设计方案的不足,提出一种适合三轮车自身特点与要求的具备中轴变速机构的三轮车,使其具备实用、可靠且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结构在于中轴两端设置两个直径不同的轮盘,其各与后轴上对应的飞轮连接成为两组驱动系统。小轮盘与曲拐组合成一体同中轴固定连接,大轮盘固定在设计有棘齿的轮盘座上与中轴采取动配合装配方式,通过设置在曲拐上的滑动体一端的卡爪与轮盘座上的棘轮的结合与分离,实现三轮车的变速过程。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中轴变速机构示意图。附图2为大轮盘和轮盘座组合示意图,附图3为大轮盘一侧曲拐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滑动体,卡爪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滑动体与曲拐结合示意图。如图所示,中轴(1)较普通中轴两端适当加长。它装在车架五通管(3)内。小轮盘(2)和曲拐(7)组合成一体,用销钉和中轴(1)固定联接。使其和中轴作同步运动。设置在中轴另一侧的大轮盘(4)和普通三轮车轮盘基本相同,它固定在设计有棘齿的轮盘座(5)上,和中轴采用动配合的装配方式。此侧的异型曲拐(6)用销钉和中轴固定连接,只能和中轴同步运动,滑动体(9)装在曲拐(6)上,当滑动体向中轴方向移动,其卡爪(10)与轮盘座(5)上的棘齿结合时,曲拐(6)通过滑动体带动轮盘(4)旋转。当反向移动滑动体时,其卡爪与棘齿分离,轮盘(4)处于自由状态。这时小轮盘系统自动开始工作。如图(2)所示,轮盘座(5)与大轮盘通过销钉或铆钉结合成一体。也可两者一体成型。用以使轮盘在中轴上不致发生偏移和摆动,轮盘座(5)外侧为棘齿(8)。如图3、4、5所示,异型曲拐(6)靠近中轴一端的断面为矩形。这主要是与滑动体结合并传递驱动力的需要。滑动体内孔的形状与曲拐形状相吻合。滑动体(9)上设置的弹簧片(11)与曲拐(6)上设置的定位槽配合实现滑动体的定位,也可通过设置在滑动体(9)上的弹簧(13)支撑的碰珠(12)与曲拐上的凹窝配合来定位。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当需要慢速时,曲拐(6)上的滑动体移至A点,卡爪(10)与轮盘座(5)上的棘齿(8)分离,大轮盘停止转动,只有小轮盘仍随中轴旋转并带动后轴上的飞轮工作。由于两个系统的传动比约为,大轮盘40牙对应普通飞轮20牙即21,小轮盘20牙,仍对应普通飞轮即11,所以这时为低速,当需要高速时,只需用脚将滑动体(9)沿曲拐(6)移至B点,卡爪(10)与轮盘座上的棘齿便相结合。这时曲拐(6)通过卡爪带动大轮盘从而带动对应的飞轮,即可高速。由于小轮盘同时也带动对应的飞轮旋转,又由于两个系统的传动比不同,那么大轮盘使后轴动的圈数多于小轮盘使后轴转动的圈数,而后轴不可能同时有快慢两种速度,这就产生了矛盾。但它立刻就被飞轮的巧妙作用化解了,结果是小轮盘对后轴不起作用,仅带动飞轮的外齿圈空转,而大轮盘带动后轴产生高速。优点1、能适应负荷或路况的变化,改变车速,可省力50%。2、两个系统有互补作用,一方出故障另一方仍能正常作作,减少路途上的麻烦。3、工作可靠,结实耐用,道理易懂,构造简单,操作容易。4、对现有三轮车变动不大,所加另件形状不复杂,机械加工工作量不大,铸铁、碳钢即可适用,不需厂家增加设备。本专利技术三轮车的其他结构和现有三轮车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变速结构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中轴两端设置两个直径不同的轮盘,其各与后轴上对应的飞轮连接成两个驱动系统;其中小轮盘(2)与曲拐(7)组合成一体同中轴(1)固定联接,大轮盘(4)与轮盘座(5)固定联结与中轴(1)采取动配合装配方式,在异型曲拐(6)上的滑动体(9)的一端设置有卡爪(10),卡爪(10)可以与轮盘座上的棘齿(8)相结合或相分离。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曲拐(6)靠近中轴一端的断面形状为矩形,滑动体内孔的形状与其相吻。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滑动体(9)上设置有用以和曲拐(6)上设置的定位槽配合,实现滑动体定位的弹簧片(11)。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滑动体(9)上设置有用以和曲拐(6)上设置的凹窝配合,实现滑动体定位的弹簧(13)支撑的碰珠(12)。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对现有三轮车的改进,特点在于中轴两侧设置两个直径不同的轮盘,各以固定连接和动配合的方式与中轴连接。通过设置在一侧曲拐上的滑动体和卡爪与轮盘座上的棘齿结合、分离实现车子的变速。本技术变速机构设计独特、简单、基本都采用原有结构,因而成本低,易于制造,且变挡灵活、可靠、省力可达50%左右。文档编号B62M9/04GK2035732SQ8820636公开日1989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88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1988年5月27日专利技术者郭富通 申请人:郭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变速结构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中轴两端设置两个直径不同的轮盘,其各与后轴上对应的飞轮连接成两个驱动系统;其中小轮盘(2)与曲拐(7)组合成一体同中轴(1)固定联接,大轮盘(4)与轮盘座(5)固定联结与中轴(1)采取动配合装配方式,在异型曲拐(6)上的滑动体(9)的一端设置有卡爪(10),卡爪(10)可以与轮盘座上的棘齿(8)相结合或相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富通
申请(专利权)人:郭富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