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299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0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其在抑制了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的出射光量以后,能够充分确保来自车辆侧方的被识别性。该车辆用灯具采用的是使来自光源(30)的光从其右端面(20a)对导光体(20)入射的结构,该导光体(20)以车宽方向外侧的右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方式形成。由此,可将从导光体(20)的右端部(即,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部分)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出射的光的量抑制到比较少的程度。并且,采用的是具备使来自其背面侧的光对导光体(20)入射的第二光源(40)的结构,且采用的是使来自该第二光源(40)的光通过导光体(20)而向车辆侧方出射的结构。由此,可得到足够的侧方照射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尾灯等车辆用灯具中,大多采用具备导光体的结构。“专利文献I”记载的是如下的车辆用灯具,作为这种车辆用灯具的结构,具备以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方式形成的导光体、和以从其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对该导光体入射光的方式配置的光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18647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通过采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结构,能够容易使入射到导光体的来自光源的光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侧方出射。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成为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其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对导光体入射的结构,因此容易比较多地发生从导光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即,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部分)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出射的光。而且,通过导光体的向车辆前方侧的围绕的程度,也会导致从车辆的斜前方以一定以上的亮度看到来自导光体的出射光,因此存在通过其出射光的颜色会给对面车驾驶员等带来不舒适感之类问题。与此相对,如果采用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对导光体入射的结构,则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的出射光量就会减少,因此能够消除给对面车驾驶员等带来不舒适感的可能性。但是,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会导致得不到足够的侧方照射光,因此存在导致来自车辆侧方的被识别性下降之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其在抑制了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的出射光量以后,能够充分确保来自车辆侧方的被识别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了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对导光体入射的结构以后,再采用在导光体的背面侧配置有侧方照射用的第二光源的结构,可实现上述目的。gp,本申请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灯具是,具备:导光体,其以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方式形成;光源,其被配置为使光从该导光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对该导光体入射,上述导光体构成为使入射到该导光体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侧方出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光源,其被配置为使光从该导光体的背面侧对上述导光体入射,上述导光体构成为使入射到该导光体的来自上述第二光源的光向车辆侧方出射。上述“光源”如果以使来自该光源的光从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对导光体入射的方式配置,则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另外,既可以构成为使来自该光源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体,也可以构成为经由透镜或反射镜等而入射到导光体。上述“第二光源”如果以使来自该第二光源的光从其背面侧对导光体入射的方式配置,则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另外,既可以构成为使来自该第二光源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体,也可以构成为经由透镜或反射镜等而入射到导光体。上述“导光体”构成为使入射到该导光体的来自第二光源的光向车辆侧方出射,但其时,既可以构成为对来自第二光源的光进行会聚、扩散控制或偏向控制,也可以构成为使来自第二光源的光透过。如上述结构所示,本申请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灯具由于具备以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方式形成的导光体,因此能够容易使入射到导光体的来自光源的光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侧方出射。其时,在本申请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成为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对导光体入射的结构,因此能够将从导光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即,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部分)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出射的光的量抑制到比较少的程度。另一方面,在本申请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具备使来自其背面侧的光对导光体入射的第二光源,成为通过导光体而使来自该第二光源的光向车辆侧方出射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侧方照射光。从而,能够充分确保来自车辆侧方的被识别性。这样,根据本申请专利技术,在具备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在抑制了向靠近车辆前方的方向的出射光量以后,能够充分确保来自车辆侧方的被识别性。因此,即使来自导光体的出射光为红色光,也不能从车辆的斜前方以一定以上的亮度看到该红色光。从而,能够消除给对面车驾驶员等带来不舒适感的可能性。在上述结构中,如果采用在导光体上形成有透镜部,且使来自第二光源的光穿过该透镜部而向车辆侧方出射的结构,就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向车辆侧方的光照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采用了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柱状部和将该一对柱状部连结的连结部作为导光体的结构以后,再采用在其连结部形成有透镜部的结构,则不会给来自各柱状部的光照射带来影响,能够进行通过来自第二光源的光实现的向车辆侧方的光照射。或者,作为导光体,也可构成为在铅垂截面形状的局部具有圆弧状部分的柱状导光体。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柱状导光体的局部直接作为透镜部发挥功能,由此,能够简化导光体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申请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剖面图;图2是图1的II部详细图;图3是图2的III — III线剖面图;图4是图3的IV — IV线剖面图;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同样的图。标记说明10、110车辆用灯具12、112 灯体14、114 透光罩20、120 导光体20a右端面(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20b左端面(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22柱状部22s、120s 反射元件24连结部24a透镜部30 光源:30a、40a 发光面32、42 基板40第二光源50内透镜50sl、50s2 透镜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利用附图对本申请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申请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俯视剖面图,图2是图1的II部详细图。另外,图3是图2的II1-1II线剖面图,图4是图3的IV — IV线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是设置于车辆的右后端部的尾灯,结构为:在由灯体12和安装于该灯体12的前端开口部的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组装有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导光体20、以对该导光体20入射光的方式配置的上下一对光源30及第二光源40、内透镜50。此外,作为车辆用灯具10,在图1中,X所示的方向“前方”(作为车辆,“后方”),Y所示的方向为与“前方”正交的“右方向”。导光体20是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透明的合成树脂成形品,以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的方式配置。其时,该导光体20以从其车宽方向内侧的左端面20b向其车宽方向外侧的右端面20a并向后方侧(即,车辆前方侧)围绕的方式形成。在下面的说明中,这样地将导光体20沿车宽方向弯曲延伸的方向称为“所需方向”。该导光体20由沿所需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柱状部22和将一对柱状部22连结的连结部24构成。而且,该导光体20经由未图示的导光体支承部件而支承于灯体12。各柱状部22具有圆形的铅垂截面形状,在其后面部,沿所需方向大致连续地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22s。这些各反射元件22s以从各柱状部22向背面侧(即,相对于所需方向而言,内周侦D突出的方式形成。其时,这些各反射元件22s形成为以楔形的水平截面形状向上下方向延伸。连结部24构成为沿所需方向延伸的壁厚一定的板状部,在其上下两端位置,与上下一对柱状部22连结。上下一对光源30及第二光源40都由发红色光的二极管构成。上下一对光源30在导光体20的右端面20a的附近,以使其发光面30a分别面向上下一对柱状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具备:导光体,其以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围绕的方式形成;光源,其被配置为使光从该导光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对该导光体入射,上述导光体构成为使入射到该导光体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侧方出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光源,其被配置为使光从该导光体的背面侧对上述导光体入射,上述导光体构成为使入射到该导光体的来自上述第二光源的光向车辆侧方出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目和典渡边智之金塚昌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