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永豪专利>正文

新骑式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338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新骑式自行车是由后伸式车把(101)凸形坐位椅架(102)、坐位调节介体(103)、车架可拆装的后架梁(3、C)、和前架梁(4、D)、托链轮架(104)、多叉口换轮板(109)、主动摆向装置(108)、被动前轮车叉摆向装置(105)、以及用各种条板、导轨、管制成的调节配对件(A)、(B)、(C)、(D)、(E、F、G)等,再配用常规自行车零部件如车轮、飞轮、链条、物架、刹车等组成;其特征是:车把可高低前后调节握把位置;坐位椅架通过调节介体(103)与后架梁(3、C)靠合,可将坐位之高低前后分开独立调节,使蹬踏角可调变;前后车叉具多叉口换轮板可换装不同尺寸的车轮,配合车架调节,使大小车型可互换;主动摆向装置(108)居中位,与分立两侧的被动摆向装置(105)以转向链轮套接传动,使双前轮同步摆向,可制成双前轮一后轮的小三轮车;通过调节,不同身高骑者都可调呈符合身高的“斜蹬式”的蹬踏状态。(*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骑式自行车是一种人力自行车,属五金械机加工
,自行车工业体系。
技术介绍
以流行的常规自行车对比分析。结合附图说明,参阅附图1,示骑踏方式及蹬踏角情况。1、骑踏方式是腰背前倾,臂掌压车把,双腿跨压车座向下踏且足不易着地,简称“下踏式”车。2、坐位形状,狭长三角形,面积A1不大,重心高,坐位只能斜向线性位移,图示蹬踏角即坐位到踏轮的联线S和坐位垂线H所交之角。∠1,图为22度坐位拔高必有后移,不可前移;坐位压低必有前移,不可后移,故调节受限制,在各点位其同位角相等,故∠1相等,即∠1固定,不可调变。3、“下踏式车”必具缺点。①重心高,不易掌控,受碰易翻倾,安全性差。②骑久,远程,骑者受“自行车病”的伤害。4、“下踏车”类别少,不能提供多种类别车来满足不同骑者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下踏式车”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新式自行车。(1)新的骑踏方式见附图2,只有完全不同於“下踏式”的车,才可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图示新的骑踏方式是“腰背后靠,抬臂握把,双腿斜蹬同时足可着地的方式”简称“斜蹬式”。设计并制出一辆自行车,能使骑者可以调呈出“斜蹬式”,这种车就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为自行车性能指标。附图2图示蹬踏角之可调情况。坐位在A点为54度 B点为38度,C点为22度,∠2是可调的可随腿长来作面性调节。∠1和∠2对比,得对比式,90°>∠2>∠1 此式为结构特征之一。面积A2大於下踏式坐位面积A1。图示握把为后伸,骑者可调呈抬臂握把,掌不再压把。图示坐位为凸形,此形使双腿不再夹压坐位,肛门会阴不再受磨压,解除自行车病的伤害。图示双腿可调出既可着地,又可斜向蹬踏,∠3是大腿和坐位之水平线所交之角,为抬升角,可改善腿部血液循环,小腿不会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部件的“可调节性”之实施。1、解决坐位的调节,下踏式车是线性调节,要改成面性调节,方能使蹬踏角∠2可调变。图示坐位调至A点为54度,B点为38度,C点为22度,示∠2可调变,在C点可调呈下踏式,此时∠2=∠1。能调节蹬踏角度,同时足能着地,能使坐位的高低和前后分开独立调节,才能达到斜蹬式。2、车把也要能随坐位之调节而调节,以使抬臂握把。3、要解决稳度大且车身短的技术问题,主要是部件之布局及调节车架问题。4、要解决能使一辆车可以调成矮身材的小学生用车,同时又可调成高身材的成人车,即解决车架调节长短和车辆大小可互换性的问题。5、坐位形状改变,使双腿不夹磨座位,根除“自行车病”的主要病疾。6、其他的相应的改变……。具体的技术方案按指标,要解决达到指标的方案是①改车把为可调节后伸式车把,可使骑者抬臂握把。②改坐位形状为凸形,加靠背成椅架。③改车架为可拆装、调节的前架梁和后架梁。调车架长短。④置调节介体,使坐位与介体作高低调节,介体与后架梁作前后水平调节。⑤改车叉臂单叉口为多叉口车叉,可调换不同尺寸车轮。⑥置托链轮架以收放链条。⑦设计一种双前轮一后轮架构的小三轮车。使车身短稳度大。完成上述方案,必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综合而言新骑式自行车是由后伸式车把(101)、凸形坐位椅架(102)、坐位调节介体(103)、车架可拆装的后架梁(3、C)、和前架梁(4、D)、托链轮架(104)、多叉口换轮板(109)、主动摆向装置(108)、被动前轮车叉摆向装置(105)、以及用各种条板、导轨、管制成的调节配对件(A)、(B)、(C)、(D)、(E、F、G)等,再配用常规自行车零部件如车轮、踏轮、飞轮、链条、物架、刹车等组成;其特征是车把可高低前后调节握把位置;坐位椅架通过调节介体(103)与后架梁(3、C)靠合,可将坐位之高低前后分开独立调节,使蹬踏角可调变;前后车叉具多叉口换轮板可换装不同尺寸的车轮,配合车架调节,使大小车型可互换;主动摆向装置(108)居中位,与分立两侧的被动摆向装置(105)以转向链轮套接传动,使双前轮同步摆向,可制成双前轮一后轮的小三轮车;通过调节,不同身高骑者都可调呈符合身高的“斜蹬式”的蹬踏状态。有益效果1、解决“下踏式”车的安全性差及“自行车病”的伤害。2、体能有效功率高起动快。蹬踏舒展,持久性高,可骑远程。3、一车使用寿命长可供小学生用骑,也可调成供成人骑用一车可调换车型。老、中、青、少年皆可骑用。4、双前轮一后轮架抅小三轮车,稳度大,车身短,使怕骑车的及不会骑车的都可即刻骑用。使用面扩大,方便群众。(四)附图名称附图1、下踏式自行车之骑踏方式及蹬踏角示意图2、新骑式自行车之骑踏方式及蹬踏角示意图3、凸形坐位骑架,调节介体,可拆装车架梁组成,调节简图4、不用调节介体的坐位骑架和车架组合调节简图5、后伸式车把组成图6、多叉口换轮板外形简图7、基础型二轮车外形架构简图——实施例18、双前轮一后轮小三轮车斜视简图——实施例2各零部件名称、编号1、坐位 2、靠背 3、后架梁 4、前架梁 5、横前臂 6、上升臂7、后伸臂 8、横杆 9、握把 10、主车架前套管 11、付车架前套管12、主拔杆套管 13、付拔杆套管 14、压块、夹圈 15、前后车叉套管16、主付转向轮 17、踏轮 18、传动链条 19、可调横杆 20、条板架21、飞轮22、调节用配对件A、内套管 B、外套管 C、L形槽孔导轨架D、[形槽孔导轨架 E、F、G槽孔条板、导板23、车轮、随动轮 24、后动轮 25、物架26、中轴套管部组件名称、编号(101)后伸式车把 (102)凸形坐位椅架 (103)调节介体(104)托链轮架(105)不装车把的常规前轮车叉摆向装置作被动摆向装置(106)装上后伸式车把的前轮车叉摆向装置即(101)加(105)(107)左侧踏轮驱动左飞轮(108)主动摆向装置,用后伸式车把摆向装置制成。即用(106),去掉前轮车叉臂,加二个转向齿轮。(109)多叉口换轮板。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说明。(1)凸形坐位椅架(102)、调节介体(103)、可拆装车架组成、调节方式。附图3示三个部组件之组成及调节。①凸形坐位椅架(102)是由四边形去其前左右两角,得两向内凹的呈凸形的坐位,配靠背,在其架下,有竖向的调节配对件内套管(A);面积A2>常规坐位的A1。②调节介体(103)是由条板组成架,在架两端边有平行的一对调节配对件槽孔导板(E),在架中有竖向的调节配对件外套管(B);其特征是外套管(B)是与椅架下的内套管(A)成配对,可调节相对坐位之高低,定位后夹紧。③可拆装调节车架是将车架分成前架梁(4)和后架梁(3);用[形槽孔导轨架(D)调节配对件作前架梁以(4、D)示之,用L形槽孔导轨架(C)调节配对件作后架梁,以(3、C)表示;其特征是后架梁(3、C)可插入前后梁(4、D)作水平伸缩长度调节,调车架总长;而后架梁(3、C)之后半部是承接调节介体(103)上的调节配对件(E)槽孔导板的靠合,沿槽孔调节坐位的相对前后位移,定位后夹紧,使坐位之前后、高低可分开各自独立调节。通过上述部件调节,就能使骑者调呈斜蹬式,且坐位不再磨压肛门会阴,腰背有靠,足能着地,解除“自行车病”。(2)附图4,示不用调节介体的坐位调节方式图示在后架梁(3、C)之后位,置一调节件(B)外套管,坐位椅架下的调节件(A)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永豪
申请(专利权)人:沈永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