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永豪专利>正文

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395 阅读:3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是由可调节的后伸式车把,可调的靠背式坐椅以及车架、框架等标准零部件加工组装而成。踏轮离地高度0. 26-0. 3米,在坐椅前下方;坐椅后置并降低高度0. 5-0. 72米能使骑者双足挨地,车把后伸接近坐椅以便于握把。车把、坐椅和踏轮三者的相对位置,构成后靠前蹬式自行车的车型、结构。本车骑之安全、舒适、无损健康、便于学骑、易掌握、持久、骑程远。(*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采用符合生理健康要求的蹬踏状态及相应的结构的自行车,由车把、坐椅及常规自行车零部件等组成。长期流行的自行车,就其蹬踏方式而言,均可归为“前倾下踏”式,其缺点是重心高不安全,上下车频繁,易倾倒出车祸。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和伤害,即“自行车病”。这些缺点已不适中老年人、妇女及体质欠佳者骑用。本实用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无损于健康便于学骑,易掌握的新型自行车。实现这个目的是通过改变骑踏方式及相应的新结构布局来达到的。以附图说明图1来进行分析图1为后靠前蹬坐椅式的骑踏方式及布局示意图。图1所示本技术与常规自行车比较,具有二个特点,即1、车把形状和坐椅不同;2、车把、坐椅和踏轮三者之相对位置,布局不同。下面进一步分析骑者背向后靠,车把后伸,上身体重对车把无分压,无需紧握故掌心不受压,腰背不僵化可活动;特殊形状的坐垫及双腿向前斜向蹬踏,可使肛门会阴部不受挤压,小腿不易肿胀;坐椅后移并下降高度,使骑者双足能挨地,重心低增加稳度,安全性大,免除频繁上下车技巧,易学骑从而解除“自行车病”的影响。车把、坐椅、踏轮三者之布置特点是车把后伸接近骑者,坐椅后移在踏轮的后位上方,坐椅离地高度是骑者双足挨地高度。为0.5-0.75米,这样布局构成后靠前蹬,低重心的骑踏方式,从而达到本技术的性能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具体说明各附图之另部件名称用同一编号。1车把、2压块组、3套管柱、4车架前管、5上大梁、6下大梁、7中轴管、8踏轮、9托椅框架、10孔槽导轨、11坐椅、12压簧管柱、13减震弹簧、14中框架、15后框架、16上承重调节板、17下承重调节板、18前车叉、19把芯螺杆、20上压块、21带槽孔板之下压块、22凹形槽轨、23前轮、24后车轴、25后车轮、26右飞轮、27后踏轮、28左飞轮、29槽孔导板、30货斗、31后坐椅、32抱壳刹车、33轴承。图2车把、压块组结构组装筒图车把为特殊形状之车把,2a为上视图,2b为后视图,2c为车把之斜视外形图。车把走向为由前部开始向上再向后延伸,再弯下,握把水平略偏下呈水平下八字形握把,为后伸式车把。压块组2由三个分件组成上压块20,带槽孔板之下压块21及凹形槽轨22,组装联结凹形槽轨22与套管柱3以把芯螺杆19相接再套入车架前管;将下压块21之槽孔板插入凹形槽轨内,沿轨前后调节定位后用螺栓固定;将车把前部放进半园槽内,盖上压块,再用螺栓固定。这样车把可在槽内转动,使握把上下转动,这样前后上下调节,可达最舒适握把状态。图3、坐椅及承托框架结构组装示意图另部件槽孔导轨板10与压簧管柱12,弹簧13,图3(a)与(b)框架9组装成承托框架(c);坐椅底部有槽孔导轨10跨合承托框架上之槽孔板10,坐椅即可沿轨前后平移,调节后定位用螺栓固定。图d所示一侧之组装(坐垫之右侧),再立架在中框架14之上。特殊形状的坐垫,呈凸字形,即四边形面积坐垫,去掉前部二个角就呈凸形,利于大腿下侧之伸蹬。以上图1、2、3所示本技术的结构二个特点。可应用实施在不同品种的自行车上,下面以实施例加以说明图4实施例1后靠前蹬坐椅式,单人踏小三轮自行车外形斜视简图。车把1装入压块组2,再接套管柱3车架前管4与前车叉18构成前轮部份。车架前管4与上大梁5、下大梁6中轴管7与中框架14后框架15组成车骨框架;在中框架14上架立承托坐椅框架9,上承托可调的坐椅11;后框架15上安装货斗30,下由轴承及上下承重调节板16及17承重紧固;踏轮8以链条驱动后车轴24上之飞轮而前进。其他为常规零部件之安装。图5实施例2,双人踏小二轮自行车之外形斜视简图。车把1后伸,上大梁5上安有前坐椅11,后部物架二侧有槽孔板29随时可配上另一坐椅31,以其底下之孔槽导轨10跨合在29之上,可前后平移调节后螺栓固定;在下大梁6之上前后有二个踏轮,前踏轮8在右侧与后车轴24之右侧上之右飞轮26组成前座驱链轮;后踏轮27在左侧与后车轴24之左侧之左飞轮28组成后座(31)驱动键轮。单人踏时为小二轮,物架放物;加一把坐椅即成双人踏小二轮自行车。二个座位之高度都使双足可换地为准。图6实施例3双人踏小三轮自行车外形斜视简图。以图4为基础,略为抬高前坐椅适量加长大梁框架,在下大梁6之后位增加一个后踏轮27,配上坐椅31即成双人踏,单人踏时货斗仍旧是货斗30。同理,车把后伸,坐椅可调,高度以双足挨地为准。图7、图8为双驱动装置结构简图。其图7为小二轮的双驱动上视图,踏轮8与右飞轮26组成前座驱动,后踏轮27与左飞轮28组成后座驱动,后车轴24有左右二个飞轮共同驱动后车轴;踏轮二个,一个在大梁6之右侧一个在左侧。其图8为双人驱动之小三轮结构上视图。结构与图7基本类同,只是后车轴24为长轴,多一个车轮而已,一样是二组驱动,共同驱动后车轴24带动车轮前进。综合上述图例,都说明“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之特点;后伸式车把八字形握把,可调的凸形坐垫的靠背坐椅,坐椅后移降低高度,使骑者双足能挨地。本技术自行车除车把、压块组、靠背坐椅、框架大梁、槽孔导轨板为非标准件需加工制作外,其他零部件如车轮、轴、刹车、链轮、螺栓车叉等都是自行车标准件和常用件,用常规管材角铁园钢等,以普通工艺加工即可,无技术难度。车身总长1.97-2.5米,坐椅离地高度0.5-0.75米,踏轮离地高度0.26-0.3米,车身宽0.4-1米,配20寸车轮。本技术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填补了自行车家族中的一个空白,开辟了一个新的自行车领域。权利要求1.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由特殊形状的车把、靠背式坐椅、压块组,槽孔导轨板、前后轮、框架、刹车等装置组成,其特征是(1)车把形状走向为向上向后延伸,再略向下,其两端为握把,呈水平略偏下,成八字形握把;(2)可调角度的靠背式坐椅,其底下两侧有槽孔导轨,与承托框架上的槽孔导轨相靠合,可沿轨板前后平移,调节至一定位置用螺栓紧固定位,在坐椅与承托框架之间用弹簧减震承托重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其特征是压块组,由上压块、有槽轨的下压块及凹形槽孔导轨三部分组成,压块上各有半园形孔槽及螺孔,车把前部安放在园形孔槽之间,可用螺栓固定夹紧,下压块之槽孔板与凹形槽孔导轨,互相靠合后,可调节前后,以螺栓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 后靠前蹬坐椅自行车,其特征是可调靠背式坐椅,其坐垫为特殊形状的四边形坐垫,为前部两角除去略呈凸形的坐垫。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其特征是坐椅之位置后移在踏轮的后位上方,高度降低,离地高度为0.5-0.75米,使骑者双足能着地之高度,踏轮在坐椅的前下方,离地高度为0.26-0.3米。专利摘要本技术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是由可调节的后伸式车把,可调的靠背式坐椅以及车架、框架等标准零部件加工组装而成。踏轮离地高度0.26—0.3米,在坐椅前下方;坐椅后置并降低高度0.5—0.72米能使骑者双足挨地,车把后伸接近坐椅以便于握把。车把、坐椅和踏轮三者的相对位置,构成后靠前蹬式自行车的车型、结构。本车骑之安全、舒适、无损健康、便于学骑、易掌握、持久、骑程远。文档编号B62J1/00GK2192537SQ9421283公开日1995年3月22日 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后靠前蹬坐椅式自行车由特殊形状的车把、靠背式坐椅、压块组,槽孔导轨板、前后轮、框架、刹车等装置组成,其特征是:(1)车把形状走向为向上向后延伸,再略向下,其两端为握把,呈水平略偏下,成八字形握把;(2)可调角度的靠背式坐椅,其底下两 侧有槽孔导轨,与承托框架上的槽孔导轨相靠合,可沿轨板前后平移,调节至一定位置用螺栓紧固定位,在坐椅与承托框架之间用弹簧减震承托重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永豪
申请(专利权)人:沈永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