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294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包括前车架、车梁、后车架和推杆组件,所述前车架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手把、前立管和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的后端设有延伸部,其端部固定连接有后立管,所述推杆组件经后立管内的后转动件与所述后立管转动连接;所述前立管内设有与所述前叉卡固连接的前转动件,所述车梁前后端分别与前立管和后立管连通,所述后转动件与前转动件的两侧分别通过贯穿于所述车梁内的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连接;所述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均为刚性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由大人从后面进行转向操控,结构简单、安全度高、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涉及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自行车的转向机构一般都是前置式的,即由骑车者自己双 手操控手把实现转向,而对于采用这一结构的童车来说,儿童在骑行时必须 靠自己控制前进的方向,这对于刚刚学车的儿童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对于 这种结构的自行车,大人在辅助儿童学车的过程中,需要经常跑前转动车把 和跑后推车,非常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一种可由大人帮助从后面进行转向操控的自行 车,如中国技术专利CN2607312Y公开了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包 括后车架、前车架,所述后车架上转动连接有推杆,超出后车架底部横杆的 推杆下端部设有后转动件,所述前车架的前立管外部设有前转动件,所述后 转动件上分别设有第一拉线的后端部、第二拉线的后端部,所述前转动件上 分别设有第一拉线的前端部、第二拉线的前端部;所述第一拉线、第二拉线 依附绑定于自行车的车梁外部。大人可通过转动推杆使得后转动件转动,再 通过两根拉线把转动力矩传递到前传动件上,带动前立管转向,由此带动前 轮转向,从而实现从后面进行转向操控。然而,上述结构存在如下缺点①由于第一、第二拉线及前、后转动件 均位于自行车的外部,长期暴露于外界空气中,易受雨水侵蚀,出现生锈等 情况,影响了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位于车外的拉线也影响了自行车的外 型美观程度;②由于后转动件位于后车架底部横杆的下方,因此,其到前立 管上的前转动件之间的拉线无法实现直线连接,因此,只能采用柔性线或者 配合使用多个转向件的刚性线,而由于这种转向结构中推杆转动时的力矩较 大,柔性线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因为强度不够而断裂的情况,特别是长久使 用以及受侵蚀后的柔性线更易出现上述情况,造成后置转向机构失效,引发危险;而采用刚性线,虽然解决了强度问题,但必须配合使用多个转向件, 造成其结构非常复杂,成本也较高;③由于推杆是一整体立杆,且其下端部 固定的后转动件与拉线固定连接,使得推杆与自行车之间无法拆分,使自行 车的外型较为难看,不利于儿童在学会骑车后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该自行车 安全度高、使用寿命长且外型美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 行车,包括前车架、车梁、后车架和推杆组件,所述前车架从上到下依次包 括手把、前立管和前叉,所述车梁的后端设有延伸部,其端部固定连接有后 立管,所述推杆组件经后立管内的后转动件与所述后立管转动连接;所述前 立管内设有与所述前叉卡固连接的前转动件,所述车梁前后端分别与前立管 和后立管连通,所述后转动件与前转动件的两侧分别通过贯穿于所述车梁内 的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连接;所述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均为刚性线。上文中,所述后转动件和前转动件分别设置在后立管和前立管中,所述 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贯穿于所述车梁内,因此,除推杆外,整个后置转向机 构均位于车体内,可以有效避免外界水汽、灰尘等的侵蚀,同时也不会影响 自行车外型;本技术将后转动件和前转动件设置在正对于车梁两个端口 的位置,使前、后转动件能穿过车梁内部直线连接,从而可以采用具有很髙 强度的刚性线,解决了拉线的强度问题;所述刚性线是现有技术,如较粗的 钢丝、铁条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推杆组件由上推杆和下推杆组成,所述下推杆 穿过后转动件插接在上推杆内,所述下推杆和上推杆之间设有锁固装置,所 述后转动件通过卡合结构与下推杆卡合固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固装置为可拆卸结构。这是现有技术,常规的 方法是在上、下推杆结合的部分上设置配合的通孔,再釆用螺丝装配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合结构为所述后转动件的下端部具有缺口, 所述下推杆的下端侧面上设有与之配合的凸起。上文中,将推杆组件分成上下推杆两个部分,将后转动件与下推杆卡合 固定,下推杆和上推杆之间设有锁固装置可拆卸结构,因而此结构的推杆组 件可以将下推杆和上推杆卸去,只留下短小的后转动件于后立管中,其占用 的空间很小,因此,从外观造型上看,拆除推杆组件后的自行车与普通自行 车一样。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1、 由于本技术将后转动件和前转动件分别设置在后立管和前立管 中,并将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贯穿设置于所述车梁内,使得除推杆外的整个 转向装置均位于车体内部,可以有效避免外界雨水的侵蚀,延长了拉线的使 用寿命,同时也不会影响自行车外型。2、 由于本技术将后转动件和前转动件设置在正对于车梁两个端口 的位置,使前、后转动件能直接采用穿过车梁内的刚性线直线连接,大大简 化了连接结构,同时,两根拉线可采用强度极髙的直刚性线,因此该结构的 自行车安全度髙、使用寿命长。3、 由于本技术的推杆分成上推杆和下推杆,将后转动件与下推杆 卡合固定,下推杆和上推杆之间设有锁固装置可拆卸结构,因而此结构的推 杆组件可以将下推杆和上推杆卸去,只留下短小的后转动件于后立管中,其 占用的空间很小;此外,由于转向机构位于车体内部,因此从整体外型上看, 拆除推杆后的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一样,外型美观,有利于儿童在学会骑车 后继续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4是图1的B部放大图5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6是图1的C-C方向剖视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转向传动示意图。其中1、车梁;2、前叉;3、手把;4、推杆组件;5、前立管;6、前 转动件;7、后转动件;8、第一拉线;9、第二拉线;10、后立管;11、上 推杆;12、导向套衬套;13、下推杆;14、缺口; 15、凸起;16、消音罩; 17、定向碗;18、导向套;19、导向套盖;20、螺丝;21、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 7所示, 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包括前车架、车梁1、 后车架和推杆组件4,所述前车架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手把3、前立管5和前 叉2,还包括与所述车梁1的后端延伸部密封固定连接的后立管10,所述推 杆组件4转动连接于所述后立管10中;正对于所述车梁1后端口的后立管 10内设有与所述推杆组件4卡固连接的后转动件7,正对于所述车梁1前端 口的前立管5内设有与所述前叉2卡固连接的前转动件6,所述后转动件7 与前转动件6的两端分别通过贯穿于所述车梁1内的第一拉线8和第二拉线 9连接;所述第一拉线8和第二拉线9均为刚性线。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3所示,所述推杆组件4由上推杆11和下推杆 13组成,所述下推杆13穿过后转动件7插接在上推杆11内,所述下推杆 13和上推杆11之间设有锁固装置,所述后转动件7通过卡合结构与下推杆 13卡合固定。上文中,所述锁固装置为在上推杆11和下推杆13的接合处的外围套 设有导向套18,下推杆13和上推杆11结合部及导向套上设置配合的通孔, 再采用螺丝20配合螺母21装配连接,导向套18的内侧底部还设有导向套 衬套12,其上设有螺丝孔,与此位置相应的下推杆上也设有配合的小孔, 两者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导向套的上端部具有可开合的导向套盖19。上文中,所述卡合结构为所述后转动件7的下端部具有缺口 14,所 述下推杆13的下端侧面上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后置转向的自行车,包括前车架、车梁(1)、后车架和推杆组件(4),所述前车架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手把(3)、前立管(5)和前叉(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1)的后端设有延伸部,其端部固定连接有后立管(10),所述推杆组件(4)经后立管(10)内的后转动件(7)与所述后立管(10)转动连接;所述前立管(5)内设有与所述前叉(2)卡固连接的前转动件(6),所述车梁前后端分别与前立管和后立管连通,所述后转动件(7)与前转动件(6)的两侧分别通过贯穿于所述车梁(1)内的第一拉线(8)和第二拉线(9)连接;所述第一拉线(8)和第二拉线(9)均为刚性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全林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华夏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