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毅专利>正文

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269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三人骑的双驱动四轮车,该车为斜梁矩形框架,半圆形转向把通过一个转向横杆与两个前叉横管上的叉式臂连接,后轴上有两个可独立驱动的后轮,三个飞轮分别安装在两个后轮后轴皮上和后轴过渡套上。该车结构合理、实用,便于维修、保养,具有动力大、转向灵活、稳定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家庭旅游、娱乐、运输理想的交通工具。(*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力交通工具,尤其是三人骑四个轮子的人力车。目前的四轮车弥补了传统的自行车和人力三轮功能单一,运动转向时不易稳定等不足,集娱乐、运输各种功能一体,是一种理想的新型交通工具。其缺陷是结构复杂,动轮单一,部件易损,故难于推广普及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驱动力大,转向灵活,稳定性好,外形美观的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整车为斜梁矩形框架,车轮为前小后大各两个,矩形布局于框架下,框架两边斜梁前末端固定两个前轮叉立管套,可与两个前轮叉立管配合转动。两个前轮叉立管套中间由一个横向弧形扁形钢管连接固定,其中间交叉焊接另一个纵向向前凸起∪形扁形钢管与车的后部相连。半圆形转向把在车前中间,通过一个转向横杆与两个前轮叉横管上的叉式臂连接。转向把下方有脚动刹车板及手动刹车杆。三人车座呈等腰三角形分布,转向把后方为驾驶车座,两个后车座横跨两个后轮前上方,并配有可伸缩折叠扶手和后车座折叠靠背。后轴上有两个可独立驱动的后轮,左后轮后轴皮与后轴由螺丝固定,右后轮后轴皮通过轴承绕轴可自由转动,三个飞轮分别安装在二个后轮后轴皮上和后轮过渡套上。三个车座下方均有脚蹬牙轮,通过三个链条与三个飞轮相啮合,两个后轮既可被独立驱动,亦可齐力驱动,整车驾驶。本技术外形美观大方,工艺简单,结构合理,实用,其各种部件为现行人力车标准配件,便于维修和保养,本车具有动力大,转向灵活,稳定性好,是目前家庭旅游、娱乐、运输理想的交通工具。附图说明图1是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侧视图。图2是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俯视图。图3是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左后轮后皮与后轴剖视图。图4是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右后轮后皮与后轴剖视图。图5是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转向透视图。图中1、纵向“∪”形扁形钢管,2、转向叉式臂,3、横向弧形扁形钢管,4、前轮叉立管套,5、脚动刹车板,6、擦式照明灯,7、转向把套筒,8、半圆形转向把,9、转向把立管,10、手动刹车杆,11、稳定叉,12、驾驶车座,13、驾驶车座支架,14、后扶手套筒,15、折叠扶手杆,16、后车座,17、后车座折叠靠背,18、梭形后车座架,19、后车座靠背支撑杆,20、立管,21、立管,22、轴承瓦,23、后轮,24、梭形后轮框,25、后中轴套筒,26、斜梁,27、伸缩折迭伞架,28、前中轴套筒,29、前轮,30、转向轴前伸臂,31、刹车传动杆,32、脚蹬牙轮,33、链条,34、脚蹬牙轮,35、链条,36、飞轮,37、后轴,38、飞轮,39、后托架,40后托架,41、飞轮,42、链条,43、脚蹬牙轮,44、螺母,45、轴承(205型)46、轴承(203型),47、后轴皮,48、轴承(203型),49、飞轮过渡套,50、后轴皮,51、固定螺丝,52、固定螺丝,53轴承(205型),54、螺母,55、前轮叉横管,56、转向横管。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行说明整车为斜梁(26)矩形框架,其下方矩形布局前小轮(29)后大轮(23)各两个车轮,框架两边斜梁(26)前末端焊接两个前轮叉立管套(4),前轮叉利用管在前轮叉立管套(4)内由钢珠,珠碗等滚动配合转动,两个前轮叉立管套(4)中间有横向弧形扁形钢管(3)焊接固定,横向弧形扁形钢管(3)中间交叉焊接一个向前凸起立放的纵向∪形扁形钢管(1),∪形扁形钢管(1)上臂末端焊接固定在转向把套筒(7)上,下臂前部装有中轴套筒(28)并向后平直延伸,与车后部横向扁形钢管托架(39)焊接固定,扁形钢管托架(39)两头与梭形后轮框(24)焊接固定,转向把套筒(7)中上段焊接一个与∪形扁形钢管(1)下臂相平行的驾驶车座支驾(13),驾驶车座支架(13)一端是半弧形再与车的后部扁形钢管托架(39)相焊接。驾驶车座(12)在转相把(8)后中间,由弹簧钢板做成∪形状带靠背,其下方稳定叉(11)可在驾驶车座支架(13)上前后调节。斜梁框架(26)后末端焊接中轴套筒(25),中轴套筒(25)上面立式焊接后扶手套筒(14),后扶手套筒(14)上段水平焊接梭形后车座框(18),中轴套筒(25)后面水平焊接梭形后轮框(24),梭形后轮框(24)中间焊接轴承瓦(22),梭形后车座框(18)中间及后末端与梭形后轮框(24)由立管(20、21)焊接固定,后扶手套筒(14)内有可伸缩的套管,后车座折叠靠背(17)有一个支撑杆(19)调节90°,120°及放平180°。中后部货架底部由扁形钢管托架(39、40)与缩形后轮框(24)焊接组成。转向系统部分如图2、图5所示半圆形转向把(8)立管(9)由把芯与转向把套筒(7)内的转动轴连接固定,转向把套筒(7)内的转动轴有前伸臂(30),前伸臂(30)上的立轴插入转向传动横杆(56)中间轴孔内,前轮叉横管(58)焊接带孔的转向叉式壁(2),转向叉式壁(2)与转向传动横杆(58)两端衔接,由螺栓固定。左后轮后轴皮(47)的扩大部楔入两个“203”轴承(46、48)两个“203”轴承(46、48)内径套与后轴(37)相密闭,使后轴皮(47)绕后轴(37)自动转动,后轴皮(47)扩大部外侧带丝扣与飞轮(46)过渡套(49)相吻合。如图3,右后轮后轴皮(50)上的丝扣闭合如图4,飞轮(38)固定在后轴上。三个车座虽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各车座下均有脚蹬牙轮(32、34、43)通过三个链条(33、35、42)与三个飞轮(36、38、41)相啮和,既可驱动单个后轮,亦可齐力驱动整车行驶。权利要求1.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由车架、转向系统、刹车架系统、驱动系统组成,其特征是整车为横杆矩形框架,半圆形转向把通过一个转向横杆与两个前轮叉横管上的叉式臂连接,后轴上有两个可独立驱动的后轮,左后轮后轴皮与后轴由螺丝固定,右后轮后轴其通过轴承绕轴自由转动,三个飞轮分别安装在两个后轮后轴皮上和后轮过渡套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其特征是两个前轮叉立管套中间由一个横向弧形扁形钢管连接固定,其中间交叉焊接另一个纵向向前凸起∪形扁形钢管与车的后部相连。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布了一种三人骑的双驱动四轮车,该车为斜梁矩形框架,半圆形转向把通过一个转向横杆与两个前叉横管上的叉式臂连接,后轴上有两个可独立驱动的后轮,三个飞轮分别安装在两个后轮后轴皮上和后轴过渡套上。该车结构合理、实用,便于维修、保养,具有动力大、转向灵活、稳定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家庭旅游、娱乐、运输理想的交通工具。文档编号B62K17/00GK2162419SQ9321176公开日1994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1993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30日专利技术者王毅 申请人:王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三人骑双驱动四轮车,由车架、转向系统、刹车架系统、驱动系统组成,其特征是整车为横杆矩形框架,半圆形转向把通过一个转向横杆与两个前轮叉横管上的叉式臂连接,后轴上有两个可独立驱动的后轮,左后轮后轴皮与后轴由螺丝固定,右后轮后轴其通过轴承绕轴自由转动,三个飞轮分别安装在两个后轮后轴皮上和后轮过渡套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毅
申请(专利权)人:王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