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劲东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296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包括前车轮、后车轮、车架、车把、脚踏平台、驱动电机、蓄电池、充电器。该电动车采用可折叠式车架,可折叠车架结构可以简化为六连杆机构,由前轮上支撑臂、前轮下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后轮下支撑臂以及上下连杆组成。车架上下连杆与前轮上支撑臂、前轮下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后轮下支撑臂之间用铰链轴连接,在所述连接轴头处采用轴套结构。在前轮轮毂内装有转向柱;在后轮轮毂内装有所述驱动电机。在车架限位块内侧设空腔,在空腔内装有蓄电池和内置式充电器。车把是多重折叠式车把,车把的横杆可从中间向下折转与立杆靠拢形成Ⅰ字形,车把立杆是多重套筒式伸缩杆,车把手可收纳在车把手收纳盒内。(*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装置,特别是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由于石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因此清 洁环保的电动车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了专项 经费,研制电力驱动的轻便轮式机动车,并已经成功上路行驶。目前常见的二轮行驶电力驱动车辆主要有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以及 电动滑板车等,可以承载单人或者双人,行驶于城巿的路面上。其主 要特征有釆用蓄电池——电机动力系统的电力驱动方式,长度尺寸 0.5~2米,重量10 100千克,行驶速度10~30千米/小时,续航 里程20 100公里,承载质量60-200千克。目前城巿交通拥堵曰 益严重,轻便快捷的电动车已经成为了不少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二轮驱动电动车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电力驱动,无排放,低噪音。由于釆用了电力驱动装置,从 而彻底杜绝了内燃机的排放污染和噪音等问题,同时在设计上也与传 统的内燃机驱动车辆有很大的差异。2、 传动机构简单,整车重量低。电动机具有无级调速的特点, 因此相对内燃机驱动来说,省去了复杂的变速器、离合器等部件,从 而大大简化了传动系统。3、 行驶速度不高,承载能力有限。受到目前电池能源技术的限 制,电动车辆的驱动功率都远小于传统车辆,所以其最高行驶速度也小于传统车辆。由于同样的原因,电动车辆的承载能力也较为有P艮。 见图1和图2,传统的二轮行驶电动车一般由车架11、前后轮12、转向把10、蓄电池131或132、电动机及传动系统部分141、 142 构成。但是如果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发展小型化和轻量化的电动车辆, 采用传统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 重量大,能量密度低。目前巿面上主流的电动车均以铅酸蓄电 池为能源,由于铅酸蓄电池单位重量能量密度低,因此为保证续航里 程而不得不增大电池的重量,最终导致电动车整体无法实现轻量化。 常规的电动自行车重量高达30 40kg,电动滑板车也超过10kg;2、 体积过大,难于实现折叠和小型化。传统的设计基本上是基于 自行车、滑板车的结构,采用自行车结构必然导致体积尺度大,折叠 机构复杂,结构重量大;釆用滑板车原理时,由于车轮小底盘低,会 引起通过性差、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行驶安全。无论是那种 结构,都无法实现车辆折叠后尺度小于500mm,无法实现随身携带 的功能。从以上两点来看,釆用传统设计的电动车辆由于原理所限,无法 真正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便携特性更加无从说起了,无法满足曰常 生活中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折叠后尺寸相当于普通公文包 大小,总重量低于5kg条件下,保证行驶稳定性和续航能力、承载能 力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满足轻量和便携的性能要求。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釆用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包括车 架,在所述车架上装有前车轮、后车轮、脚踏平台、蓄电池、充电 器,在后车轮上装有驱动电机,车把与所述前车轮和车架相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由上连杆、前轮上支撑臂、前轮下支撑臂、 下连杆、后轮下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通过铰链依次封闭连接而成;所述车架可折叠,所述车架打开的形状呈梯形,所述梯形的短 边为上连杆,所述梯形的长边为前轮下支撑臂、下连杆、后轮下支撑臂之和,所述梯形的斜边分别为前轮上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 所述车架折叠后构成两个梯形,所述两个梯形的短边为重合的无连 杆边,所述两个梯形的长边分别为上连杆、下连杆,所述两个梯形 的斜边分别为前轮上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前轮下支撑臂、后轮 下支撑臂。本技术所述车架上连杆、下连杆与前轮上支撑臂、前轮下 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后轮下支撑臂之间用铰链轴连接,在所述 连接轴头处釆用轴套结构。本技术在所述前车轮的轮毂内装有转向柱;在所述后车轮 的轮毂内安装所述驱动电机。本技术在所述上连杆上装有梯形限位块,在所述下连杆上 装有可折叠式踏板。本技术在所述梯形限位块内侧设空腔,在所述空腔内装有 蓄电池和内置式充电器。本技术所述车把是多重折叠式车把,所述车把的横杆可从 中间向下折转与立杆靠拢形成I字形,所述车把立杆是多重套简式 伸缩杆,所述车把手可收纳在车把手收纳盒内。本技术的车身外壳在制造中釆用厚0.2~0.5mm的碳纤维 复合材料,将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包覆于车架结构上,经粘接处理 与车架结构紧固为一体,形成最终便携式可折叠电动车的外形。本实用型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是,克服现有电动自行车存在的缺 陷,它可环保、高效、稳定的运行,并且易于操作,便于折叠,体积 小、重量轻、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电动自行车示意图2是现电动有滑板示意图3a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前视图;图3b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侧视图3c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俯视图; 图3d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立体视图; 图4a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车架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b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车架折叠后结构示意图 图5a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5b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前轮毂内藏式转向柱、转向把、折叠铰链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现有电动车把;11、现有电动车架;12、现有电动车 前轮;131、现有电动滑板车蓄电池;132、现有电动自行车蓄电池; 141、 142现有电动车电动机及传动系统;20、折叠车把;21、转向把连杆;22、转向把支撑关节;23、转 向把支撑杆;24、滑动定位销;25、滑动槽;40、收放式踏板;50、 内藏式转向柱;51、转向柱支座;60、可折叠车身;61、前轮上支撑 臂;62、前轮下支撑臂;63、后轮上支撑臂;64、后轮下支撑臂;65、 上连杆;、66、下连杆;67、梯形限位块;70、前轮;71、前轴;80、 后轮;91、 65与61之间铰链;92、 62与66之间铰链;93、 65与63 之间铰链;94、 64与66之间铰链;100、转向把收纳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技术便携式折叠电动车,见附图3、附图4。为实现车辆 的紧凑折叠,使其具有便携特性,本技术釆用了不同以往折叠车 的全新结构,实现了车身折叠后的超小尺寸。如图4a所示,可折叠 车身结构可以简化为六连杆机构,由前轮上支撑臂61、前轮下支撑 臂62,后轮上支撑臂63、后轮下支撑臂64以及上下连杆65、 66组 成。上连杆65下方附有一块梯形限位块67,参见图4,在上下连杆 65和66的两端分别有铰接转轴91、 93、 92、 94。展开状态下,由于梯形限位块67的存在,六连杆机构处于稳定状态。当车辆承载时,前轮下支撑臂62、后轮下支撑臂64和上连杆65承受拉力,处在一 条直线上,与前轮上支撑臂61、前轮上支撑臂63、上连杆65和梯形 限位块67连杆组成两组三角形结构,从而具有最佳的结构稳定性, 保证承载条件下的整体强度。在折叠过程中,前轮上支撑臂61绕铰 链转轴91逆时针旋转,下支撑臂62绕铰链转轴92顺时针旋转,在 改变上下连杆65与66垂直间距的同时,带动前轮70后移;同时后 轮上支撑臂63绕铰链转轴93顺时针旋转,后轮下支撑臂64绕铰链 转轴94逆时针旋转,带动后轮80前移,从而实现车身的折叠状态, 并将前后轮70、 80收纳于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包括车架,在所述车架上装有前车轮、后车轮、脚踏平台、蓄电池、充电器,在后车轮上装有驱动电机,车把与所述前车轮和车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由上连杆、前轮上支撑臂、前轮下支撑臂、下连杆、后轮下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通过铰链依次封闭连接而成;所述车架可折叠,所述车架打开的形状呈梯形,所述梯形的短边为上连杆,所述梯形的长边为前轮下支撑臂、下连杆、后轮下支撑臂之和,所述梯形的斜边分别为前轮上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所述车架折叠后构成两个梯形,所述两个梯形的短边为重合的无连杆边,所述两个梯形的长边分别为上连杆、下连杆,所述两个梯形的斜边分别为前轮上支撑臂、后轮上支撑臂、前轮下支撑臂、后轮下支撑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劲东史荣郭鹏江恬
申请(专利权)人:王劲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