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建国专利>正文

全折叠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714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车的车把、车把立管、横梁、座管套管、后车叉、脚踏、车座均可折叠翻转。其中:车把由把手管、两把手管间的弹簧卡、前后夹板构成,车把立管由双立管和双立管下端与前车叉竖管铰接的底端面板构成,横梁由梁身、分别与梁身前后端铰接的前端梁和后端梁构成,座管套管由与梁身固定的下管、与下管铰接的上套管、定位套管构成,后车叉由顶杆、后叉直杆、与后叉直杆铰接的后叉杆构成,脚蹬柄的末端分为相铰接的上下两截,座管与座管套管销接,座管与车座通过延伸板铰接。该车折叠和展开方便快捷,折叠尺寸很小,携带存放十分便利。(*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是可折叠自行车。自行车作为一种短途代步交通工具,在城市乡村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在外出办事或旅游途中,遇汽车不便通行的地段,很希望有一辆随身携带的折叠自行车可供代步。此外,居住条件不宽敞的人们也希望自行车可以折叠收藏,以避免丢失。现有的折叠自行车往往由于存在以下缺陷而不能推广折叠时需用工具,折叠后体积大、不便携带,展开后要用螺栓连接,螺栓上得不紧则不牢靠,上得过紧又不方便。鉴于上述,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无需工具就可方便快捷地折叠和展开、折叠后又可随身携带的全折叠自行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折叠自行车,由车把、车把立管、横梁、前后车叉、座管套管、脚蹬机构、车座机构、前后轮、链传动机构、附属部件按传统方式连接而成,其中车把由左右把手管、位于左右把手管之间的弹簧卡、固定把手管和弹簧卡的T形前后夹板构成,把手管的连接端与夹板的横端铰接,前者端头的上部设台阶弹簧卡的下端与夹板的下端铰接,弹簧卡的外侧制有卡制把手管端头台阶的卡制部,夹板上位于把手管端头下部处固定防止把手管越位上提的下至点卡位销;车把立管由双立管和固定在双立管下端的底端面板构成,立管底端面板的后端与固定在衔接前车叉竖管上的定位平板的后端铰接,立管底端面板的前端铰接用于卡制定位平板的定位卡,立管下端铰接用于顶住定位卡的定点顶杆;横梁由梁身、分别与梁身前后端铰接的前端梁和后端梁构成,前端梁与梁身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前倾斜并相吻合,前端梁的底部铰接定位顶杆,梁身的前端底部固定顶杆定位块,梁身的中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分别固定前端梁折叠定位挂钩和后车叉折叠定位挂钩,后端梁与梁身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座管套管由与梁身固定的下管、与下管铰接的上套管、套在下管与上套管铰接处的定位套管构成,下管与上套管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后车叉由定位顶杆、后叉直杆、与后叉直杆铰接的后叉杆构成,后叉直杆与后叉杆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后叉直杆前端与中轴套管铰接,定位顶杆与固定在中轴套管上部的斜撑管铰接并卡在设于两后叉直杆间的横杆上,两后叉杆间连接挂钩扣;脚蹬柄的末端分为相铰接的上下两截,下截上制有定位台阶,上截铰接卡制下截的定位顶杆;座管与座管套管销接,座管顶端固定延伸板,车座与该延伸板铰接,车座上铰接一个卡制该延伸板的定位卡。本技术的车把、车把立管、横梁前后端、座管套管、后车叉、脚蹬、车座均可折叠翻转。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形图;图2是车把折叠结构示意图;图3是车把立管折叠结构示意图;图4是横梁与前端梁、后端梁折叠结构示意图;图5是后车叉折叠结构示意图;图6是座管套管折叠结构示意图;图7是脚蹬折叠结构示意图;图8是车座与座管翻转结构及座管与座管套管销接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折叠后的外形图。请参见附图1。本技术全折叠自行车1是一种由车把2、车把立管3、横梁4、后车叉5、座管套管6、脚蹬机构7、车座机构8、前车叉、前后轮、链传动机构、附属部件等按传统方式连接而成的自行车。其中车把2如图2所示,图中21-夹板22-弹簧卡23-弹簧24-把手管25-把手管折叠铰接销孔26-卡位销27-弹簧卡铰接销孔28-台阶。车把2由左右把手管24、位于左右把手管24之间的弹簧卡22、固定把手管24和弹簧卡22的前后两片T形夹板21构成,各把手管24的连接端分别与夹板21的左右横端铰接,前者端头的上部设台阶28,弹簧卡22由两个定位卡片和卡片间的弹簧23构成,定位卡片的下端与夹板21的下端铰接,每个定位卡片的外侧制有卡制把手管端头台阶28的卡制部,其作用是卡住把手管24,不使其下折,夹板21上位于把手管端头下部处固定防止把手管24越位上提的下至点卡位销26。折叠时先用拇指和食指将弹簧卡22的两个定位卡片向内夹紧,至卡片的卡制部与把手管24的台阶28分离后,两把手管即可向下折叠90度并紧贴车把立管外侧。欲展开使用时,只需将把手管24向上抬起到位,弹簧卡22的两个定位卡片在弹簧23的作用下就可自行卡紧。车把立管3如图3所示,图中30-底端面板31-定点顶杆32-定位卡33-锥形吊心螺母34-定位卡铰接孔35-吊心螺栓36-定位平板37-立管底端面板铰接孔38-衔接前车叉竖管39-车把双立管。车把立管3由双立管39和固定在双立管39下端的底端面板30构成,立管底端面板30上开有容吊心螺栓35穿过的中心孔(图中未示),立管底端面板30的后端与固定在衔接前车叉竖管38上的定位平板36的后端铰接,立管底端面板30的前端铰接用于卡制定位平板36的定位卡32,立管39的下端铰接用于顶住定位卡32的环状定点顶杆31。折叠时先向上扳转环状定点顶杆31,再向上扳转定位卡32,待定位卡32脱离定位平板36后,车把立管39即可向后扳转至与横梁紧贴,且两根立管39分列横梁两侧。欲展开使用时,只需向前扳转车把立管39至复位,再扳转定位卡32至卡住定位平板36,最后扳转定点顶杆31至顶住定位卡32即可。横梁4如图4所示,图中40-铰接端面41-梁身42-梁身前端铰接孔43-前端梁44-定位顶杆铰接孔45-定位顶杆46-定位块47-梁身铰接夹槽48-定位磁铁49-前端梁铰接榫410-后端梁。横梁4由梁身41、分别与梁身41前后端铰接的前端梁43和后端梁410构成,前端梁43与梁身41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前倾斜并相吻合。后端梁410与梁身41两者的铰接端也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为了保证骑行稳定性,防止梁身41左右晃动,前端梁43的铰接端面不仅向前还向内倾斜(与水平面的夹角及与榫平面的夹角均约60度),梁身41的前铰接端面则向前向外倾斜。后端梁410的铰接端面不仅向后还向内倾斜(倾斜角度同上),梁身41的后铰接端面则向后向外倾斜。前端梁43的底部铰接定位顶杆45,梁身41的前端底部固定顶杆定位块46,梁身底部的定位块前方设置防止定位顶杆45脱位的定位磁铁48。此外,在梁身41的中端底部和后端底部还分别固定前端梁折叠定位挂钩67和后车叉折叠定位挂钩66(参见图6)。折叠时先向下拨转定位顶杆45至与定位块46脱位,再向下扳转前端梁43到位,再用设置在梁身41下的挂钩67钩住前轮挡泥板上的钩扣即可。欲展开使用时,只需脱开挂钩67,向上扳转前端梁43复位,再向上拨转定位顶杆45至与定位块46相顶即可。后端梁的折叠和展开过程留待下面一起叙述。后车叉5如图5所示,图中51-定位顶杆52-后叉直杆53-磁铁54-后叉杆55-中轴套管56-斜撑管57-挂钩扣。后车叉5由定位顶杆51、后叉直杆52、与后叉直杆52铰接的后叉杆54构成,后叉直杆52与后叉杆54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后叉直杆52前端与中轴套管55铰接,定位顶杆51与固定在中轴套管55上部的斜撑管56铰接并卡在设于两后叉直杆52间的横杆上,两后叉杆54之间连接挂钩扣57。折叠时先向上拨转定位顶杆51,再向上提起后车叉,在后轮的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折叠自行车,由车把、车把立管、横梁、前后车叉、座管套管、脚蹬机构、车座机构、前后轮、链传动机构、附属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车把由左右把手管、位于左右把手管之间的弹簧卡、固定把手管和弹簧卡的T形前后夹板构成,把手管的连接端与夹板的横 端铰接,前者端头的上部设台阶,弹簧卡的下端与夹板的下端铰接,弹簧卡的外侧制有卡制把手管端头台阶的卡制部,夹板上位于把手管端头下部处固定防止把手管越位上提的下至点卡位销;车把立管由双立管和固定在双立管下端的底端面板构成,立管底端面板的后端 与固定在衔接前车叉竖管上的定位平板的后端铰接,立管底端面板的前端铰接用于卡制定位平板的定位卡,立管下端铰接用于顶住定位卡的定点顶杆;横梁由梁身、分别与梁身前后端铰接的前端梁和后端梁构成,前端梁与梁身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 接端面向前倾斜并相吻合,前端梁的底部铰接定位顶杆,梁身的前端底部固定顶杆定位块,梁身的中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分别固定前端梁折叠定位挂钩和后车叉折叠定位挂钩,后端梁与梁身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座管套管由 与梁身固定的下管、与下管铰接的上套管、套在下管与上套管铰接处的定位套管构成,下管与上套管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后车叉由定位顶杆、后叉直杆、与后叉直杆铰接的后叉杆构成,后叉直杆与后叉杆两者的铰接端采 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后叉直杆前端与中轴套管铰接,定位顶杆与固定在中轴套管上部的斜撑管铰接并卡在设于两后叉直杆间的横杆上,两后叉杆间连接挂钩扣;脚蹬柄的末端分为相铰接的上下两截,下截上制有定位台阶,上截铰接卡制 下截的定位顶杆;座管与座管套管销接,座管顶端固定延伸板,车座与该延伸板铰接,车座上铰接一个卡制该延伸板的定位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折叠自行车,由车把、车把立管、横梁、前后车叉、座管套管、脚蹬机构、车座机构、前后轮、链传动机构、附属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车把由左右把手管、位于左右把手管之间的弹簧卡、固定把手管和弹簧卡的T形前后夹板构成,把手管的连接端与夹板的横端铰接,前者端头的上部设台阶弹簧卡的下端与夹板的下端铰接,弹簧卡的外侧制有卡制把手管端头台阶的卡制部,夹板上位于把手管端头下部处固定防止把手管越位上提的下至点卡位销;车把立管由双立管和固定在双立管下端的底端面板构成,立管底端面板的后端与固定在衔接前车叉竖管上的定位平板的后端铰接,立管底端面板的前端铰接用于卡制定位平板的定位卡,立管下端铰接用于顶住定位卡的定点顶杆;横梁由梁身、分别与梁身前后端铰接的前端梁和后端梁构成,前端梁与梁身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前倾斜并相吻合,前端梁的底部铰接定位顶杆,梁身的前端底部固定顶杆定位块,梁身的中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分别固定前端梁折叠定位挂钩和后车叉折叠定位挂钩,后端梁与梁身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座管套管由与梁身固定的下管、与下管铰接的上套管、套在下管与上套管铰接处的定位套管构成,下管与上套管两者的铰接端采用榫槽铰接结构,两者的铰接端面向后倾斜并相吻合;后车叉由定位顶杆、后叉直杆、与后叉直杆铰接的后叉杆构成,后叉直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陈建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