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0911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2 2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包括:蜗轮和蜗杆,蜗轮的外周面设有蜗轮齿,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蜗杆包括蜗杆轴和设置在蜗杆轴上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且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轴面上分别设有与蜗轮啮合的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第一啮合部和第一啮合部之间设有第三啮合部,且第三啮合部的长度小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之间的距离;第三啮合部径向固定、轴向可活动的安装在蜗杆轴上,第三啮合部上设有第三螺旋齿,且第三螺旋齿的齿槽分别与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的齿槽衔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三啮合部的轴向滑动实现对第一啮合部或第二啮合部因累计误差造成啮合过紧或是无法啮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蜗轮蜗杆传动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传动技术的发展,对蜗杆传动的侧隙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像精密机床回转工作台这样有分度及定位精度要求的场合,对其蜗轮副的啮合度有较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蜗轮、蜗杆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当齿轮与蜗杆啮合时,误差累计到一个轮齿上时,会造成该轮齿与对应的轮槽啮合面啮合过紧或是无法啮合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可对制作误差造成的啮合面进行补偿。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包括:蜗轮和蜗杆,蜗轮的外周面设有蜗轮齿,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蜗杆包括蜗杆轴和设置在蜗杆轴上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且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轴面上分别设有与蜗轮啮合的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第一啮合部和第一啮合部之间设有第三啮合部,且第三啮合部的长度小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之间的距离;第三啮合部径向固定、轴向可活动的安装在蜗杆轴上,第三啮合部上设有第三螺旋齿,且第三螺旋齿的齿槽分别与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的齿槽衔接。优选地,蜗杆轴位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之间的轴面上设有下滑槽,下滑槽内设有一排滚珠,且滚珠高出下滑槽的槽腔;第三啮合部与蜗杆轴相对的轴面上设有与下滑槽相对应的上滑槽,且下滑槽内的滚珠同时位于上滑槽内。优选地,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中至少有一个与蜗杆轴可拆卸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蜗杆上设置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并在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之间设置可以在蜗杆上向两边轴向滑动的第三啮合部;通过第三啮合部的轴向滑动实现对第一啮合部或第二啮合部因制作问题造成的累计误差进行不断的调整补偿,以使其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蜗轮副还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不需要人工调整,制造容易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包括:蜗轮I和蜗杆,蜗轮I的外周面设有蜗轮I齿,蜗杆与蜗轮I嗤合传动,蜗杆包括蜗杆轴2和设置在蜗杆轴2上的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其中,蜗杆轴2位于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之间的轴面上设有下滑槽21,下滑槽21内设有一排滚珠6,且滚珠6高出下滑槽21的槽腔;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中至少有一个与蜗杆轴2可拆卸连接,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的轴面上分别设有与蜗轮I啮合的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第一啮合部3和第一啮合部3之间设有第三啮合部5,且第三啮合部5的长度小于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之间的距离,第三啮合部5与蜗杆轴2相对的轴面上设有与下滑槽21相对应的上滑槽,且下滑槽21内的滚珠6同时位于上滑槽内,使第三啮合部5可沿着蜗杆轴2径向固定,轴向滑动,第三啮合部5上设有第三螺旋齿,且第三螺旋齿的齿槽分别与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的齿槽衔接。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三啮合部5的在蜗杆轴2上的轴向滑动实现对第一啮合部3或第二啮合部4因制作误差造成啮合面过紧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蜗轮(I)和蜗杆,蜗轮(I)的外周面设有蜗轮(I)齿,蜗杆与蜗轮(I)啮合传动,蜗杆包括蜗杆轴(2)和设置在蜗杆轴(2)上的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且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的轴面上分别设有与蜗轮(I)啮合的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第一啮合部(3)和第一啮合部(3)之间设有第三啮合部(5),且第三啮合部(5)的长度小于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之间的距离;第三啮合部(5)径向固定、轴向可活动的安装在蜗杆轴(2)上,第三啮合部(5)上设有第三螺旋齿,且第三螺旋齿的齿槽分别与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的齿槽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消隙的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蜗杆轴(2)位于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⑷之间的轴面上设有下滑槽(2) (1),下滑槽(21)内设有一排滚珠(6),且滚珠(6)高出下滑槽(21)的槽腔;第三啮合部(5)与蜗杆轴(2)相对的轴面上设有与下滑槽(21)相对应的上滑槽,且下滑槽(21)内的滚珠¢)同时位于上滑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自动消隙的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中至少有一个与蜗杆轴(2)可拆卸连接。【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包括:蜗轮和蜗杆,蜗轮的外周面设有蜗轮齿,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蜗杆包括蜗杆轴和设置在蜗杆轴上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且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轴面上分别设有与蜗轮啮合的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第一啮合部和第一啮合部之间设有第三啮合部,且第三啮合部的长度小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之间的距离;第三啮合部径向固定、轴向可活动的安装在蜗杆轴上,第三啮合部上设有第三螺旋齿,且第三螺旋齿的齿槽分别与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的齿槽衔接。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三啮合部的轴向滑动实现对第一啮合部或第二啮合部因累计误差造成啮合过紧或是无法啮合的问题。【IPC分类】F16H1-16, F16H55-22【公开号】CN104832600【申请号】CN201510218453【专利技术人】黄修良 【申请人】芜湖意维利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补偿式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蜗轮(1)和蜗杆,蜗轮(1)的外周面设有蜗轮(1)齿,蜗杆与蜗轮(1)啮合传动,蜗杆包括蜗杆轴(2)和设置在蜗杆轴(2)上的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且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的轴面上分别设有与蜗轮(1)啮合的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第一啮合部(3)和第一啮合部(3)之间设有第三啮合部(5),且第三啮合部(5)的长度小于第一啮合部(3)和第二啮合部(4)之间的距离;第三啮合部(5)径向固定、轴向可活动的安装在蜗杆轴(2)上,第三啮合部(5)上设有第三螺旋齿,且第三螺旋齿的齿槽分别与第一螺旋齿和第二螺旋齿的齿槽衔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修良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意维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