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湘潭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8770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2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技术要点是,扰流器安装在高于切向进气塔的切向进气口1~3米以上的塔壁面内侧;所述扰流器由若干薄板状扰流板呈上升式螺旋状排列而构成,每块扰流板的一端连接于塔壁面内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切向进气口以上一定高度位置的塔壁内侧设置螺旋上升式扰流器,使气流能够在经过扰流器以后平缓的流出,不再呈旋流分布,既有效地利用了切向进气口所产生的旋流效果,又解决了旋流对塔产生周期性冲击的问题,减小了塔振动,改善了塔的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设置在切向进气塔内部解决旋流冲击的扰流器,具体涉及一种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
技术介绍
在火力发电厂和石油化工等行业,湿法脱硫塔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温度高、湿度大,从烟囱排出过程中容易冷凝形成液滴,部分携带液滴的湿烟气排出后扩散到大气中,一些来不及扩散、蒸发的大液滴将会降落至烟囱周边地面,这种现象被称为“烟囱雨”,“烟囱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污染,其中一种减小“烟囱雨”污染的办法是对排放烟气塔采用切向进气的方式,使烟气在进入塔后形成旋流,在旋流的作用下可以利用气体的离心力脱掉部分水滴,但是,脱掉水滴的旋流在排出的过程中会对塔壁产生周期性的冲击,当旋涡的冲击频率等于塔的固有频率时,便会引起塔共振,共振对塔的破坏性大,严重影响塔的正常工作,如果能够在烟气通过旋流效果脱掉部分水滴后,再改变塔的内部气流分布,则可以大大减小烟气流动产生的漩涡频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振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切向进气塔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用于改善切向进气塔内部的气流分布,减小塔内部的旋流的冲击作用,从而降低塔的振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特点是:扰流器安装在高于切向进气塔的切向进气口 I?3米以上的塔壁面内侧;所述扰流器由若干薄板状扰流板呈上升式螺旋状排列而构成,每块扰流板的一端连接于塔壁面内侧。具体的,所述扰流板大小尺寸相同,或者大小尺寸不同。具体的,所述扰流板呈上升式左螺旋状排列,或者呈上升式右螺旋状排列,并且在切向进气塔周向和轴向分别选择30°?60°的螺旋上升角度和0.1?0.5米的螺旋上升高度。具体的,所述扰流板或者是沿锥形塔壁面内侧分布,或者是沿直筒形塔壁面内侧分布O具体的,当扰流板沿锥形塔壁面内侧分布时,扰流板自由端围成的曲面或者与锥形壁面平行,形成变径的内空;或者与塔轴向平行,形成等径的内空。具体的,所述扰流板的一端与塔壁面内侧或采用焊接、或螺纹链接或插接的方式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切向进气口以上一定高度位置的塔壁内侧设置螺旋上升式扰流器,使气流能够在经过扰流器以后平缓的流出,不再呈旋流分布,既有效地利用了切向进气口所产生的旋流效果,又解决了旋流对塔产生周期性冲击的问题,减小了塔振动,改善了塔的工作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扰流器的切向进气塔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安装在锥形塔壁面内侧的扰流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安装在直筒形塔壁面内侧的扰流器结构示意图。图5是扰流板尺寸不变时扰流器的正面投影图。图6是扰流板尺寸变化时扰流器的正面投影图。图7是未安装本专利技术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图8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右旋I)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图9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右旋2)扰流器时的塔下部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右旋2)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图11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左旋I)扰流器时的塔下部结构示意图。图12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左旋I)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图13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左旋2)扰流器时的塔下部结构示意图。图14是安装本专利技术螺旋上升式(左旋2)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切向进气塔包括切向进气口 1、气体出口 2、塔壁3,本专利技术的扰流器41安装在高于切向进气塔的切向进气口 I处I?3m的塔壁面内侧;结合图2,扰流器41由若干图2所示的薄板状扰流板42呈上升式螺旋状排列而构成,每块扰流板42的一端或通过焊接、或螺纹链接或插接等方式连接于塔壁面内侧。本实施例中,扰流板42的宽度是0.6m,厚度是 0.05m。针对不同的工艺要求、塔壁结构和不同切向进气方式,可以选择不同的扰流板的大小、螺旋上升角度、螺旋上升高度及扰流板的旋向。实施例2:在实施例1所描述扰流器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切向进气塔,扰流板可以是沿锥形塔壁面内侧分布,也可以是沿直筒形塔壁面内侧分布。参见图3,是安装在锥形塔壁面内侧的扰流器43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扰流器43的扰流板螺旋上升角度是45°,螺旋上升高度是0.25m。实施例3:参见图4,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扰流器44是安装在直筒形塔壁面内侧。实施例4:在实施例1所描述扰流器的基础上,扰流板可以是大小尺寸相同,也可以是大小尺寸不同。参见图5,是扰流板尺寸不变时扰流器45的正面投影图。当扰流板沿锥形塔壁面内侧分布时,扰流板自由端围成的曲面或者与锥形壁面平行,形成变径的内空;或者与塔轴向平行,形成等径的内空。图5所示的扰流器45,其扰流板自由端围成的曲面与锥形壁面平行。实施例5:参见图6,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扰流器46包含了不同大小的扰流板,扰流板尺寸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发生变化,并且,图6所示的扰流器46,其扰流板自由端围成的曲面与塔轴向平行。实施例6:本专利技术的扰流器,扰流板可以是呈上升式左螺旋状排列,也可以是呈上升式右螺旋状排列。参见图7,是未安装本专利技术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从图7中可见,携带液滴的湿烟气在进入塔后形成旋流,在旋流的作用下利用气体的离心力脱掉部分水滴,但是,脱掉水滴的旋流在排出的过程中会对塔壁产生周期性的冲击。参见图8,本实施例是安装本专利技术右螺旋上升式(右旋I)扰流器时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从图8中可见,携带液滴的湿烟气在塔下部利用旋流的作用脱掉部分水滴后,在塔中上部呈直线型平缓流出,扰流器改变了气体的流动方向。实施例7:参见图9,是安装与实施例6不同的另一右螺旋上升式(右旋2)扰流器47时的塔下部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是本实施例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实施例8:参见图11、图12,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扰流器48呈上升式左螺旋状。图11是安装本实施例螺旋上升式(左旋I)扰流器48时的塔下部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施例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实施例9:参见图13,是安装与实施例8不同的另一左螺旋上升式(左旋2)扰流器49时的塔下部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是本实施例的塔内部流场流线图。以上所述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专利技术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构思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应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扰流器安装在高于切向进气塔的切向进气口 I?3米以上的塔壁面内侧;所述扰流器由若干薄板状扰流板呈上升式螺旋状排列而构成,每块扰流板的一端连接于塔壁面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大小尺寸相同,或者大小尺寸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呈上升式左螺旋状排列,或者呈上升式右螺旋状排列,并且在切向进气塔周向和轴向分别选择30°?60°的螺旋上升角度和0.1?0.5米的螺旋上升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或者是沿锥形塔壁面内侧分布,或者是沿直筒形塔壁面内侧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切向进气塔的内螺旋上升式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扰流器安装在高于切向进气塔的切向进气口1~3米以上的塔壁面内侧;所述扰流器由若干薄板状扰流板呈上升式螺旋状排列而构成,每块扰流板的一端连接于塔壁面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王恒宇龚曙光廖雨梨周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