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AM单元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854564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1 00:14
一种SRAM单元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有:第一、二、三、四、五、六鳍部;横跨第一、二、三鳍部的第一栅极,横跨第一、二鳍部的第二栅极,第一、二栅极之间的第一、二鳍部为第一漏极;横跨第四、五、六鳍部的第三栅极,横跨第五、六鳍部的第四栅极,第三、四栅极之间的第五、六鳍部为第二漏极;第一栅极两侧第三鳍部的第五源极、第三漏极;第三栅极两侧第四鳍部的第六源极、第四漏极;形成层间介质层;第一图形化形成第一沟槽,横跨第一漏极的第一、二鳍部、第三漏极的第三鳍部;第二图形化形成第二沟槽,横跨第二漏极的第五、六鳍部、第四漏极的第四鳍部;在第一沟槽形成第一金属层、第二沟槽形成第二金属层。SRAM单元在工艺上得以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特别涉及一种SRAM单元的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作为存储器中的一员,具有高速度、低功耗与标准工艺相兼容等优点,广泛应用于PC、个人通信、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卡、数码相机、多媒体播放器)等领域。一个静态随机存储器包括多个静态随机存储器单元(以下简称SRAM单元),该多个SRAM单元按照阵列排列,一个SRAM单元包括六个晶体管(6-T)。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提高,SRAM单元的特征尺寸逐渐减小且所占晶圆面积也越来越小。与平面MOS晶体管的尺寸相t匕,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尺寸更小,也更符合未来集成电路更高集成度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参照图1,包含六个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6T结构SRAM单元包括:并列排布的第一鳍部11、第二鳍部12、第三鳍部13、第四鳍部14、第五鳍部15和第六鳍部16 ;横跨第一鳍部11、第二鳍部12和第三鳍部13的第一栅极21,和横跨第一鳍部11和第二鳍部12的第二栅极22,第一栅极21和第二栅极22之间的第一鳍部部分和第二鳍部部分共同作为第一漏极31,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SRAM单元的形成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SRAM单元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基底,在所述基底上形成有:并列排布的第一鳍部、第二鳍部、第三鳍部、第四鳍部、第五鳍部和第六鳍部;横跨所述第一鳍部、第二鳍部和第三鳍部的第一栅极,和横跨所述第一鳍部和第二鳍部的第二栅极,所述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之间的第一鳍部部分、第二鳍部部分共同作为第一漏极,所述第一栅极相对第一漏极的另一侧的第一鳍部部分、第二鳍部部分作为第一源极,所述第二栅极相对第一漏极的另一侧的第一鳍部部分、第二鳍部部分作为第二源极,横跨所述第一鳍部和第二鳍部的第一栅极部分、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共同构成第一下拉晶体管,所述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一漏极共同构成第一传输晶体管;横跨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弓傅丰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