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志强专利>正文

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36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涉及自行车特别是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折叠后车架的相关尺寸小于车轮直径的尺寸,为进一步减小整车的折叠尺寸提供了条件;折叠机构比较简单,操作也快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前脸管,前车架与后车架以及其折叠装置,还包括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后车架也可以带有鞍座联接装置,也还包括中轴轴套,其特征在于:中轴轴套通过中轴折叠装置与后车架联接。(*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领域,特别涉及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随着自行车人均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由于普通自行车的体积太大,对于一般家庭和拥挤的城市而言,自行车的存放,已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了。为了减小自行车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的体积,除了采用折叠结构或可分解的结构外,车轮也采取更小的直径。但是过小的车轮直径,不仅滚动摩擦阻力明显增大,在较差的路面骑行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车轮直径减小到一定程度再进一步减小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减小折叠机构的折叠尺寸才是主要的方法。单纯从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而言,当然是愈小愈好。但是对于一些场合,如公共汽车、地铁、电梯等,希望折叠后的长宽高三个尺寸能够优化,在这些场合通常对长度(长宽高三个尺寸的最大值定义为长度)的尺寸要求并不十分苛刻,而是要求高度和宽度尽可能缩小。目的是,在公共汽车、地铁、电梯等这些场合,折叠后的自行车可以直立在主人的身边,最大限度减少对旁人的影响。然而,有关折叠自行车的设计方案已经很多,但大多数折叠后的尺寸还是较大,虽然在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垂直与后轮车轴方向平行)的尺寸一般基本能够做到小于车轮直径的尺寸,但是在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都超过了车轮直径的尺寸;而且折叠机构比较复杂,操作也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折叠后在高度方向小于或接近车轮的直径尺寸,为进一步减小整车的折叠尺寸提供条件;而且折叠机构比较简单,操作也快捷方便。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脸管,前车架与后车架以及其折叠装置,还包括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后车架也可以带有鞍座联接装置,也还包括中轴轴套,其特征在于中轴轴套通过中轴折叠装置与后车架联接。方案一所述的中轴折叠装置,为一活动杆其一端带有中轴轴套另一端可摆动地铰接在后车架上靠近后轮的位置,活动杆带有中轴轴套的一端通过一可伸缩的拉杆联接于后车架上靠前的位置。可伸缩的拉杆也可用抗拉力的绳索替代。中轴折叠装置也可以采用直线伸缩机构。所述的折叠装置基本位于前后车轮圆心连线中间点的垂直位置。折叠后,前后轮同轴,在高度方向的尺寸最小;而且,两轮直径相同时两轮着地,可以拉着走,减少体力消耗,甚至可以载物。所述的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是由两板片构成。所述的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所述的鞍座联接装置为一鞍座管,一端铰接在后车架带有的支板上,另一端通过拉杆拉在后车架上靠前的位置,松开拉杆可实现鞍座的折叠。所述的鞍座管与后车架至少有两个位置可以铰接。目的是适应更多身高的人。后车架上带有导柱并位于链条的上方,用于折叠时钩住链条,实现链条的张紧。方案一的车架折叠时,中轴折叠装置向上(向主梁方向)翻转,带动链轮、曲柄、脚蹬、链条等部件向主梁方向缩进,如图2所示,在高度方向小于车轮直径D1尺寸。而且整个折叠机构比较简单,零部件比较少,操作也快捷,强度和刚度也较好。不仅在公共汽车、地铁、电梯等场合携带方便,而且在存车处、室内、轿车的后备箱等场合的存放体积也很小。方案二所述的中轴折叠装置,为该中轴轴套与联接后轮的联接臂连为一体,在该一体的部件上靠近后轮的位置可摆动地铰接在后车架靠后靠下位置,在该一体的部件与后车架之间设有摆动限位装置。所述的折叠装置在后轮处于折叠状态时基本位于前后车轮圆心连线中间点的垂直位置。折叠后,前后轮同轴,在高度方向的尺寸最小;而且,两轮直径相同时两轮着地,可以拉着走,减少体力消耗,甚至可以载物。所述的摆动限位装置为一可伸缩的弹性部件,使后轮有减震功能。所述的联接后轮的联接臂是由两板片构成。所述的联接后轮的联接臂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所述的鞍座联接装置为一鞍座管,一端铰接在后车架带有的支板上,另一端通过拉杆拉在后车架上靠前的位置,松开拉杆可实现鞍座的折叠。方案二的车架折叠时,中轴向上(向主梁方向)翻转,带动链轮、曲柄、脚蹬、链条等部件向主梁方向缩进,同时后轮向下反转。如图7所示,在高度方向小于车轮直径D2尺寸。而且整个折叠机构比较简单,零部件比较少,操作也快捷,强度和刚度也较好。不仅在公共汽车、地铁、电梯等场合携带方便,而且在存车处、室内、轿车的后备箱等场合的存放体积也很小。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个实施例,中轴折叠装置和鞍座联接装置在展开状态的侧视视图;图2是第一个实施例中轴折叠装置和鞍座联接装置在折叠状态的侧视视图;图3是图1的A向视图;图4是第一个实施例与后轮的联接臂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的视图;图5是图4的B向视图;图6是第二个实施例,中轴、后轮和鞍座联接装置在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第二个实施例,中轴、后轮和鞍座联接装置在折叠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图6的E向视图;图9是第二个实施例与后轮的联接臂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见附图(图1至图5),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脸管1,前车架2与后车架4以及其折叠装置3,还包括后车架4与后轮的联接臂5或6,后车架4带有鞍座联接装置7,也还包括中轴轴套8,中轴轴套8通过中轴折叠装置9与后车架4联接。中轴折叠装置9,为一活动杆9a其一端带有中轴轴套8另一端可摆动地铰接在后车架4上靠近后轮的位置,活动杆9a带有中轴轴套8的一端通过一可伸缩的拉杆9b联接于后车架4上靠前的位置。折叠装置3基本位于前后车轮圆心连线中间点的垂直位置,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两轮采用相同的直径。后车架4与后轮的联接臂5是由两板片5、5′构成,为了保证横向的刚度,两板片5、5′具有冲压的沟槽。或者,如图4和图5所示,后车架4与后轮的联接臂6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鞍座联接装置7为一鞍座管7a,一端铰接在后车架4带有的支板4a上,另一端通过拉杆7b拉在后车架4上靠前的位置,松开拉杆7b可实现鞍座的折叠。鞍座管7a与后车架4有两个位置可以铰接。后车架4上带有导柱10并位于链条的上方,如图2所示,用于折叠时将链条张紧,如果还不能张紧,可以有弹性部件11辅助链条张紧。实施例二参见附图(图6至图9),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脸管101,前车架102与后车架104以及其折叠装置103,还包括联接后轮的联接臂105或106,后车架104也可以带有鞍座联接装置107,也还包括中轴轴套108,中轴轴套108与联接后轮的联接臂105或106连为一体,在该一体的部件上靠近后轮的位置可摆动地铰接在后车架104靠后靠下位置,在该一体的部件与后车架104之间设有摆动限位装置109。折叠装置103在后轮处于折叠状态时基本位于前后车轮圆心连线中间点的垂直位置,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两轮采用相同的直径。摆动限位装置109为一可伸缩的弹性部件,使后轮有减震功能,弹性部件未画出。联接后轮的联接臂105、105′是由两板片构成。或者,如图9所示,联接后轮的联接臂106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鞍座联接装置107为一鞍座管107a,一端铰接在后车架带有的支板104a上,另一端通过拉杆107b拉在后车架上靠前的位置,松开拉杆107b可实现鞍座的折叠。本技术可以用于折叠自行车,特别用于小轮自行车折叠效果更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脸管,前车架与后车架以及其折叠装置,还包括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后车架也可以带有鞍座联接装置,也还包括中轴轴套,其特征在于:中轴轴套通过中轴折叠装置与后车架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脸管,前车架与后车架以及其折叠装置,还包括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后车架也可以带有鞍座联接装置,也还包括中轴轴套,其特征在于中轴轴套通过中轴折叠装置与后车架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轴折叠装置,为一活动杆其一端带有中轴轴套另一端可摆动地铰接在后车架上靠近后轮的位置,活动杆带有中轴轴套的一端通过一可伸缩的拉杆联接于后车架上靠前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叠装置基本位于前后车轮圆心连线中间点的垂直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是由两板片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车架与后轮的联接臂是由单侧的悬臂梁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接鞍座的联接装置为一鞍座管,一端铰接在后车架带有的支板上,另一端通过拉杆拉在后车架上靠前的位置,松开拉杆可实现鞍座的折叠。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志强刘孝义李安山陶士勇
申请(专利权)人:丁志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