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线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8659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线固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线固定机构,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及凸轮,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多组管线固定孔,且其上还设有一包覆角大于180°的第一凸轮槽;所述凸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轮轴、锁紧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一凸轮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凸轮槽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架形成卡接空间;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锁紧部,并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凸轮锁紧。该管线固定机构可灵活调整卡接空间的大小,以适应在不同结构的零部件上固定,适用范围较广,且可用于多组管线路的同时固定,节省固定空间,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管线固定
,尤其涉及一种管线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汽车中包括制动系统管路、燃油系统管路、冷却系统管路及电器系统线路等各种管线路,管线路是否能够可靠固定直接影响整车安全,随着车辆配置越来越高,各种管线的数量也随之变多,管线固定也成为车辆研发中一个重要问题。参考图1,为目前车辆中管线固定的主要方式,其通过一个固定在车身I’上的L形支架2’来实现管线3’的固定,具体地,L形支架2’上开设有两组通孔,一组通孔用来固定管线3’,一般借助扎带4’固定,而另一组通孔用来与车身I’螺栓连接。这种固定方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车架上必须开设一个固定孔,而车架是一个平台性的产品,往往很多车型共用一个车架,不同车型中管线的数量和位置不同,因此固定孔需要分别设计,为管线的固定去增加或改变一些孔会使产品开发周期变长;更重要的是,车架的空间是有限的,当管线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车架上的空间便不能满足更多孔的要求;另外,L形支架与车架螺栓连接,增加一个螺栓,导致零部件数量增加和装配复杂,装配工艺差,装配效率差;并且,这种管线支架上只有一个扎带固定孔,只能固定一根管线,不方便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开发更合理的管线固定方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线固定机构,方便管线的固定,便于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且可用于多条管线路的同时固定,节省空间,适应当前车辆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管线固定机构,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及凸轮,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多组管线固定孔,且其上还设有一包覆角大于180°的第一凸轮槽;所述凸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轮轴、锁紧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一凸轮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凸轮槽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架形成卡接空间;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锁紧部,并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凸轮锁紧。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设有卡脚,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多组两两之间相隔一定高度设置、并与所述卡脚配合卡接的卡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管线固定板,其上设有一组或多组固定孔。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为弧形板,且其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弯曲。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设置在所述锁紧部顶端的第二凸轮轴及与所述第二凸轮轴转动卡接的适应块,所述适应块的顶端端面与所述第一支架形成所述卡接空间。优选地,所述适应块的顶端端面为平面或弧形面,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适应块配合形成所述卡接空间的表面也为平面或弧形面。优选地,所述锁紧部上设有一包覆角大于180°的凹槽,且所述螺母为与所述凹槽配合的柱形螺母。优选地,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端头设有把手。优选地,所述螺栓远离所述螺母的端头设有夹紧部。优选地,所述夹紧部包括垫块和夹紧把手,所述垫块套装在所述螺栓上,所述夹紧把手与所述螺栓通过安装销固定。本技术提供的管线固定机构,采用凸轮与支架配合,形成卡接间隙,用于与管线周围的部件卡接,并通过螺栓和螺母的配合将该机构与固定部件锁紧,可将该管线固定机构方便地卡紧固定在附近的部件上,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管线固定支架与车架螺栓固定的方式,避免开设固定孔,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艺;另外,由于凸轮可在支架上转动,并且支架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和二支架,通过改变凸轮的转动角度或是改变第一支架在第二支架上的安装高度,均可以调整卡接空间的大小,从而可将该机构固定在不同大小的部件上,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和通用性;并且,该管线固定机构上设有多组管线固定部,可用于多组管线路的同时固定,适应车辆管线路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管线固定方式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凸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第九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第十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第十一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第十二实施例中管线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夹紧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I’-车身,2’-L形支架,3’-管线,4’-扎带;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凸轮,4-卡接空间,5-螺栓,6_螺母;11-卡脚,12-管线固定板,13-固定孔;21-管线固定孔,22-第一凸轮槽,23-卡孔,24-小管卡槽;31-第一凸轮轴,32-锁紧部,33-支撑部,34-第二凸轮轴,35-适应块;51-把手,52-夹紧部;521-垫块,522-夹紧把手,523-安装销;321_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参考图2?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管线固定机构,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以及凸轮3,所述第二支架2上设有多组管线固定孔21,且其上还设有一包覆角大于180°的第一凸轮槽22 ;所述凸轮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轮轴31、锁紧部32和支撑部33,所述第一凸轮轴3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凸轮槽22中,所述支撑部33与所述第一支架I形成卡接空间4 ;螺栓5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支架2和所述锁紧部32,并与螺母6配合将所述第二支架2和所述凸轮3锁紧。使用时,将管线的固定部件卡接在所述卡接空间4中,通过所述螺栓5和所述螺母6锁紧配合,将固定部件与该机构卡紧;由于凸轮3可在所述第一凸轮槽22中转动,且所述第一支架I与所述第二支架2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所以可通过改变所述凸轮3的转动角度或所述第一支架I在所述第二支架2上的固定高度,改变卡接空间4的大小,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固定部件的卡接固定;另外,所述第二支架2上设有多组管线固定孔21,所以可用于多组管线的同时固定,从而节省固定空间,方便使用。所述管线固定孔21可根据固定管线的卡扣或扎带的形状设计为矩形、圆形、腰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以及凸轮(3),所述第二支架(2)上设有多组管线固定孔(21),且其上还设有一包覆角大于180°的第一凸轮槽(22);所述凸轮(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轮轴(31)、锁紧部(32)和支撑部(33),所述第一凸轮轴(3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凸轮槽(22)中,所述支撑部(33)与所述第一支架(1)形成卡接空间(4);螺栓(5)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支架(2)和所述锁紧部(32),并与螺母(6)配合将所述第二支架(2)和所述凸轮(3)锁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论意方亮郭雷李林森江腾飞王连连范平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