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765964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3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触控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以减小OLED触控显示屏的模组厚度,提高光透过率,并降低制作成本。OLED触控显示屏,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OLED,每个OLED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同层设置;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同层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1de,有机发光二极管,简称 0LED)显示屏由于具有薄、轻、宽视角、主动发光、发光颜色连续可调、成本低、响应速度快、能耗小、驱动电压低、工作温度范围宽、生产工艺简单、发光效率高及可柔性显示等优点,已被列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的基本结构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发光层;0LED发光是指发光层在外加电场的驱动下,通过阳极和阴极的载流子注入和辐合导致发光的现象。具体地,作为载流子的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别从阴极和阳极迀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辐合形成激子,激子退激活放出能量,释放的能量使发光层的发光分子激发,激发后的发光分子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OLED依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无源驱动(Passive Matrix,简称PM) PMOLED与有源驱动(Active Matrix,简称AM)AMOLED两种。其中,PMOLED以阴极、阳极构成矩阵状,以扫描方式点亮阵列中的像素,每个像素都是操作在短脉冲模式下,为瞬间高亮度发光,其结构简单,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但其驱动电压较高,不适合应用在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中。AMOLED则是采用独立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去控制每个像素,每个像素皆可以连续且独立的驱动发光,AMOLED的驱动电压较低,寿命较长,可应用于大尺寸平板显示,但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在现有技术中,OLED触控显示屏大多采用外挂结构,即触控屏与OLED显示屏分开制作然后贴合在一起,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模组较厚,光透过率较低,而且制作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OLED触控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以减小OLED触控显示屏的模组厚度,提高光透过率,并降低制作成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OLED触控显示屏,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OLED,每个OLED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所述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同层设置;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同层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第一触控电极走线和第二触控电极走线内嵌于OLED显示屏中,相比于现有技术,可大大减小OLED触控显示屏的模组厚度,提高光透过率,并降低制作成本。优选的,所述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一触控电极走线所在层结构与第二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走线所在层结构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对应发光层的位置具有通孔。可选的,所述OLED为PMOLED,所述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的走线平行设置,所述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的走线平行设置。可选的,所述OLED为AM0LED,所述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相互间隔,所述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导电连接,所述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对应控制各个OLED的薄膜晶体管。具体的,所述触控显示屏还包括栅线和数据线,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数据线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栅线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栅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数据线平行设置;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数据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栅线平行设置。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阳极。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为驱动电极走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为感测电极走线;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为感测电极走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为驱动电极走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OLED触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基板上同层形成第一触控电极走线和OLED的第一电极;在第一触控电极走线和OLED的第一电极上形成发光层;在发光层上同层形成第二触控电极走线和OLED的第二电极。采用上述方法所制作的OLED触控显示屏的模组厚度较小,光透过率较高。此外,上述制作方法相比现有技术也无需增加构图工艺步骤,因此,制作成本较低。具体的,所述在第一触控电极走线和OLED的第一电极上形成发光层,包括:在第一触控电极走线和第一电极之上形成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对应OLED的发光层的位置形成通孔;在第一绝缘层的通孔内形成发光层。可选的,所述OLED为PMOLED,所述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的走线平行设置,所述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的走线平行设置。可选的,所述OLED为AM0LED,所述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相互间隔,所述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导电连接;所述制作方法在制作第一触控电极走线和第一电极之前,还包括:在基板上制作多个OLED所分别对应的薄膜晶体管;在薄膜晶体管之上制作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对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的位置具有连通漏极与第一电极的过孔。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阳极。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为驱动电极走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为感测电极走线;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为感测电极走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为驱动电极走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PMOLED触控显示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AMOLED触控显示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OLED触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流程示意图;图4a为制作图1所示P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一示意图;图4b为制作图1所示P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二示意图;图4c为制作图1所示P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三示意图;图5a为制作图2所示A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一示意图;图5b为制作图2所示A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四示意图;图5c为制作图2所示A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五示意图;图5d为制作图2所示A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六示意图;图5e为制作图2所示A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七示意图;图5f为制作图2所示AMOLED触控显示屏的步骤八示意图。附图标记:11-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3-发光层;14-第一触控电极走线;15-第二触控电极走线;16-第一绝缘层;17_通孔;18-第一电极的走线;19-第二电极的走线;20_薄膜晶体管;21_第二绝缘层;22_栅线;23-数据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减小有机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0LED)触控显示屏的模组厚度,提高光透过率,并降低制作成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OLED触控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OLED触控显示屏,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0LED,每个OLED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以及位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发光层13,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14,与多个OLED的第一电极11同层设置;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15,与多个OLED的第二电极12同层设置。实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14和第二触控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屏,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每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同层设置;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与所述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电极同层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向丹黄炜赟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