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6510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避震座管,包含一个外套管、一个支撑单元,以及一个避震单元。该外套管包括一个第一端部与一个第二端部。该支撑单元包括一个穿设于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内套管。该避震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的第二端部的弹性件,该弹性件具有一个与该支撑单元相顶抵的第一簧圈段,以及一个第二簧圈段,该第一簧圈段的节距不等于该第二簧圈段的节距。借由该弹性件的设置,所述簧圈段可以依据不同使用者的体重产生变形,进而让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果。(*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避震座管,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供一辆自行 车的座垫固定的自行车避震座管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为现有一种自行车避震座管l,包含一个外套管ll、 一个穿设于该外套管11的内套管12、 一个穿设于该内套12管的支撑杆13、 一个与该支撑杆13相连接且供一个自行车座垫(图中未示出)固定的锁 结单元14,以及一个与该内套管12相顶抵并包括多个簧圈151的弹性件 15。在使用者骑乘自行车的过程中,若自行车受一个外力(例如行经颠 簸的路面所产生的震动力量)作用时,借由该弹性件15的变形吸收部分 该外力后,再经由该内套管12、该支撑杆13、该锁结单元14以及该座 垫将剩余的该外力传递至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受该外力的作用减少而达 到避震的目的。由于该弹性件15受该外力作用时,也同时受到该使用者的体重作用, 因此,在该外力为相同状况下,若使用者的体重较重时,容易使该弹性 件15相邻的所述簧圈151相顶抵,使得该弹性件15无法吸收该外力导 致使用者无法感受到避震效果,虽然可以借由提高该弹性件15的弹性系 数而避免上述问题,但是对体重较轻的使用者来说,由于大弹性系数的 弹性件不易变形,同样会产生使用者无法感受到避震效果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依据使用者体重而具有不同避震 效果的自行车避震座管。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座管包含 一个外套 管、 一个支撑单元,以及一个避震单元,该外套管包括沿一个中心轴线 相反设置的一个第一端部与一个第二端部,该支撑单元包括一个穿设于 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内套管、 一个穿设于该内套管的支撑杆、 一个连 结该支撑杆与内套管的固定件、 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调整 件、 一个设置于该支撑杆与该内套管之间的束縮件,以及一个设置于该 调整件与该束縮件之间且与该束縮件相顶抵的间隔组,该避震单元包括 一个限位组,其中,该避震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的第二端部 且与该限位组相顶抵的弹性件。该弹性件具有一个与该支撑单元相顶抵的第一簧圈段,以及一个第 二簧圈段,该第一簧圈段的节距不等于该第二簧圈段的节距。本实用新 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该弹性件的设置,所述簧圈段可以依据不同使 用者的体重产生变形,进而让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果。附图说明图l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现有一种自行车避震座管的组成。 图2是一个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的 组成构件。图3是一个侧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弹性件的一 个第一簧圈段与一个第二簧圈段的节距关系。图4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弹性件未受使用者的体重及一个外 力作用前的情形。图5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弹性件受使用者的体重及该外力作用时的情形。图6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本技术的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7是一个侧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弹性件的一 个第一簧圈段、 一个第二簧圈段及一个第三簧圈段的节距关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相同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参阅图2~4,为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座管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外套管2、 一个支撑单元3、 一个避震单元4,以及一个锁结单元5。该外套管2包括沿一个中心轴线Ll相反设置的一个第一端部21与 一个第二端部22。该支撑单元3包括一个穿设于该外套管2的第一端部21的内套管31 、 一个穿设于该内套管31的支撑杆32、 一个连结该支撑杆32与内套管31 的固定件33、 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2的第一端部21的调整件34、 一个 设置于该支撑杆32与该内套管31之间的束縮件35、 一个设置于该调整 件34与该束縮件35之间且与该束縮件35相顶抵的间隔组36,以及一个 夹设于该内套管31与该固定件33之间的垫片37,该间隔组36具有一个 与该束縮件35相顶抵的环套361、一个沿该轴线L1与该环套361间隔设 置的连动件362,以及一个夹设于该环套361与该连动件362之间的间隔 片363。该避震单元4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2的第二端部22的弹性件41, 以及一个与该弹性件41相顶抵的限位组42,该弹性件41具有一个与该 支撑单元3的垫片37相顶抵的第一簧圈段411,以及一个第二簧圈段412,该第一簧圈段411具有多个簧圈413,且该第一簧圈段411的节距P1不 等于该第二簧圈段412的节距P2,也就是说,该第一簧圈段411的节距 P1可以大于或小于该第二簧圈段412的节距P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 簧圈段411的节距Pl大于该第二簧圈段412的节距P2,因此该弹性件 41呈现上疏下密的状况。该限位组42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2的第二 端部22的限位件421 ,以及一个夹设于该第二簧圈段412与该限位件421 之间的凸块422。该锁结单元5与该支撑杆32相连接且供一个自行车座垫(图中未示 出)固定。配合参阅图5,在体重较轻的使用者骑乘自行车的过程中,若自行车 受一个外力(例如行经颠簸的路面所产生的震动力量)作用时,此时借 由该弹性件41的所述簧圈段411、 412的变形而吸收使用者的体重与部 分该外力后,再经由该支撑单元3的内套管31、该支撑杆32、该锁结单 元5以及该座垫将剩余的该外力传递至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受该外力的 作用减少而让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果。而当体重较重的使用者骑乘自 行车的过程中受该外力作用时,由于该第二簧圈段412的节距P2小于该 第一簧圈段411的节距P1,也就是说,该第二簧圈段412的弹性系数大 于该第一簧圈段411的弹性系数,因此,就算该第一簧圈段411因使用 者的体重作用而使得相邻的所述簧圈413相顶抵,此时仍然可以借由该 第二簧圈段412的变形来吸收该外力而让使用者仍可以感受到避震效果。参阅图6、 7,为本技术的自行车避震座管的一个第二较佳实施 例,其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只在于该弹性件41的组成不同,该 弹性件41还具有一个连接该第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第三簧圈段 414,该第一簧圈段411的节距Pl与该第二簧圈段412的节距P2相等, 该第三簧圈段414的节距P3不等于该第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节距Pl、 P2,也就是说,该第三簧圈段414的节距P3可大于或小于该第 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节距P1、 P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簧圈段 414的节距P3小于该第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节距P1、 P2,因此 该弹性件41呈现上疏中密下疏的状况。这样,当自行车受该外力作用时, 可以借由所述簧圈段411、 412、 414的变形而达到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 例相同的有益效果。归纳上述,本技术借由该弹性件41的设置,所述簧圈段411、 412可以依据不同使用者的体重产生变形,进而让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 果,所以确实能达到技术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避震座管,包含一个外套管、一个支撑单元,以及一个避震单元,该外套管包括沿一个中心轴线相反设置的一个第一端部与一个第二端部,该支撑单元包括一个穿设于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内套管、一个穿设于该内套管的支撑杆、一个连结该支撑杆与内套管的固定件、一个设置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避震座管,包含:一个外套管、一个支撑单元,以及一个避震单元,该外套管包括沿一个中心轴线相反设置的一个第一端部与一个第二端部,该支撑单元包括一个穿设于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内套管、一个穿设于该内套管的支撑杆、一个连结该支撑杆与内套管的固定件、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调整件、一个设置于该支撑杆与该内套管之间的束缩件,以及一个设置于该调整件与该束缩件之间且与该束缩件相顶抵的间隔组,该避震单元包括一个限位组,其特征在于:    该避震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外套管的第二端部且与该限位组相顶抵的弹性件;    该弹性件具有一个与该支撑单元相顶抵的第一簧圈段,以及一个第二簧圈段,该第一簧圈段的节距不等于该第二簧圈段的节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利奇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