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73592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所述配管组件包括:配管和减振件,配管包括两个直管段和一个弯管段,两个直管段分别连接在弯管段的两端,减振件设在配管上,减振件内形成有两个直管容纳腔和弯管容纳腔,两个直管容纳腔分别与弯管容纳腔的两端连通,减振件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一个第二安装槽,两个第一安装槽分别与两个直管容纳腔连通,第二安装槽与弯管容纳腔连通,每个直管段适于穿过对应的第一安装槽配合在对应的直管容纳腔内,弯管段适于穿过第二安装槽配合在弯管容纳腔内。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配管与减振件的连接可靠性高、定位可靠性高、装配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用减振件、如配重块多采用开口结构和束紧带结合进行装配紧固,以致配重块的装配效率较低,且配重块装配后容易旋转、位置难以固定,常出现与设计要求固定方向不符的情况,影响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所述配管组件的减振效果好。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配管组件的制冷系统。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包括:配管,所述配管包括两个直管段和一个弯管段,所述两个直管段分别连接在所述弯管段的两端;和减振件,所述减振件设在所述配管上,所述减振件内形成有两个直管容纳腔和弯管容纳腔,所述两个直管容纳腔分别与所述弯管容纳腔的两端连通,所述减振件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一个第二安装槽,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槽分别与所述两个直管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弯管容纳腔连通,每个所述直管段适于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在对应的所述直管容纳腔内,所述弯管段适于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槽配合在所述弯管容纳腔内。根据本技术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通过将配管的两个直管段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安装槽并装配在减振件的两个直管容纳腔内,且将配管的弯管段穿过第二安装槽装配在减振件的弯管容纳腔内,从而在保证减振件与配管连接可靠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减振件的装配效率,且减振件装配后与配管的定位可靠,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减振件的减振效果。具体地,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远离对应的所述直管容纳腔的一侧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与所述直管容纳腔相连的一侧的宽度,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远离所述弯管容纳腔的一侧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与所述弯管容纳腔相连的一侧的宽度。具体地,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宽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宽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具体地,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两个侧壁面均形成为斜面,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个侧壁面均形成为斜面。具体地,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槽的敞开的一侧分别位于所述减振件相对的两个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防脱件,所述防脱件设在所述减振件上以防止所述直管段从对应的所述直管容纳腔内脱出和/或所述弯管段从所述弯管容纳腔内脱出。可选地,所述防脱件为胶贴,所述胶贴粘接在所述减振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远离对应的所述直管容纳腔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远离所述弯管容纳腔的一侧。可选地,所述减振件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防脱件的容纳槽。具体地,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个侧壁,所述防脱件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具体地,所述防脱件为卡簧。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从而提高了制冷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减振件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减振件的一个剖面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减振件的另一个剖面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减振件的俯视图;图5是图1中所示的减振件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减振件的主视图;图7是图6中所示的减振件的一个剖面图;图8是图6中所示的减振件的另一个剖面图;图9是图6中所示的减振件的俯视图;图10是图6中所示的减振件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配管组件的主视图;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配管组件的俯视图;图13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减振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00:配管组件;1:配管;11:直管段;12:弯管段;2:减振件;211:直管容纳腔;212:弯管容纳腔;221:第一安装槽;222:第二安装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图未示出)的配管组件100。如图11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100,包括:配管I和减振件2。具体地,配管I包括两个直管段11和一个弯管段12,两个直管段11分别连接在弯管段12的两端。如图11所示,每个直管段11均可以形成为中心轴线沿直线延伸的圆形管,弯管段12可以形成为中心轴线沿曲线延伸的圆形管,每个直管段11的内径和外径可以均与弯管段12的内径和外径分别相同,每个直管段11的一端与弯管段12的一端可以按照中心轴线相互衔接的方式直接相连且彼此连通。优选地,参照图11,弯管段12的中心轴线可以形成为弧形,且弧形的中心角为180°,从而配管I可以大体形成为U形管。当然,本技术不限于此,弯管段12的中心角还可以形成为大于90°且小于180°的其他角度。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7并结合图11,减振件2设在配管I上,减振件2内形成有两个直管容纳腔211和弯管容纳腔212,两个直管容纳腔211分别与弯管容纳腔212的两端连通。其中,每个直管容纳腔211分别与相应的直管段11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两个直管段11可以对应地配合在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弯管容纳腔212与弯管段12的形状相适配,从而弯管段12可以配合在弯管容纳腔212内。优选地,两个直管段11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从而两个直管容纳腔211的形状、尺寸可以均相同,由此,便于加工,且方便装配,装配效率高。下面仅以两个直管段11的形状、尺寸均相同的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减振件2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和一个第二安装槽222,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分别与两个直管容纳腔211连通,第二安装槽222与弯管容纳腔212连通。参照图2、图5和图7、图10,减振件2可以大体构造为矩形块(如图1所示)、还可以大体构造为半长圆形块(如图6所示),两个直管容纳腔211分别沿上下方向贯穿减振件2的顶壁和底壁,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弯管容纳腔21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分别与两个直管容纳腔211的底部连通,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均可以从减振件2的前壁面或者后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管,所述配管包括两个直管段和一个弯管段,所述两个直管段分别连接在所述弯管段的两端;和减振件,所述减振件设在所述配管上,所述减振件内形成有两个直管容纳腔和弯管容纳腔,所述两个直管容纳腔分别与所述弯管容纳腔的两端连通,所述减振件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一个第二安装槽,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槽分别与所述两个直管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弯管容纳腔连通,每个所述直管段适于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在对应的所述直管容纳腔内,所述弯管段适于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槽配合在所述弯管容纳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军辉刘艳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