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徳利专利>正文

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684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3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包括矩形底板、左围板、右围板、前围板以及后围板,该后围板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向上伸出的立柱,两立柱之间设置有一个可翻转的座垫,该座垫的后端转动连接在两立柱上或转动连接在后围板上,座垫的左右两端分别搁置在对应的左、右围板上,所述后围板的上方设置有一个与两立柱相连接的靠背;乘客乘坐时面朝车辆前方,能够随时观察车辆前方的情况,当三轮车在路上行驶出现突发状况时,乘客可以作出预判性的自我保护动作,当三轮车需要装货时只需将座垫上翻至与后围板平行并锁定,便可腾出车厢内的空间,从而实现载客载货功能的快速转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轮车的车厢,特别是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三轮车,根据其动力分类为脚踏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和三轮摩托车;根据其功能分类为载客三轮车、载货三轮车和客货两用三轮车,通常我们认为,三轮车车头方向(行驶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为了叙述方便与清楚地阐述本技术,将三轮车的车厢靠近车头的一端认为前端,远离车头的一端认为后端。目前常见的客货两用三轮车,其座位设置于车厢的前端,乘客乘坐时与驾驶员背对背而座,乘客只能观察到客货两用三轮车的后方,在三轮车行驶过程中,乘客无法观察到三轮车前方的路面交通情况变化,当三轮车前方出现突发路面交通情况时,乘客无法对突发情况进行预判,无法做出预判性的自我保护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突发情况,其受伤的概率和受伤严重程度明显超过能够及时作出预判性自我保护动作的乘客。另外,一项名为“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专利号为:ZL201120376322.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该专利的权利要求1中描述到“车厢底板上可拆卸地固定有前座椅和后座椅”,该种三轮车车厢当需要载货时,需要从车厢底板上拆掉前座椅和后座椅,腾出车厢内的空间以进行载货,但拆下来的前座椅和后座椅放在哪里呢?这种“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的载客载货功能转换过于麻烦,且拆下来的前座椅和后座椅的存放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且载货和载客功能可方便快速转换的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包括矩形底板、分别竖向连接在底板左右两侧的左围板和右围板、竖向设置在底板前端且分别连接左围板和右围板的前围板、以及竖向设置在底板后端且分别连接左围板和右围板的后围板,其特征在于,后围板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向上伸出的立柱,两立柱之间设置有一个可翻转的座垫,该座垫的后端转动连接在两立柱上或转动连接在后围板上,座垫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左、右围板搭接,所述后围板的上方设置有一个与两立柱相连接的靠背。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立柱分别连接在后围板的左右两侧,座垫后端转动连接在后围板上沿,靠背连接在两立柱之间,且靠背与后围板之间的间距大于座垫前后端的长度,使座垫向上翻转时可嵌入两立柱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立柱和/或靠背上设置有插销,座垫上设置有与插销相配合的插孔,所述座垫向上翻转至两立柱之间,通过插销锁定在立柱和/或靠背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根立柱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横向和/或纵向的加强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座垫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对应左、右围板伸出的卡块,左、右围板上沿分别设置有与对应卡块相配合的卡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还包括连接在立柱或左、右围板上的扶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靠背可以是一根两端分别连接两立柱的杆,也可以是一块两端分别连接两立柱的板。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右围板分别与底板固定连接,左、右围板上分别设置有左车门和右车门,所述左、右车门分别与底板转动连接或分别与对应的左、右围板转动连接,左、右车门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锁紧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位于左、右车门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凹口,沿凹口的边缘下方分别连接有台阶,所述左、右车门与凹口相配合,或者所述左、右车门相向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凹口相配合的挡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围板与左围板转动连接,与右围板通过锁紧装置锁接;或所述后围板与右围板转动连接,与左围板通过锁紧装置锁接;或所述后围板与底板转动连接,后围板的顶部通过锁紧装置分别与左、右围板锁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座椅设置在车厢后端,使乘客乘坐时面朝车辆行驶方向,能够随时观察三轮车前方的情况,当三轮车在路上行驶出现突发路面交通情况时,乘客可以作出预判性的自我保护动作,当三轮车需要装货时只需要将座垫上翻至于后围板平行并锁定,便可以腾出车厢内的空间,实现载客载货功能快速方便地转换。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载客状态的立体视图;图2是本技术载货状态的立体视图;图3是本技术改进方案在载客状态下的立体视图;图4是本技术改进方案在载货状态下的立体视图;图5是图4中A向视图;图6是图5中B部放大图。图1~图6中:1、底板,2、左围板,3、右围板,4、后围板,5、立柱,6、座垫,7、靠背,8、插销,9、插孔,10、加强筋,11、卡块,12、卡口,13、扶手,14、左车门,15、右车门,16、凹口,17、台阶,18、挡条,19、锁紧装置,20、铰链,21、前围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包括矩形底板1、分别竖向连接在底板1左右两侧的左围板2和右围板3、竖向设置在底板1前端且分别连接左围板2和右围板3的前围板21、以及竖向设置在底板1后端且分别连接左围板2和右围板3的后围板4,其特征在于,后围板4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向上伸出的立柱5,两立柱5之间设置有一个可翻转的座垫6,该座垫6的后端可通过铰链20或转轴转动连接在两立柱5上或转动连接在后围板4上,座垫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左、右围板搭接,所述后围板4的上方设置有一个与两立柱5相连接的靠背7。这样,乘客在乘坐三轮车的时候是面朝前方的,当车辆前方出现突发路面交通状况的时候,乘客可以做出预判性自我保护动作,以减小因突发状况导致的不利后果,同时,可翻转的座垫6能够实现三轮车载客和载货功能的快速方便转换,只要将座垫6向上翻转,就可以腾出载货空间如图2所示。立柱5可以分别连接在后围板4的左右两侧,也可以连接在后围板4前侧或后侧,只要座垫6设置在两立柱5之间,便可以实现座垫6向上翻转。如图1~图5所示,所述两立柱5分别连接在后围板4的左右两侧,座垫6后端转动连接在后围板4上沿,靠背7连接在两立柱5之间,且靠背7与后围板4之间的间距大于座垫6前后端的长度,使座垫6向上翻转时可嵌入两立柱5之间,可使座垫6和后围板4融为一体,可以极大地释放载物空间,同时还提高座垫6和车厢的整体感。如图5、图6所示,所述立柱5和/或靠背7上设置有插销8,座垫6上设置有与插销8相配合的插孔9,所述座垫6向上翻转至两立柱5之间,通过插销8锁定在立柱5和/或靠背7上,在实际生产中,插销8将通过链条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包括矩形底板(1)、分别竖向连接在底板(1)左右两侧的左围板(2)和右围板(3)、竖向设置在底板(1)前端且分别连接左围板(2)和右围板(3)的前围板(21)、以及竖向设置在底板(1)后端且分别连接左围板(2)和右围板(3)的后围板(4),其特征在于,后围板(4)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向上伸出的立柱(5),两立柱(5)之间设置有一个可翻转的座垫(6),该座垫(6)的后端转动连接在两立柱(5)上或转动连接在后围板(4)上,座垫(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左、右围板(2、3)搭接,所述后围板(4)的上方设置有一个与两立柱(5)相连接的靠背(7)。

【技术特征摘要】
1.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包括矩形底板(1)、分别竖向连接在底板(1)
左右两侧的左围板(2)和右围板(3)、竖向设置在底板(1)前端且分别连接
左围板(2)和右围板(3)的前围板(21)、以及竖向设置在底板(1)后端且
分别连接左围板(2)和右围板(3)的后围板(4),其特征在于,后围板(4)
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向上伸出的立柱(5),两立柱(5)之间设置有一个可翻转的
座垫(6),该座垫(6)的后端转动连接在两立柱(5)上或转动连接在后围板
(4)上,座垫(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左、右围板(2、3)搭接,所述
后围板(4)的上方设置有一个与两立柱(5)相连接的靠背(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立柱
(5)分别连接在后围板(4)的左右两侧,座垫(6)后端转动连接在后围板(4)
上沿,靠背(7)连接在两立柱(5)之间,且靠背(7)与后围板(4)之间的
间距大于座垫(6)前后端的长度,使座垫(6)向上翻转时可嵌入两立柱(5)
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5)
和/或靠背(7)上设置有插销(8),座垫(6)上设置有与插销(8)相配合的插
孔(9),所述座垫(6)向上翻转至两立柱(5)之间,通过插销(8)锁定在立
柱(5)和/或靠背(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其特征在于,两根立柱(5)
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横向和/或纵向的加强筋(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垫(6)
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对应左、右围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徳利
申请(专利权)人:朱徳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