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搁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50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搁脚,包括后搁脚杆(1),所述后搁脚杆(1)安装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两块相对的定位支耳(1a),在两定位支耳(1a)的相对位置开设有安装过孔(1b),并且在两定位支耳(1a)之间固定有能将车架后主管抱紧的弹性限位卡(2)。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及装配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外形小巧,使用灵活、方便;它有效缩小了搭乘时整车的横向尺寸,使得整车能够轻易从狭窄的空间通过。后搁脚杆与车架后主管之间连接牢固,有效防止了后搁脚杆发生松动,避免了摩托车行驶时因振动而产生异响。即使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后搁脚杆也不会向下发生变形倾斜,其使用效果及搭乘舒适感均有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后搁脚
技术介绍
越野摩托车后搁脚对称地分布在车架后部的两侧,以便搭乘者放置脚部。通用的越野摩托车后搁脚及其安装方式如图4所示,后搁脚杆1通过销轴4和扭簧安装在支架7的外端,支架7的内端通过螺栓与车架后主管5上的安装片固定。用手扳动后搁脚杆1,在扭簧的作用下,后搁脚杆1能绕销轴4转动90度,具有收折和打开两种状态。当不需要后搁脚杆1时,后搁脚杆1与车身贴靠,处于收折状态;当用手扳动后搁脚杆1,使其绕销轴4向下旋转90度后与车身垂直时,后搁脚杆1处于打开状态。现有结构的摩托车后搁脚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支架的存在,使得搭乘时整车的横向尺寸较大,整车不易从狭窄的空间通过。2、后搁脚杆和支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并且装配较困难,使用欠灵活及方便。3、后搁脚杆连接不牢固,特别是在使用时间较长后,后搁脚杆销轴与孔磨损容易发生松动,在摩托车行驶的过程中因振动会产生异响。4、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支架的外端连同后搁脚杆易向下发生倾斜,使得使用效果变差,搭乘者的舒适感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小搭乘时整车横向尺寸,使用灵活、方便的摩托车后搁脚。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后搁脚,包括后搁脚杆,其关键在于所述后搁脚杆安装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两块相对的定位支耳,在两定位支耳的相对位置开设有安装过孔,并且在两定位支耳之间固定有能将车架后主管抱紧的弹性限位卡,该弹性限位卡为敞口端朝上的抱箍结构,其下端与所述后搁脚杆固定连接。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用销轴穿过定位支耳上的安装过孔以及车架后主管上相对应的安装孔,将定位支耳和车架后主管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开口销锁紧,此时车架后主管位于两定位支耳之间。在不需要后搁脚杆,即后搁脚杆与车身贴靠,处于收折状态时,弹性限位卡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将车架后主管紧紧抱住,避免车架后主管与后搁脚杆直接接触,起限位、减震及耐磨的作用;当用手扳动后搁脚杆,使其绕销轴向下旋转90度后与车身垂直,即后搁脚杆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限位卡随后搁脚杆一起转动,并从车架后主管上脱落,不再起作用。本专利技术可直接安装到车架后主管上,与
技术介绍
相比,由于取消了后搁脚杆与车架后主管之间的连接支架,本专利技术的外形更小巧,结构更简单,装配更方便,使用更灵活;并且在搭乘(后搁脚杆处于打开状态)时,整车的横向尺寸得到有效缩小,这样整车能够轻易从狭窄的空间通过。后搁脚杆与车架后主管之间直接通过销轴连接,两者之间连接牢固,有效防止了后搁脚杆发生松动,避免了摩托车行驶时因振动而产生异响。同时,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后搁脚杆也不会向下发生变形倾斜,其使用效果及搭乘舒适感均有保障。上述弹性限位卡采用敞口端朝上的抱箍结构,其下端通过螺钉与后搁脚杆固定连接。弹性限位卡采用抱箍形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该抱箍的内径在自然状态时略小于车架后主管的外径,这样当后搁脚杆收折,抱箍抱在车架后主管上时,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抱箍能将车架后主管紧紧抱住,一方面起减震及防止后搁脚杆与车架后主管之间发生松动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后搁脚杆与车架后主管之间发生磨损。上述弹性限位卡的上端朝着安装过孔的方向弯折,形成导向条。用手扳动后搁脚杆从打开状态向收折状态转换时,弹性限位卡随后搁脚杆一起绕销轴转动,弹性限位卡上端的两导向条首先与车架后主管接触,然后向两侧张开,使弹性限位卡能方便、快捷地将车架后主管抱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及装配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外形小巧,使用灵活、方便。2、有效缩小了搭乘时整车的横向尺寸,使得整车能够轻易从狭窄的空间通过。3、可直接安装到车架后主管上,后搁脚杆与车架后主管之间连接牢固,有效防止了后搁脚杆发生松动,避免了摩托车行驶时因振动而产生异响。4、即使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后搁脚杆也不会向下发生变形倾斜,其使用效果及搭乘舒适感均有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状态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放大图。图4为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后搁脚杆1安装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两块相对的定位支耳1a,两定位支耳1a和后搁脚杆1安装端的端部构成近似“∪”形的结构,并且在两定位支耳1a的根部之间具有让位缺口,以便于弹性限位卡2的下端嵌入,方便弹性限位卡2的安装;同时,当后搁脚杆1处于打开状态时,由该让位缺口对后搁脚杆1限位,使之与车身保持垂直。在两定位支耳1a的相对位置开设有安装过孔1b,用销轴4穿过定位支耳1a上的安装过孔1b以及车架后主管5上相对应的安装孔,即可将定位支耳1a和车架后主管5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开口销6锁紧,此时车架后主管5位于两定位支耳1a之间。从图1、图2和图3中可进一步看出,在两定位支耳1a之间设置有能将车架后主管5抱紧的弹性限位卡2。该弹性限位卡2为敞口端朝上的抱箍结构,可以由聚酰胺材料制成,它的下端嵌入两定位支耳1a根部之间的让位缺口中,并通过螺钉3与后搁脚杆1安装端的底部固定连接,它的上端部朝着安装过孔1b的方向弯折,形成导向条2a。由于弹性限位卡2为抱箍结构,抱箍的内径在自然状态时略小于车架后主管5的外径,这样当后搁脚杆1收折,抱箍抱在车架后主管5上时,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抱箍能将车架后主管5紧紧抱住,一方面起减震及防止后搁脚杆1与车架后主管5之间发生松动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后搁脚杆1与车架后主管5之间发生磨损。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在不需要后搁脚杆1,即后搁脚杆1与车身贴靠,处于收折状态时,入图2、图3所示,弹性限位卡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将车架后主管5紧紧抱住,避免车架后主管5与后搁脚杆1直接接触,起限位、减震及耐磨的作用;当用手扳动后搁脚杆1,使其绕销轴4向下旋转90度后与车身垂直,即后搁脚杆1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限位卡2随后搁脚杆1一起转动,并从车架后主管上5脱落,不再起作用。而后搁脚杆1从打开状态向收折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弹性限位卡2随后搁脚杆1一起绕销轴4转动,弹性限位卡2上端的两导向条2a首先与车架后主管5接触,然后向两侧张开,使弹性限位卡2能方便、快捷地将车架后主管5抱住。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由于取消了后搁脚杆1与车架后主管5之间的连接支架,具有外形小巧、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使用灵活等特点;并且在搭乘(后搁脚杆1处于打开状态)时,整车的横向尺寸得到有效缩小,这样整车能够轻易从狭窄的空间通过。后搁脚杆1与车架后主管5之间连接牢固,有效防止了后搁脚杆1发生松动,避免了摩托车行驶时因振动而产生异响。同时,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后搁脚杆1也不会向下发生变形倾斜,其使用效果及搭乘舒适感均有保障。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后搁脚,包括后搁脚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搁脚杆(1)安装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两块相对的定位支耳(1a),在两定位支耳(1a)的相对位置开设有安装过孔(1b),并且在两定位支耳(1a)之间固定有能将车架后主管抱紧的弹性限位卡(2),该弹性限位卡(2)为敞口端朝上的抱箍结构,其下端与所述后搁脚杆(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搁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限位卡(2)的下端通过螺钉(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后搁脚,包括后搁脚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搁脚杆(1)安装端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两块相对的定位支耳(1a),在两定位支耳(1a)的相对位置开设有安装过孔(1b),并且在两定位支耳(1a)之间固定有能将车架后主管抱紧的弹性限位卡(2),该弹性限位卡(2)为敞口端朝上的抱箍结构,其下端与所述后搁脚杆(1)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明善杨秀举刘哲生胡常青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