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0190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0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源模块,其包括光学膜片、底反射件、顶反射件、聚光件以及发光元件。底反射件位于光学膜片下方,顶反射件与聚光件位于光学膜片的相对侧。光学膜片、底反射件、顶反射件与聚光件围设出空间。聚光件具有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连接第二部分邻近光学膜片的表面,且第三部分朝第一部分凸出。发光元件位于空间内且位于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连接处旁,且发光元件具有光轴方向,其中第三部分具有面向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远离发光元件的一端至发光元件的连线与光轴方向夹第一角度,且第一角度落在5度至10度的范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可在相对薄的厚度下改善亮带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块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关于一种适用于显示设备的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用于显示设备的光源模块主要区分为直下式光源模块及侧边入光式光源模块。就直下式光源模块而言,目前主要是以发光元件搭配二次光学透镜(secondlens)来提供均匀的面光源。二次光学透镜可减少发光元件的使用数量(例如发光二极管的使用颗数),且可以降低光源模块的整体厚度,较符合市面上节能减碳、重量轻及厚度薄的诉求。然而,由于二次光学透镜的成本相对昂贵,因此这种直下式光源模块有成本较高的缺点。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不用二次光学透镜的直下式光源模块,相较于发光元件搭配二次光学透镜之设计,可节省二次光学透镜的设置,结构相对简单且成本相对低。然而,这种直下式光源模块所使用的发光元件数量较多,而容易降低系统的可靠性,且需维持一定的混光距离,而难以降低光源模块的整体厚度。如图1A及图1B所示,近期推出一种主要由发光元件10、反射灯罩(reflectivelampcover)20、扩散板30及底反射片40所组成的直下式光源模块,通过反射灯罩20将来自发光元件10的光束B反射至底反射片40后,经由底反射片40反射至扩散板30而出光。由于这种结构设计可省略二次光学透镜及导光板的设置,而具有相对低的成本及相对薄的厚度,因此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然而,现有的反射灯罩结构存在出光不均匀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发光元件10所发出的部分光束B会直接入射扩散板30而出光。由于这些光束B未经底反射片40的作用(例如漫射)直接出光,因此其光强度相对集中,从而容易在扩散板30对应的区域30a产生亮带。特别是在大尺寸光源模块的架构下,直接入射扩散板30而出光的光束B容易在靠近发光元件10的区域30a出射,而使得扩散板30靠近发光元件10的区域30a的亮带现象越趋明显。如图1B所示,在大尺寸光源模块的架构下,扩散板30产生亮带的区域30a的位置大致上与扩散板30邻近发光元件10的一端相隔距离D,距离D大约是扩散板30宽度T的1/8至3/8。现有技术主要是透过延伸反射灯罩上半部的宽度或是增加上半部的高度,以解决亮带问题。然而,延伸反射灯罩上半部的宽度容易降低光源模块的出光效率并且造成无效区的增加,而增加上半部的高度容易增加光源模块整体厚度。因此,如何在维持这种直下式光源模块既有的优势(例如相对薄的厚度)下,改善亮带问题,实为未来的趋势。中国台湾专利第569067号揭露弧形反射板上、下内缘表面具有突出的结构,用以消除或减少边缘亮带。中国台湾专利第I332596号揭露反射罩包括微型凸起结构,用以减少接合面光线外漏的影响。中国台湾专利第M263519号揭露通过延伸灯罩的宽度,以防止亮带的产生。中国台湾专利第M444487号及公开第200907229、201205001号分别揭露了不同的反射罩设计,而中国台湾专利第I390303号揭露一种光源模块的底反射片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可在相对薄的厚度下改善亮带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光学膜片、底反射件、顶反射件、聚光件以及发光元件。底反射件位于光学膜片下方。顶反射件位于底反射件以及光学膜片的一侧。聚光件相对于顶反射件而位于底反射件以及光学膜片的另一侧。光学膜片、底反射件、顶反射件以及聚光件围设出空间。由顶反射件至聚光件的方向定义为参考方向。聚光件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别由底反射件以及光学膜片的一侧依参考方向延伸且在远离顶反射件的一端彼此连接。第三部分连接第二部分邻近光学膜片的表面,且第三部分由表面朝第一部分凸出。发光元件位于空间内且位于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连接处旁,且发光元件具有光轴方向,其中第三部分具有面向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远离发光元件的一端至发光元件的连线与光轴方向夹第一角度,且第一角度落在5度至10度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远离发光元件的一端与发光元件在平行光轴方向上相隔第一距离,第一部分面向第三部分的表面邻近底反射件的一端与发光元件在平行光轴方向上相隔第二距离,且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比值落在0.5至1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分面向第三部分的表面邻近底反射件的一端至发光元件的连线与光轴方向夹第二角度,且第二角度落在10度至20度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由一个或多个平面所构成、由一个或多个曲面所构成、或由至少一个平面以及至少一个曲面所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为吸光面、漫反射面、镜面或上述至少两者的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部分还具有连接第一表面且面向顶反射件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与光学膜片夹锐角,且第二表面位于第一表面与光学膜片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表面为漫反射面、镜面或上述两者的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反射件具有第一端以及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其中第二端邻近光学膜片,聚光件位于第一端,而顶反射件位于第二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凸出部,且凸出部朝光学膜片凸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出部顶端与光学膜片的距离与第一部分邻近凸出部的一端与光学膜片的距离相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分面向第三部分的表面邻近底反射件的一端与发光元件在平行光轴方向上相隔第二距离,凸出部的顶点与第一部分面向第三部分的表面邻近底反射件的一端在平行光轴方向上相隔第三距离,且第三距离小于0.5倍的第二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出部的凸起高度落在1毫米至2毫米的范围内,而凸出部在底反射件上的宽度落在5毫米至10毫米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膜片包括至少一扩散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空间内具有空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反射件与光学膜片在空间内所夹的角度介于90与100度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面向彼此的表面在由光轴方向以及垂直于光学膜片的方向所构成的一参考平面上所截的第一截线以及第二截线皆为非球面曲线,且第一截线与第二截线皆满足一关系式:z方向为光轴方向,y方向为垂直于光学膜片的方向,K为球面项系数,R为曲率半径,A2n为y2n的系数,且n为2以上且10以下的正整数,R为非0的常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关系式中K落在-1至-10的范围内,且A4落在0至0.1的范围内。基于上述,由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光源模块可以不用设置导光板或二次光学透镜,因此可具有相对薄的厚度以及相对低的成本。此外,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光源模块透过聚光件的第三部分的设计,遮挡来自发光元件及/或第二部分的部分光束,以降低这些光束直接自光学膜片靠近发光元件的区域出射的机率。因此,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光源模块能够在相对薄的厚度下,改善光学膜片邻近发光元件的区域因光束直接出射所造成的亮带问题。此外,聚光件的第三部分透过第二表面的倾斜设计,进一步缩减边框的宽度,而实现窄边框的效果。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光源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光学膜片、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一聚光件以及一发光组件,所述底反射件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下方,所述顶反射件位于所述底反射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所述聚光件相对于所述顶反射件而位于所述底反射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的另一侧,且所述光学膜片、所述底反射件、所述顶反射件以及所述聚光件围设出一空间,由所述顶反射件至所述聚光件的方向定义为一参考方向,所述聚光件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别由所述底反射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依所述参考方向延伸且在远离所述顶反射件的一端彼此连接,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邻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表面,且所述第三部分由所述表面朝所述第一部分凸出,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一连接处旁,且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一光轴方向,其中所述第三部分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至所述发光元件的连线与所述光轴方向夹一第一角度,且所述第一角度落在5度至10度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光学膜片、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一聚光件以及一发光组件,所述底反射件位于所述光学膜片下方,所述顶反射件位于所述底反射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所述聚光件相对于所述顶反射件而位于所述底反射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的另一侧,且所述光学膜片、所述底反射件、所述顶反射件以及所述聚光件围设出一空间,由所述顶反射件至所述聚光件的方向定义为一参考方向,所述聚光件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别由所述底反射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依所述参考方向延伸且在远离所述顶反射件的一端彼此连接,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邻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表面,且所述第三部分由所述表面朝所述第一部分凸出,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一连接处旁,且所述发光元件具有一光轴方向,其中所述第三部分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至所述发光元件的连线与所述光轴方向夹一第一角度,且所述第一角度落在5度至10度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发光元件在平行所述光轴方向上相隔一第一距离,所述第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三部分的表面邻近所述底反射件的一端与所述发光元件在平行所述光轴方向上相隔一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落在0.5至1的范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三部分的表面邻近所述底反射件的一端至所述发光元件的连线与所述光轴方向夹一第二角度,且所述第二角度落在10度至20度的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由一个或多个平面所构成、由一个或多个曲面所构成、或由至少一个平面以及至少一个曲面所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为吸光面、漫反射面、镜面或上述至少两者的组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还具有一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且面向所述顶反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光学膜片夹一锐角,且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威刘劲谷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