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以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95518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17:21
电介质层(170)与透光性电极(120)中与有机功能层呈相反侧的面对置。并且,透光性基板(140)与电介质层(170)中与透光性电极(120)呈相反侧的面对置。光角度变更部(150)在透光性基板(140)的厚度方向中,至少一部分位于电介质层(170)内。对入射至电介质层(170)的光而言,其例如通过在光角度变更部(150)的侧面中反射,从而使得向透光性基板(140)的第一面(141)入射的入射角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将具有有机发光层的发光装置用作照明装置的光源的技术进行了研宄。为了将这样的发光装置用作照明装置,需要提高在有机发光层产生的光中向外部出射的光所占的比率(光提取效率)。作为提高光提取效率的技术之一,例如有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在显示器装置中,将金属性的楔形部件埋入至基板中设置有发光层的面,利用该楔形部件的侧面使光反射,由此来提高光提取效率。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在显示装置中,将折射率比基板低的材料埋入至基板中设置有发光层的面,由此形成低折射率材料层。通过这种方式,因为能利用低折射率材料层的侧面使光反射,因此能提高光提取效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733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9-1108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在基板上形成用于埋入楔状部件或者低折射率材料层的凹部。对发光装置的基板的材料而言,使用化学上及物理上稳定的材料。因此,用于在基板上形成凹部的效率低。作为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在提高发光装置的光提取效率的同时还改善发光装置的制造效率。解决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I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具有: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至少包含发光层;透光性电极,所述透光性电极与所述有机功能层的一面对置,并且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电介质层,所述电介质层与所述透光性电极中与面向所述有机功能层的面呈相反侧的面对置,并且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透光性基板,所述透光性基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电介质层中与面向所述透光性电极的面呈相反侧的面对置,所述透光性基板使所述发光层发光的光透过,并从与所述第一面呈相反侧的第二面出射;以及光角度变更部,所述光角度变更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介质层内,所述光角度变更部使得入射至所述电介质层的光的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入射角减小。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具有: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至少包含发光层;透光性电极,所述透光性电极与所述有机功能层的一面对置,并且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电介质层,所述电介质层与所述透光性电极中与面向所述有机功能层的面呈相反侧的面对置,并且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透光性基板,所述透光性基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电介质层中与面向所述透光性电极的面呈相反侧的面对置,所述透光性基板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并从与所述第一面呈相反侧的第二面出射;以及光角度变更部,所述光角度变更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介质层内,所述光角度变更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在面向所述透光性基板的方向上倾斜,并通过所述侧面对光进行反射。技术方案9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具有:在具有第一面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一面呈相反侧的面的第二面的透光性基板的所述第一面上形成透光性的电介质层的工序;在所述电介质层中形成凹部的工序;通过在所述凹部内埋入导电性材料,形成光角度变更部的工序,所述光角度变更部使得降低入射至所述电介质层中的光向所述第一面入射的入射角减少;在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光角度变更部上形成透光性电极的工序;以及在所述透光性电极上形成有机功能层的工序,所述有机功能层至少包含发光层。技术方案10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具有:在具有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呈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的透光性基板的所述第一面上形成透光性的电介质层的工序;沿着所述电介质层上以及凹部的内表面形成透光性电极的工序;通过在所述凹部内埋入导电性材料,形成光角度变更部的工序,所述光角度变更部使得入射至所述电介质层中的光向所述第一面入射的入射角减少;以及在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光角度变更部上形成有机功能层的工序,所述有机功能层至少包含发光层。【附图说明】通过下文所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以及所附的下述附图,对上述的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构成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光角度变更部的平面布局的图。图3是示出有机功能层的层结构的第一例的图。图4是示出有机功能层的构成的第二例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图7是示出实施例1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构成的截面图。图8是图7所示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实施例2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实施例3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实施例4的发光装置的构成的截面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14是示出实施例5的发光装置的构成的截面图。图15是示出光角度变更部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6是示出图14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17是示出图14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光角度变更部的布局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识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10的构成的截面图。发光装置10例如能够作为显示器、照明装置、或者光通信手段的光源使用。发光装置10具有有机功能层110、透光性电极120、电介质层170、透光性基板140、以及光角度变更部150。电介质层170、透光性电极120、以及有机功能层110按照上述顺序层叠于透光性基板140的第一面141上。即,透光性电极120与有机功能层110的一面对置,电介质层170与透光性电极120中与有机功能层110呈相反侧的面对置。并且,透光性基板140与电介质层170中与透光性电极120呈相反侧的面对置。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面141与电介质层170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层,在电介质层170与透光性电极120之间也还可以设置其他层。进一步地,在有机功能层110与透光性电极120之间也可以设置其他层。有机功能层110至少具有发光层。透光性电极120、电介质层170、以及透光性基板140均能使有机功能层110的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透过。在透光性基板140中,与第一面141呈相反侧的第二面142成为光出射面。光角度变更部150在厚度方向中有至少一部分位于电介质层170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图所示的例中光角度变更部150没有位于透光性基板140中,但其前端可以进入到透光性基板140中。光角度变更部150通过对入射至电介质层170的光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入射至透光性基板140的第一面141时的入射角减小。此处,将入射角定义为与对象面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对入射至电介质层170的光而言,例如通过由光角度变更部150的侧面反射,从而导致向透光性基板140的第一面141入射的入射角减小。在该情况下,光角度变更150的侧面中位于电介质层170内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在面向第一面141的方向(图1中向上的方向)上倾斜。此外,关于来自有机功能层110的光,其有时被光角度变更部150反射一次,有时随着被各层的界面以及光角度变更部150反射的反复进行而变得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具有: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至少包含发光层;透光性电极,所述透光性电极与所述有机功能层的一面对置,并且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电介质层,所述电介质层与所述透光性电极中与面向所述有机功能层的面呈相反侧的面对置,并且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透光性基板,所述透光性基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电介质层中与面向所述透光性电极的面呈相反侧的面对置,所述透光性基板使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并从与所述第一面呈相反侧的第二面出射;以及光角度变更部,所述光角度变更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介质层内,所述光角度变更部使得入射至所述电介质层的光的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入射角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田和男大畑浩内田敏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先锋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