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674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后副车架包括上安装板上片(11)和上安装板下片(12)叠合构成水平向的上安装板(10),其下方前后两侧固定有前、后两块板体(30)、(40),板体(30)、(40)的中部开设有前后贯通的供后驱动机构通过的孔(31)、(41),所述的孔(31)、(41)旁侧的板体(30)、(40)之间设置加强支撑构件,由此构成的后副车架的两侧上下部位设有便于同车身连接的孔。(*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尤其是suv车的后副车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副车架有些与后驱动机构的布置容易产生干涉,有些则根本不设置副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强度高的后副车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后副车架包括上安装板上片和上安装板下片叠合构成水平向的上安装板,其下方前后两侧固定有前、后两块板体,该两块板体的中部开设有前后贯通的供后驱动机构通过的孔,所述的孔旁侧的板体之间设置加强支撑构件,由此构成的后副车架的两侧上下部位设有便于同车身连接的孔。由上述技术可知,后副车架是由上安装板及其两侧固定有前、后两块板体,前、后两块板体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支撑构件,从而构成了一个强度可靠、结构简单的副车架体,由于在前、后两块板体的中部开设有前后贯通的供后驱动机构通过的孔,这样就给后驱动机构的布置和安装留下了适当的区域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后副车架包括上安装板上片11和上安装板下片12叠合构成水平向的上安装板10,其下方前后两侧固定有前、后两块板体30、40,板体30、40的中部开设有前后贯通的供后驱动机构通过的孔31、41,所述的孔31、41旁侧的板体30、40之间设置加强支撑构件,由此构成的后副车架的两侧上下部位设有便于同车身连接的孔。所述的上安装板10的周边包括后部、两侧大致为直边的部分和前边的大致呈︹凹边,其中两侧和后边构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的孔31、41为长轴位于水平向的椭圆形。上述具体形状主要一方面考虑到要满足副车架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要给后驱动机构提供合适的空间布置安装。所述的孔31、41的两侧设有左、右连接板50、60,以及其下口设有中连接板70和下连接板80,中连接板70和下连接板80的板体大致为弧形,其弧度大致与所述的孔31、41的弧度相符,所述的左、右连接板50、60以及中连接板70和下连接板80均为簿钢板压制构成,其上压制出凹凸筋部,以提高其抗弯和抗扭强度,在两侧设置左、右连接板50、60和中连接板70和下连接板80主要是起到加强和固定作用,使副车架能够具备足够强度用于连接车体和支撑悬架装置中的左、右、上、下摆臂。如图1所示,所述的上安装板上片11和上安装板下片12是由簿钢板压制成板面上带凹凸筋板件,其四个角部开设有便于同车体连接的安装孔111和121,彼此相对的安装孔111和121之间设置有套管90,加设套管90后,一方面起到加强固定作用,另一方面便于同车体进行连接;所述的前、后两块板体30、40之间设有连接套管100,套管100的设置主要起到提高副车架强度的作用。如图1所示,前、后两块板体30、40的板面上位于孔31、41两侧下方部位设有长度在水平方向的腰形孔32、42,同侧的腰形孔32与42彼此相对,该同侧的腰形孔32、42前后对应,用于安装固定偏心调节机构,该偏心调节机构用于连接和调节后悬架导向杆系,从而改变后轮的定位参数。权利要求1.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后副车架包括上安装板上片(11)和上安装板下片(12)叠合构成水平向的上安装板(10),其下方前后两侧固定有前、后两块板体(30)、(40),板体(30)、(40)的中部开设有前后贯通的供后驱动机构通过的孔(31)、(41),所述的孔(31)、(41)旁侧的板体(30)、(40)之间设置加强支撑构件,由此构成的后副车架的两侧上下部位设有便于同车身连接的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安装板(10)的周边包括后部、两侧大致为直边的部分和前边的大致呈 凹边,其中两侧和后边构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的孔(31)、(41)为长轴位于水平向的椭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31)、(41)的两侧设有左、右连接板(50)、(60),下口和下方设有中连接板(70)和下连接板(8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安装板上片(11)和上安装板下片(12)是由簿钢板压制成板面上带凹凸筋板件,其四个角部开设有便于同车体连接的安装孔(111)和(121),彼此相对的安装孔(111)和(121)之间设置有套管(90),所述的前、后两块板体(30)、(40)之间设有连接套管(10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两块板体(30)、(40)的板面上位于孔(31)、(41)两侧下方部位设有长度在水平方向的腰形孔(32)、(42)。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尤其是SUV车的结构简单、强度高的后副车架,它包括上安装板上片和上安装板下片叠合构成水平向的上安装板,其下方前后两侧固定有前、后两块板体,该两块板体的中部开设有前后贯通的供后驱动机构通过的孔,所述的孔旁侧的板体之间设置加强支撑构件,由此构成的后副车架的两侧上下部位设有便于同车身连接的孔,本技术具有强度可靠、结构简单的优点,并且有利于后驱动机构的布置和安装。文档编号B62D21/00GK2651120SQ20032011018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6日专利技术者鲁付俊, 高立新, 高加兵, 陈广照, 代立宏 申请人: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付俊高立新高加兵陈广照代立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