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4940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13:13
一种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包括:一壳体,呈圆柱状,在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相对称的冷却流道,冷却流道自该壳体外表面前端延伸到后端,且具有一入口端以及一出口端,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且出口端靠近壳体后端,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后端,且出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一前盖板,设置在壳体前端;以及一后盖板,设置在壳体后端。两冷却流道可供冷却流体分别自壳体的前端、后端进入,达到对电机外壳组件内的发热零件产生均匀冷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外壳组件,尤指一种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技术介绍
电机为普遍运用的装置,能够作马达以输出动力,或是作为发电机而通过其他能量转换的方式来提供电力。随着电机应用效能的提升,其尺寸缩小,然而发热功率密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对电机的冷却能力要求也相对提高,电机是否能够受到良好冷却以维持正常工作温度,则直接相关于电机的散热安排。一般而言,不同电机的操作设计,均会使定子组、转子组有电机损失,电机转子损失会转换成热的形式,而产生的热会传递至轴承上,轴承本身也因转轴的高转速而产生摩擦热,过多的摩擦热将使得轴承温度过高而损坏,引发电机振动甚至损毁的问题。电机在允许连续操作的设计条件下,其定子组中的铜线绕组温度每提升10℃,使用的寿命便会下降一半。包覆在铜线外的绝缘漆则易因高温产生的热应力及热疲劳造成脆化、裂解。为了避免高温导致电机零件寿命减短或损毁,通常会在电机上设置冷却流道,并于冷却流道中导入冷却流体以对电机进行降温。优异的冷却流道排列布置方式可提升电机的效率、性能及寿命,但过于复杂的流道反而使得制造的困难度增加及成本提高,不符合效益。现有的电机冷却流道安排大多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电机,例如空腔流道的应用的例子均以冷却较小型的电机为主,而应用至大型电机中,因发热量提升,冷却情况易因为流体形成的回流区造成热点,使电机于此局部产生温度过高的情况。在冷却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此类空腔流道产生核沸腾的机会提升,因核沸腾产生的相变变化会使得电机产生气爆、漏水、疲劳等的现象,造成电机应用的危险性也增加。此外,也有螺旋流道的应用,此种冷却流道普遍的应用在电机的冷却中,螺旋流道是采用一进流孔以及一出流孔的冷却布局,冷却流体从电机的一端通过进流孔进入螺旋状冷却流道,再由电机另一端通过出流孔离开冷却流道,且同时带走电机上的高热,由此达到降温效果。然而,冷却流体在冷却流道中流动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而逐步增高自身温度,当冷却流体到达出流孔时,温度已高于冷却流体尚未进入冷却流道的温度,因此,靠近出流孔的电机零件所获得的冷却效果远不如靠近进流孔的电机零件的冷却效果。电机的尺寸及长度过大则加剧螺旋流道对电机前后定子绕组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传统的电机冷却流道仅允许冷却流体从电机一端进入而导致电机另一端的冷却效果较差的缺点,改良其不足与缺失,进而创作出一种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上的两个冷却流道允许冷却流体分别从外壳组件的两端进入,再分别从外壳组件的两端离开,故外壳组件每一端均能接收尚未与电机定子组热源产生热交换而温度较低的冷却流体,达到均匀冷却效果。为达上述目的,使前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包括:一壳体,其呈圆柱状,在该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相对称的冷却流道,该冷却流道自该壳体外表面前端延伸到该壳体外表面后端,且该冷却流道具有一入口端以及一出口端,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且该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后端,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后端,且该另一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一外壳套,其呈圆柱状,该外壳套套设在该壳体上且覆盖该两冷却流道,在该外壳套上设置有一前出流管以及一后出流管,该前出流管与该后出流管分别与该两冷却流道的两出口端相连通;一前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前端,在该前盖板上设置有一与该壳体的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的前进流管;以及一后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后端,在该后盖板上设置有一与该壳体的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的后进流管。所述壳体的各冷却流道呈蛇形蜿蜒状。所述壳体的各冷却流道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区段。所述壳体的两冷却流道相互独立而不相连通。所述壳体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贯穿形成有一连通孔,该两连通孔分别与两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该前盖板的顶端形成有一与前进流管相连通的前通孔,该前盖板外侧面形成有一与前进流管相连通的前冷却通道,该前冷却通道通过壳体的其中一连通孔与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一前通道压盖能拆卸的设置在该前盖板上且覆盖该前冷却通道,在该前通道压盖上形成有一L形通道,该前通道压盖上的L形通道与前通孔以及前冷却通道相连通;该后盖板顶端形成有一与后进流管相连通的后通孔,该后盖板外侧面形成有一与后进流管相连通的后冷却通道,该后冷却通道通过壳体的另一连通孔与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一后通道压盖能拆卸的设置在后盖板上且覆盖该后冷却通道,在该后通道压盖上形成有一L形通道,该后通道压盖上的L形通道与后通孔以及后冷却通道相连通。所述前盖板的前冷却通道呈O形;所述后盖板的后冷却通道呈O形。所述前盖板上轴向贯穿形成一前轴孔;该后盖板上轴向贯穿形成一后轴孔;在该前通道压盖上轴向贯穿形成有一前组装孔;以及在该后通道压盖上轴向贯穿形成有一后组装孔。本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包括:一壳体,其呈圆柱状,在该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相对称的冷却流道,该冷却流道自该壳体外表面前端延伸到该壳体外表面后端,且该冷却流道具有一入口端以及一出口端,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且该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后端,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后端,且该另一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一外壳套,其呈圆柱状,该外壳套套设在该壳体上且覆盖该两冷却流道,在该外壳套上设置有一前进流管以及一后进流管,该前进流管与该后进流管分别与该两冷却流道的两入口端相连通,在该外壳套上设置有一前出流管以及一后出流管,该前出流管与该后出流管分别与该两冷却流道的两出口端相连通;一前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前端;以及一后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后端。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电机外壳组件的壳体具有两个冷却流道,其中一冷却流道与前进流管及后出流管相连通,另一冷却流道与后进流管与前出流管相连通,当进行冷却时,可分别对前进流管与后进流管输入两份冷却流体,该两份冷却流体分别自壳体的前端与后端进入两冷却流道,最后再分别自后出流管与前出流管流出壳体外。由此,可达到两份冷却流体同时自电机外壳组件的前端与后端进入,并且同时进行冷却的状况,由于电机外壳组件的前后两端均同时接纳尚未热交换而升温的冷却流体,故电机外壳组件前后两端处的铜线绕组、定子硅钢片组、转轴、轴承等零件均能得到良好冷却效果,避免电机其中一端接触到已经升温的冷却流体而降低冷却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包括:一壳体,其呈圆柱状,在该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相对称的冷却流道,该冷却流道自该壳体外表面前端延伸到该壳体外表面后端,且该冷却流道具有一入口端以及一出口端,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且该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后端,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后端,且该另一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一外壳套,其呈圆柱状,该外壳套套设在该壳体上且覆盖该两冷却流道,在该外壳套上设置有一前出流管以及一后出流管,该前出流管与该后出流管分别与该两冷却流道的两出口端相连通;一前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前端,在该前盖板上设置有一与该壳体的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的前进流管;以及一后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后端,在该后盖板上设置有一与该壳体的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的后进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
电机外壳组件包括:
一壳体,其呈圆柱状,在该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相对称的冷却流道,该冷却
流道自该壳体外表面前端延伸到该壳体外表面后端,且该冷却流道具有一入口端以及
一出口端,其中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前端,且该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
后端,另一冷却流道的入口端靠近壳体后端,且该另一冷却流道的出口端靠近壳体前
端;
一外壳套,其呈圆柱状,该外壳套套设在该壳体上且覆盖该两冷却流道,在该外
壳套上设置有一前出流管以及一后出流管,该前出流管与该后出流管分别与该两冷却
流道的两出口端相连通;
一前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前端,在该前盖板上设置有一与该壳体的其中一冷却
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的前进流管;以及
一后盖板,其设置在该壳体后端,在该后盖板上设置有一与该壳体的另一冷却流
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的后进流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
各冷却流道呈蛇形蜿蜒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
各冷却流道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区段。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特征在
于,该壳体的两冷却流道相互独立而不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
前端与后端分别贯穿形成有一连通孔,该两连通孔分别与两冷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
通;该前盖板的顶端形成有一与前进流管相连通的前通孔,该前盖板外侧面形成有一
与前进流管相连通的前冷却通道,该前冷却通道通过壳体的其中一连通孔与其中一冷
却流道的入口端相连通;一前通道压盖能拆卸的设置在该前盖板上且覆盖该前冷却通
道,在该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伊庭姚立和罗应照洪士伟
申请(专利权)人:八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