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嘉霈专利>正文

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45167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0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包括一双稳态弹片、一壳体、一第一挠性导光条及一发光模块。双稳态弹片具有一伸直状态及一卷曲状态,且包括一弹片本体及一包覆层。包覆层包覆弹片本体。壳体固定在双稳态弹片上。第一挠性导光条连接双稳态弹片,且具有两终端。第一挠性导光条的两终端分别插入壳体内。发光模块设于壳体内,且对第一挠性导光条的两终端产生光线。如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容易组装及且能减少电能的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与发光装置有关,特别是指具有双稳态弹片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双稳态弹片已是业界常用的公知技术,例如,美国第6220916及8506158号等专利分别揭露不同双稳态弹片的应用。其中,美国第6220916号揭露一种预录讯息的玩具腕带,其揭露壳体可与双稳态弹片组装在一起,或是壳体与双稳态弹片分离,壳体的圆顶可随讯息广播而产生闪光。随着现代人生活忙碌,通常都是利用下班时间来作运动,例如,夜间在户外跑步。但夜间环境昏暗,若没有在身上作适当的标示,将可能发生与他人或车辆发生碰撞的危险,因此,在昏暗环境中,在身上作适当的标示是重要的。但前述的专利中都没有揭露发光装置使用双稳态弹片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缺失,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是藉由设置导光条,使得发光装置能多方向产生光线,来解决先前技术中所述的缺失。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还利用导光条来达成减少发光源数量及降低电池耗能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包括一双稳态弹片、一壳体、一第一挠性导光条及一发光模块。双稳态弹片具有一伸直状态及一卷曲状态,且包括一弹片本体及一包覆层。包覆层包覆弹片本体。壳体固定在双稳态弹片上。第一挠性导光条连接双稳态弹片,且具有两终端。第一挠性导光条的两终端分别插入壳体内。发光模块设于壳体内,且对第一挠性导光条的两终端产生光线。如此,因为第一挠性导光条是可以被挠曲,所以无论双稳态弹片是伸直状态或卷曲状态,第一挠性导光条都能顺应双稳态弹片变化。再者,光线能在第一挠性导光条内的反射,且使第一挠性导光条的整体显现出光线,表示,双稳态弹片上不需要连接或设置任何的发光源,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容易组装,且可减少发光源数量及降低电池耗能的目的。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后续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专利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了解,该等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专利技术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图1沿着剖线3-3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局部爆炸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被卷曲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6沿着剖线7-7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一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8沿着剖线9-9的剖视图。图10是图8沿着剖线10-10的剖视图。图11是图8沿着剖线11-11的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省略第一壳体的第二局部放大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发光模块的电路方块图。图14是图8沿着剖线14-14的剖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按钮位于触发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立体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立体图。图18是图17的发光装置省略壳体的第一壳体的俯视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发光模块的电路方块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兹配合各附图列举对应的较佳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组成构件及达成功效来作说明。然各附图中发光装置的构件、尺寸及外观仅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而非对本专利技术构成限制。图1至15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1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个附图。图1及2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10的整体外观,发光装置10包括一双稳态弹片(bistable spring) 11、一壳体13、一第一挠性导光条15及一发光模块17(如图4)。双稳态弹片11具有一伸直状态及一卷曲(coil)状态。图1及2显示伸直状态,图5是显示卷曲状态。如图3所示,双稳态弹片11包括一弹片本体111及一包覆层113。包覆层113包覆弹片本体111。弹片本体111是长直的金属片(如图1及2)。弹片本体111的剖视可发现其是弯弧的。包覆层113较佳地选用塑料、硅胶或纺织品等材料。壳体13固定在双稳态弹片11上,壳体13较佳地选用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而壳体13固定在双稳态弹片11的方式请各后叙述。如图4所示,第一挠性导光条(flexible light guide) 15连接双稳态弹片11,且具有两终端151、153。第一挠性导光条15的两终端151、153分别插入壳体13内。第一挠性导光条15可被挠曲。发光模块17设在壳体13内,且对第一挠性导光条15的两终端151、153产生光线。由于,第一挠性导光条15本身是透明的,且不会主动发光,因此,需藉由发光模块17来提供光线。第一挠性导光条15主要是利用光线的全反射原理,使从第一挠性导光条15的两终端151、153进入的光线在第一挠性导光条15内反射,而让第一挠性导光条15整体显现出光线。因此,当在壳体13内的发光模块17产生光线时,光线会从第一挠性导光条15的两终端151、153进入第一挠性导光条15内,而使第一挠性导光条15整体显现出光线。如图5所示,该图显示双稳态弹片11的卷曲状态。卷曲后的双稳态弹片11的直径符合被卷曲物的直径,被卷曲物例如人的四肢、背包环(带)、婴儿车扶手、轮椅或自行车车架等。特别地,因为第一挠性导光条15是可挠曲的,所以,当双稳态弹片11卷曲时,第一挠性导光条15也会随着双稳态弹片11卷曲。其中,若要从伸直状态(如图1)变成卷曲状态,仅需在伸直状态下拍打双稳态弹片11,即可藉由弹片本体111的特性形成卷曲状态,而方便且快速地配戴在被卷曲物上。若要从卷曲状态恢复至伸直状态,仅需拉伸双稳态弹片11的两端,即可藉由弹片本体111的特性形成伸直状态。如图6及7所示,双稳态弹片11还包括多个连接单元115,该数个连接单元115延伸自包覆层113,且间隔排列,并连接该第一挠性导光条15。于此实施例中,该数个连接单元115与包覆层113是相同材料。每一连接件115具有一穿孔117。第一挠性导光条15穿过每一连接单元115的穿孔117,来形成连接。但实际上,连接单元115与第一挠性导光条15的连接方式也可以利用扣接方式,故不以穿过穿孔115的方式为限。再者,该数个连接单元115位于双稳态弹片11的周缘116,表示,第一挠性导光条15也是沿着双稳态弹片11的周缘116分布。然而,该数个连接单元115也可以位于双稳态弹片11的其他位置,故不以位于双稳态弹片11的周缘116为限。图8是发光装置10的局部俯视图。图9至11、图14及图15分别是图8在不同视角的剖视图。如图9所不,双稳态弹片11具有一顶弧面119及一底弧面121。壳体13包括一第一壳体131及与第一壳体131相互对接的一第二壳体133,第一壳体131与第二壳体133的连接可以藉由螺栓或卡榫等方式。第二壳体133具有两柱135,两柱135分别穿过双稳态弹片11的顶、底两弧面119、121,以将壳体13固定在双稳态弹片11上。双稳态弹片11位于第一及第二壳体131、133之间。如此,壳体13就无法相对双稳态弹片11移动。虽然,图中是以两柱135穿过双稳态弹片11来作固定,但实务中,柱135的数量最少也可以只有一个,故不以图中绘示的数量为限。如图10及11所不,壳体13具有两第一通口 137a、137b。第一挠性导光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双稳态弹片,具有一伸直状态及一卷曲状态,且包括一弹片本体及一包覆层,该包覆层包覆该弹片本体;一壳体,固定在该双稳态弹片上;一第一挠性导光条,连接该双稳态弹片,且具有两终端,该第一挠性导光条的两终端分别插入该壳体内;及一发光模块,设于该壳体内,且对该第一挠性导光条的两终端产生光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嘉霈
申请(专利权)人:周嘉霈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