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3627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了在车辆中刚性地支承悬架系统的拖臂,一种悬架支承装置包括:一对右纵梁和左纵梁,该对右纵梁和左纵梁分别在车辆的两侧大致沿车辆的纵向延伸;一对右悬架和左悬架,该对右悬架和左悬架分别固定到这对右纵梁和左纵梁上,并分别支承悬架系统的一对右拖臂和左拖臂的前端;和一个杆,其沿车辆横向布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这对右悬架和左悬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中支承悬架系统的装置,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支承拖臂的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一种用于在车辆中支承悬架系统的拖臂的装置,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35448中已公开了其结构。在该装置中,与拖臂的前端相连的悬架固定到后侧框架上。悬架在车辆的横向由侧支撑柱支承。但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当较大的载荷沿车辆横向作用于悬架时,侧支撑柱就不会象预期的那样可靠地承载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车辆中沿车辆横向刚性地支承悬架系统的拖臂的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悬架支承装置包括一对右纵梁和左纵梁,该右纵梁和左纵梁分别在车辆的两侧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一对右悬架和左悬架,该右悬架和左悬架分别固定到这对右纵梁和左纵梁上,并分别支承悬架系统的一对右拖臂和左拖臂的前端;和梁部件,该梁部件沿车辆横向布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这对右悬架和左悬架上。另外,两个悬架分别固定在两个纵梁上,并分别支承悬架系统的拖臂的前端,且两个悬架分别固定在沿车辆横向布置的梁部件的两端。因此,沿车辆横向作用于一个悬架上的输入力就不仅仅由一侧的纵梁承载,而且还通过梁部件由两侧的纵梁承载。因此,就提高了悬架在车辆横向的强度和刚度,并显著地增强了拖臂前端在车辆横向的承载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主要部分的竖直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沿II-II剖取的水平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主要部分的水平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5是图4沿V-V剖取的横截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主要部分的竖直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8是图7沿VIII-VIII剖取的横截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改进示例的主要部分的竖直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类似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进行表示。如图1和2所示,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一对箱形右悬架和左悬架2分别固定到一对在车辆后部两侧基本上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右纵梁和左纵梁1上,所述右悬架和左悬架在水平截面图中向车辆的后侧开口。杆(梁部件)3的两端分别穿过悬架2,并焊接到悬架2的相应外侧面上,所述杆3由管材制成并沿车辆的横向布置。后悬架系统中的一对右拖臂和左拖臂的前端4分别由悬架2可转动地支承在靠近杆3的位置上。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一对右侧梁和左侧梁8沿车辆横向布置在纵梁1的相应外侧,每个侧梁8包括外壁板5、内壁板6和增强件7。每个侧梁8包括一个固定到其上的隔板9。隔板9在车辆横向与杆3交叠的位置处大致沿车辆的横向延伸。标号10表示固定在两个纵梁1的上表面上的底板。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支承装置中,这对分别固定到这对右纵梁和左纵梁1上的右悬架和左悬架2由沿车辆横向布置的杆3的两端穿过,并分别焊接到这两端上。而且,焊接点的位置靠近拖臂的前端4。因此,从拖臂的前端4沿车辆横向作用于悬架2的输入力始终通过杆3由两个悬架2和两个纵梁1刚性承载。总之,可增大悬架2在车辆横向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可显著地增强拖臂前端在车辆横向的承载强度。因此,还可显著地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另外,一侧的悬架2也可通过杆3由另一侧的纵梁1进行支承。因此,即使在沿车辆横向推压拖臂后端(未示出)以及水平面上的转矩作用于悬架2时,由于增大了抵抗转矩的强度和刚度,因此,也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由于如上所述显著地增大了悬架2在车辆横向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其优点是可减小悬架2的厚度,且悬架2可制造成较紧凑,从而就减小了悬架支承装置的整体重量并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在车辆发生偏后碰撞时,作用于一个纵梁1上的冲击力从车辆的后侧通过杆3传递到另一个纵梁1上,因此,两个纵梁1可抵抗上述冲击力。因此可简单地增强了在车辆发生偏后碰撞情况下的车身刚度。由于固定在侧梁8内的隔板9大致沿车辆的横向设置在沿车辆横向与杆3交叠的位置上,从外部沿车辆横向作用于隔板9的输入力由具有较高刚性的杆3的轴向强度承载,因此,就可通过杆3来抵抗侧面碰撞,从而有效地保护车身。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增强板20在车辆横向的内侧位置处焊接到悬架2上。杆3的两端分别焊接到这些增强板20上。每个悬架2具有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上述内侧壁在车辆横向内侧沿车辆的纵向和竖直方向延伸,上述外侧壁在车辆横向外侧沿车辆的纵向和竖直方向延伸。螺栓21穿过悬架2和增强板20,并拧入到杆3的内孔中。拖臂的前端4在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之间通过螺栓21由悬架2可转动地支承在杆3的轴线上。除了上述以外,其它部分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就不再进行描述。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悬架支承装置可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进行类似的工作并获得类似的效果。另外,由于拖臂的前端4由相应的悬架2可转动地支承在杆3的轴线上,因此,进一步增强了抵抗沿车辆横向从拖臂的前端4作用于悬架2上的输入力的承载强度。图4和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一个横梁40用作梁部件,其沿车辆横向的两端固定到右悬架和左悬架2上。横梁40具有一个上部件41和一个下部件42,上部件41在沿车辆纵向的两端处具有凸缘,并由一块金属板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帽形形状,下部件42同样在沿车辆纵向的两端处具有凸缘,并由一块金属板形成为向下凸起的帽形形状。横梁40构造成使上部件41和下部件42的凸缘焊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的结构。横梁40在其沿车辆横向的两端还具有适合于紧固和固定到悬架2上的安装凸缘43。每个安装凸缘43由一块金属板形成为大致L形的形状,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到下部件42上,从而使安装凸缘43从下部件42上悬垂下来。横梁40还在其沿车辆横向的两端设有适合于紧固和固定到纵梁1上的圆筒形套管44。圆筒形套管44设置在横梁40内的一个具有封闭截面形状的空间内,以便桥接上部件41和下部件42,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到上部件41和下部件42上。圆筒形套管44制成中空的,以便可穿过螺栓。沿车辆的纵向布置有两个圆筒形套管44。应当注意,图4和5仅仅示出了位于车辆左端的一部分横梁40,而位于车辆右端的一部分横梁40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个悬架2具有内侧壁2a、外侧壁2b和竖直壁2g,上述内侧壁2a在车辆横向内侧沿车辆的纵向和竖直方向延伸,上述外侧壁2b在车辆横向外侧沿车辆的纵向和竖直方向延伸,而上述竖直壁2g位于车辆的后侧并在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之间延伸。这些内侧壁2a、外侧壁2b和位于车辆后侧的竖直壁2g整体由一块金属板制成。悬架2具有位于车辆的前侧并在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之间延伸的竖直壁2c。位于车辆前侧的竖直壁2c由与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分离开的一块金属板制成,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到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上。悬架2构造成使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向上延伸,以便从下方将纵梁1夹紧在它们之间。内侧壁2a和外侧壁2b的延伸部分分别被焊接到纵梁1的位于车辆横向内侧和外侧的壁上。总之,悬架2刚性地固定到纵梁1上。如上所述,悬架2固定到纵梁1上,且悬架2从纵梁1上悬垂下来。在悬架2的下侧形成一个伸出部分2d,从车辆横向看,其大致呈L形形状向车辆前方伸出。因此,在伸出部分2d和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支承装置包括:一对右纵梁和左纵梁,它们分别在车辆的两侧大致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和一对右悬架和左悬架,它们分别固定到这对右纵梁和左纵梁上,并分别支承悬架系统的一对右拖臂和左拖臂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悬架支承装置还包 括梁部件,该梁部件沿车辆横向布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这对右悬架和左悬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川博幸横田义则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