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式微压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1757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涉及调节阀技术领域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包括:第一膜头,和处于第一膜头上方的第二膜头;中空导套将第一下膜盖和第二上膜盖串联连接;连接轴穿过中空导套,所述连接轴分别穿入于第一上膜腔和第二上膜腔中,连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径向气孔和第二径向气孔,连接轴内还沿轴向设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分别通过第一径向气孔和二轴部进气孔与第一上膜腔和第二上膜腔连通;第一上膜盖上设有反馈口;连接轴通过阀杆与阀芯连接;阀体的阀后端通过反馈管与反馈口连通;设定机构设置于第一膜头的上方,且与连接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膜头占用的横向空间小、稳定性好、精度高,能够实现对较大口径的自力式调节阀的微压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调节阀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力式微压调节阀
技术介绍
自力式调节阀是一种不需外加驱动能源而靠被调介质自身的压力变化为动力,自动按设定值要求实现对压力、流量、温度的自动调节的阀门。这种阀门是集检测、反馈、执行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节能产品。自力式调节阀中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一般用于储罐氮封、煤气、天然气、液化气、氧气、氮气等各种工业气体的微压控制。自力式微压调节阀主要用于各种工业炉燃烧系统,控制两种气体的混合比,例如煤气和空气的流量配比,以达理想燃烧。自力式微压调节阀也可用于其它微压控制场合。自力式微压调节阀目前常见的公称通径都是DN彡100mm,对于公称通径为DN彡125mm以上的,由于阀芯大又重,系统阻力大,必须采用大推力执行机构,例如反馈力的传递采用杠杆放大,杠杆放大的结构复杂,精度低,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精度高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精度高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力式微压调节阀,包括:第一膜头、第二膜头,所述第一膜头处于所述第二膜头的上方;所述第一膜头包括第一上膜盖、第一下膜盖、第一膜片和第一托盘,所述第一上膜盖与所述第一下膜盖连接,所述第一上膜盖与所述第一下膜盖围成第一膜室,所述第一托盘设置于所述第一膜室内部,所述第一托盘上覆盖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上膜盖和所述第一下膜盖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膜片将所述第一膜室分隔为第一上膜腔和第一下膜腔;所述第二膜头包括第二上膜盖、第二下膜盖、第二膜片和第二托盘,所述第二上膜盖与所述第二下膜盖连接,所述第二上膜盖与所述第二下膜盖围成第二膜室,所述第二托盘设置于所述第二膜室内部,所述第二托盘上覆盖所述第二膜片,所述第二膜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二上膜盖和所述第二下膜盖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膜片将所述第二膜室分隔为第二上膜腔和第二下膜腔;中空导套,将所述第一下膜盖和所述第二上膜盖串联连接;连接轴,穿过所述中空导套,所述连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穿入于所述第一上膜腔和所述第二上膜腔中,所述连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径向气孔和第二径向气孔,所述连接轴内还沿轴向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径向气孔和所述第二径向气孔与所述第一上膜腔和所述第二上膜腔连通,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连接;所述第一上膜盖上设有反馈口,所述反馈口与所述第一上膜腔连通;阀杆,所述连接轴通过所述阀杆与阀芯连接;阀体,所述阀体通过上阀盖与所述第二下膜盖连接,所述阀体的阀后端通过反馈管与所述反馈口连通;设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膜头的上方,且与所述连接轴连接。优选地,所述设定机构包括连接杆、设定弹簧件、调节螺母和导向盖,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所述连接杆处于所述连接轴的上方,所述连接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螺母、所述设定弹簧件所述导向盖依次由上到下依次套设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导向盖与所述第一上膜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自力式微压调节阀还包括还包括罩子,所述罩子覆盖在所述设定机构上,所述罩子的底面与所述第一上膜盖的顶面接触。进一步地,所述自力式微压调节阀还包括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套在所述连接杆上,且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所述设定弹簧件上设有弹簧座,所述锁紧螺母处于所述弹簧座上。优选地,所述阀体的阀前端与所述阀体的阀后端之间设有与所述阀芯相应的阀座。优选地,所述第一上膜盖和所述第二上膜盖上分别设有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堵头堵住所述第一气孔和所述第二气孔。如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用于阀体的阀后端微压控制,使用时,介质由阀体的前端进入,经过阀芯、阀座处节流后,流向阀体的后端。阀体的阀后压力通过反馈管和反馈口进入第一上膜腔中,再依次通过第一径向气孔、气体通道和第二径向气孔进入第二上膜腔中,阀后反馈压力在进入第一上膜腔和第二上膜腔后被放大,产生向下的压力,向下的压力值与已调定的设定弹簧件所提供的压力值比较。由于阀前压力波动和阀后消耗量的变化,使阀后反馈压力在第一上膜腔和第二上膜腔后被放大后,产生的向下的压力也随之波动,当向下的压力值低于设定弹簧件所提供的压力值时,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对设定弹簧件产生的向下的压力较小,阀体的开度较大,介质流入阀体的阀后端的量较大,使阀后反馈压力迅速回升,直至达到设定弹簧件所提供的压力值,阀体至相应开度。当阀后反馈压力在第一上膜腔和第二上膜腔后被放大后,产生的向下的压力值等于或高于设定弹簧件所提供的压力值时,第一膜头和第二膜头使阀体趋于关闭,介质流入阀体的阀后端的量较小,直至降至设定弹簧件所提供的压力值。在控制过程中,这种波动始终存在,选择准确的口径的阀芯、对阀芯作力平衡设计、准确设计设定弹簧件、使膜片的有效面积足够大能够减少波动幅度,提高响应速度,也即提高灵敏度和精度。本技术采用两个膜头既有效地增大了膜片有效面积,又减小了膜头所占用的使用现场的横向空间,能够满足较大口径微压、超微压自力式的阀后控制要求;本技术结构简单,反馈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较大口径的自力式调节阀的微压控制,即DN^ 125以上自力式调节阀的微压控制,也可用于超微压控制,体积小,调试、使用方便,精度高。【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0 第一膜头110第一上膜盖111反馈口112第一气孔120第一下膜盖130第一膜片140第一托盘160第一上膜腔170第一下膜腔200第二膜头210第二上膜盖211第二气孔220第二下膜盖230第二膜片240第二托盘260第二上膜腔270第二下膜腔300中空导套310密封件400连接轴410第一径向气孔420第二径向气孔430气体通道500阀杆600阀芯700阀体701上阀盖702阀座800反馈管900设定机构910连接杆920设定弹簧件921弹簧座930调节螺母940导向盖950锁紧螺母10罩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自力式微压调节阀,包括:第一膜头100、第二膜头200、中空导套300、连接轴400、阀杆500、阀体700和设定机构900 ;第一膜头100处于第二膜头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力式微压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膜头(100)、第二膜头(200),所述第一膜头(100)处于所述第二膜头(200)的上方;所述第一膜头(100)包括第一上膜盖(110)、第一下膜盖(120)、第一膜片(130)和第一托盘(140),所述第一上膜盖(110)与所述第一下膜盖(120)连接,所述第一上膜盖(110)与所述第一下膜盖(120)围成第一膜室,所述第一托盘(140)设置于所述第一膜室内部,所述第一托盘(140)上覆盖所述第一膜片(130),所述第一膜片(130)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上膜盖(110)和所述第一下膜盖(12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膜片(130)将所述第一膜室分隔为第一上膜腔(160)和第一下膜腔(170);所述第二膜头(200)包括第二上膜盖(210)、第二下膜盖(220)、第二膜片(230)和第二托盘(240),所述第二上膜盖(210)与所述第二下膜盖(220)连接,所述第二上膜盖(210)与所述第二下膜盖(220)围成第二膜室,所述第二托盘(240)设置于所述第二膜室内部,所述第二托盘(240)上覆盖所述第二膜片(230),所述第二膜片(230)的边缘与所述第二上膜盖(210)和所述第二下膜盖(22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膜片(230)将所述第二膜室分隔为第二上膜腔(260)和第二下膜腔(270);中空导套(300),将所述第一下膜盖(120)和所述第二上膜盖(210)串联连接;连接轴(400),穿过所述中空导套(300),所述连接轴(40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穿入于所述第一上膜腔(160)和所述第二上膜腔(260)中,所述连接轴(40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径向气孔(410)和第二径向气孔(420),所述连接轴(400)内还沿轴向设有气体通道(430),所述气体通道(430)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径向气孔(410)和所述第二径向气孔(420)与所述第一上膜腔(160)和所述第二上膜腔(260)连通,所述连接轴(400)与所述第一托盘(140)和所述第二托盘(240)连接;所述第一上膜盖(110)上设有反馈口(111),所述反馈口(111)与所述第一上膜腔(160)连通;阀杆(500),所述连接轴(400)通过所述阀杆(500)与阀芯(600)连接;阀体(700),所述阀体(700)通过上阀盖(701)与所述第二下膜盖(220)连接,所述阀体(700)的阀后端通过反馈管(800)与所述反馈口(111)连通;设定机构(900),设置于所述第一膜头(100)的上方,且与所述连接轴(40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汉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成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