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1246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所述车架结构包括:防撞梁和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的纵梁,通过在所述纵梁上安装加强构件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导致纵梁变形过大,使车体严重损坏,造成乘员人身伤害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涉及一种车辆的车架结构,具体涉及一 种具有车辆碰撞緩冲吸能功能的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车架是车辆上各个部件的安装基础,其承受整车的大部分重量,当车 辆受到冲击时,车架会受到冲击载荷,因此要求车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合 适的刚度。车架一般包括防撞梁和与防撞梁连接的纵梁,现有车辆的车架 中纵梁的强度不够,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因为纵梁强度不够,导致变形过大, 造成车体严重损坏,这样必然波及乘员区内,碰撞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冲量会直接传递到乘员抢中,导致乘员受到极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架纵梁强度低,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导致 纵梁变形过大,使车体严重损坏,造成乘员人身伤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车辆碰撞緩沖吸能车架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车辆碰撞緩沖吸能车架结构,所述车架结构包括:防撞梁和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的纵梁,在所述纵梁上安装有加强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加强构件为加强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 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加强板包括第 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安装在所述纵梁U型截面的开口部;所述第二加强板安装在所述纵梁U型截面的下底部。才艮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板安装在所述纵梁U型截面的开口部,与所述纵梁形成截面为封闭四边形的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 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纵梁的安装方式为 焊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 一优选实施例经过所述焊接后,形成的焊点间距为 37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车架纵梁上添加加强构件有效的解决了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导致纵梁变形过大,使车体严重损坏, 造成乘员人身伤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i.本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碰撞緩冲吸能车架结构中纵梁结构示意图; 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碰撞緩冲吸能车架结构中车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 一 步说明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碰撞緩冲吸能车架结构中纵梁100结构示 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纵梁100上安装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在本专利技术 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加强板的设计,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101和第 二加强板102;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101安装在所述纵梁100U型截面的开 口部,与所述纵梁100形成截面为封闭四边形的结构;所述第二加强+反102 安装在所述纵梁100U型截面的下底部。所述第一加强板101和所述第二加 强板102与所述纵梁100的安装方式为焊接。经过所述焊接后,形成的焊点 103间距经过CAE分析得出最优化值为37mm。请参阅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碰撞緩沖吸能车架结构中车架结构示意 图。所述车辆碰撞緩冲吸能车架结构中包括防撞梁201、安装有加强构件 的纵梁IOO、上弯梁202和前隔板203等构件,等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通 过牺牲驾驶室前端的构件,主要包括前防撞梁201、上弯梁202、前隔板 203等,通过这些构件的破坏变形来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能量,但是这种变 形又不宜过大,因为,如果所有构件的变形过大,将会造成车体严重损坏, 这样必然波及乘员区内,碰撞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冲量会直接传递到乘员枪 中,导致乘员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本专利技术中安装有加强板的纵梁100会 起到有效的緩解变形区过大的作用,有效的减轻车辆因碰撞造成的乘员人 身安全。该技术在车辆前部碰撞中能发挥防护作用,利用该技术,当车辆的尾部 发生碰撞时,安装有加强构件的纵梁100同样会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车架纵梁上添加加强构件有效的解决了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导致纵梁变形过大,使车体严重损坏, 造成乘员人身伤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技术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 干推演或替换,都应当^f见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所述车架结构包括防撞梁和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的纵梁(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100)上安装有加强构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为加强板。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 强板(101)和第二加强板(102);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101)安装在所述纵梁(100)U型截面的开口部; 所述第二加强板(l02)安装在所述纵梁(100)U型截面的下底部。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IOI) 安装在所述纵梁(100)U型截面的开口部,与所述纵梁(100)形成截面为封闭 四边形的结构。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纵 梁(100)的安装方式为焊接。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焊接后,形成的 焊点(103)间距为37mm。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所述车架结构包括防撞梁和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的纵梁,通过在所述纵梁上安装加强构件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导致纵梁变形过大,使车体严重损坏,造成乘员人身伤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文档编号B62D23/00GK101306699SQ20071012561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专利技术者波 张, 黄宗斌, 海 黎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所述车架结构包括:防撞梁和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的纵梁(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100)上安装有加强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海张波黄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