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蓝贯仁专利>正文

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9488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其是在骨架的两前脚杆上组装两支可向前折合的扶手,两扶手上各组装一后脚杆,为了使骨架维持在展开状态,在两后脚杆间组装一定位机构,定位机构上再组装一防止骨架不当收合的安全机构,上述定位机构具有两平行的肘节杆和两支连动肘节杆的叉杆,而安全机构包含一组装在上方肘节杆上的卡掣片和一装设在一叉杆上的卡掣杆,在卡掣片上并形成一骨架展开时可供卡掣杆卡掣定位的卡掣孔。(*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以往婴儿车的构造大致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包含一可收合的骨架11,此骨架11是在两前脚杆111顶端各别藉一枢座10枢设一可向前偏摆的扶手112,在两扶手112上各别组装一枢座113,以分别和一后脚杆114相枢接,前、后脚杆111、114底端再分别组装一脚轮115,上述前、后脚杆111、114靠下方分别装设一等高的枢座119,四个枢座119间设置两交叉设置的连杆116,在后方两枢座119到同侧前脚杆111间分别组装一位在两侧边的座杆117,座杆117顶端并架设一靠背架118,而图中未示出的婴儿车1座靠垫就是组装在两座杆117和靠背架118上。配合图2,是一种以往婴儿车骨架的后视图,以下说明中的左右位置是以图2所示状态为准,以往婴儿车1为了使骨架11维持在展开的状态下,通常在两后脚杆114间组装一定位机构12和一安全机构13;其中,定位机构12包含两上下平行的肘节杆121,两肘节杆121间枢设交叉设置两叉杆122,上述肘节杆121是由两杆体直向枢接而成,在肘节杆121两侧分别形成一和后脚杆114枢设的支点端123,其中央形成一可向上偏摆的折弯部124,在底端肘节杆121中央再突出一方便控制折弯部124上移的操控杆125,以及组装一倒U形的限制片126,以限制肘节杆121的折弯部124只能向上弯折;而安全机构13包含一撑杆131和一弹簧132,上述撑杆131是由两左右对应的撑设段133和一衔接两撑设段133的枢接段134直线枢接而成,两撑设段133远离枢接段134一侧分别藉一枢轴135枢设在两后脚杆114上,右侧的撑设段133并向外突出一施压部136,弹簧132则是钩设在左侧撑设段133和后脚杆114间,以恒将撑杆131往下拉。在婴儿车1展开的状态下,定位机构12的两肘节杆121中央部位略为下移,并顶撑在两后脚杆114间,此时弹簧132也引拉撑杆131使其中央部位下移,形成一道辅助安全的设计;收合时将定位机构12的操控杆125上扳,就可藉叉杆122的连动,使两肘节杆121中央折弯部124上移,进而缩短肘节杆121的长度,这时候由於两后脚杆114间仍撑设有撑杆131,因此整个婴儿车1尚无法收合,使用者必需再克服弹簧132的弹力,向下压撑杆131的施压部136才可使撑杆131中央部位上移,并使两扶手112能够以两枢座113为支点向前脚杆111收合,但前述骨架11如何收合并非本技术改良重点在此不赘述。以往婴儿车1在两后脚杆114间撑设由枢接段134和两撑设段133直线连接而成的撑杆131,并藉一弹簧132恒将撑杆131中央部位下拉的设计,虽可达到安全定位的效果,但在设计上为了组装这些元件,必须在两后脚杆114上钻设三个孔洞,以供枢轴135和固定弹簧132底端的另一轴杆设,在此同时,各段杆体间也必需利用多数个枢轴来串接,因此前述设计不仅必要构件多,在组装上也较为麻烦、不符经济效益,这就是以往婴儿车1有关收合装置设计上难称理想之处。为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构造更为精简,组装更为容易、方便的婴儿车骨架收合装置。本技术的婴儿车骨架收合装置,其是在骨架后方组装一定位机构,上述骨架是在两对应的前脚杆上方各藉一第一枢座和一扶手相枢接,在两扶手上各组装一第二枢座,以分别和一后脚杆枢接,在每一支前、后脚杆底端分别组装一脚轮,四支前、后脚杆间并组装两座杆和一靠架;而定位机构包含平行的一上肘节杆和一下肘节杆,在上、下肘节杆间藉两交叉设置的叉杆相联结,其中上肘节杆具有两抵撑段,该等抵撑段外端和两后脚杆枢接形成一支点端,两抵撑段相靠接一端藉一枢轴相枢设形成一折弯部,而下肘节杆是由两抵撑段和一位在中央的限制片直线枢接而成,在下肘节杆上形成一位在中央的折弯部和分别和两后脚杆枢设的两支点端,上述下肘节杆的折弯部并受到限制片限制,其特征在於该定位机构上组装一安全机构,上述安全机构包含一和上肘节杆的两抵撑段枢设在同一枢轴上的卡掣片,以及一固定在其中一叉杆上的卡掣杆,上述卡掣片并和其中一抵撑段固定连接,在卡掣片上并设置供卡掣杆插入卡掣的卡掣孔。所述的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其特征在於卡掣片底端具有向后斜伸的扳动部,在扳动部靠向卡掣杆一侧形成一受推斜面。所述的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其特征在於卡掣片是藉另一枢轴和上肘节杆上其中一抵撑段相固接。本技术的优点是定位机构上组装一安全机构,此安全机构包含一和上肘节杆上两抵撑段枢设在同一枢轴上的卡掣片,以及一固定在其中一叉杆适当位置的卡掣杆,上述卡掣片并和其中一抵撑段固定、偏摆,在卡掣片上再设置一骨架展开时可供卡掣杆插入卡掣的卡掣孔;藉前述卡掣片直接组装在定位机构的上肘节杆上,可精简安全机构的必要构件,进而增进安全机构组装的方便性。下面通过最隹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以往婴儿车的后侧视立体图。图2是一种以往婴儿车的后视图。图3是本技术较隹实施例的展开后侧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较隹实施例展开时的后视图。图5是本技术较隹实施例的安全机构放大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较隹实施例的收合后视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较隹实施例的收合过程后视图。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婴儿车2亦具有一骨架3,骨架3后方组装一可维持骨架3展开状态的定位机构4;其中骨架也包含两向前斜伸的前脚杆31,在前脚杆31底端各别枢设一脚轮311,前脚杆31顶端分别枢设一第一枢座32,在两第一枢座32顶端分别枢设一扶手33,两扶手33间藉一衔接杆34加以衔接,上衔接杆34是由两衔接段341和一位在中央的衔接座342直向枢接而成,在婴儿车2收合时,藉衔接座342的上提,可引拉两侧扶手33内移,每一扶手33上再分别组装一第二枢座35,以分别和一后脚杆36枢接,在两后脚杆36底端分别组装一脚轮361,又位在前、后脚杆31、36底端藉四个第三枢座37组装交叉设置的两连杆30,在后方两第三枢座37和两同侧的前脚杆31间各别枢设一座杆38,两座杆38和两后脚杆36间组装一靠背架39,婴儿车的座靠垫就是组装在前述靠背架39和两座杆38间。配合图4,本实施例的定位机构4也是组装在骨架3的两后脚杆36间,其包含一上肘节杆41、一下肘节杆42和两交叉设置的叉杆43,上述上肘节杆41是由两排成一线的抵撑段411枢设而成,杆体上具有两各别藉一枢轴414枢设在两后脚杆36上的支点端412和位於中央的折弯部413,而下肘节杆42是由位在左右两侧的两抵撑段421,和一位在中央的倒U形限制片420直线枢接而成,枢接后在下肘节杆42两侧形成两支点端422,其中央部位形成一折弯部423,在折弯部423上并组装一方便操控的操控杆424,而开口朝下的限制片420可限制折弯部423只能往上移位,两叉杆43则是交叉枢设在上下对应的四支抵撑段411、421间。配合图4、5,本实施例为了使婴儿车具有两段式安全效果,在定位机构4上组装一安全机构5,上述安全机构5包含一卡掣片51和一卡掣杆52,其中,卡掣片51为一片状且底部向外倾斜的片体,片体顶端藉一枢轴53和上肘节杆41上两抵撑段411同时枢接,为了使卡掣片51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骨架的收合装置,其是在骨架后方组装一定位机构,上述骨架是在两对应的前脚杆上方各藉一第一枢座和一扶手相枢接,在两扶手上各组装一第二枢座,以分别和一后脚杆枢接,在每一支前、后脚杆底端分别组装一脚轮,四支前、后脚杆间并组装两座杆和一靠架;而定位机构包含平行的一上肘节杆和一下肘节杆,在上、下肘节杆间藉两交叉设置的叉杆相联结,其中上肘节杆具有两抵撑段,该等抵撑段外端和两后脚杆枢接形成一支点端,两抵撑段相靠接一端藉一枢轴相枢设形成一折弯部,而下肘节杆是由两抵撑段和一位在中央的限制片直线枢接而成,在下肘节杆上形成一位在中央的折弯部和分别和两后脚杆枢设的两支点端,上述下肘节杆的折弯部并受到限制片限制,其特征在於:该定位机构上组装一安全机构,上述安全机构包含一和上肘节杆的两抵撑段枢设在同一枢轴上的卡掣片,以及一固定 在其中一叉杆上的卡掣杆,上述卡掣片并和其中一抵撑段固定连接,在卡掣片上并设置供卡掣杆插入卡掣的卡掣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贯仁
申请(专利权)人:蓝贯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