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2794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1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其能够减少结构部件、简化结构、谋求厚度方向的幅度和重量的减少,另外可谋求生产成本的降低。一种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其包括:闩锁机构(13),该闩锁机构(13)可使车身的撞针(10)卡扣脱离;打开杆(40),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轴设于电动机外壳上,其轴部的一侧通过电动驱动机构驱动,通过轴部另一侧的连动部,使闩锁机构(13)动作,释放撞针(10),其中,打开杆(40)为下述的结构,其中,在轴部(41)的一侧形成以该轴部(4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凹形槽部(42),并且在该凹形槽部(42)中设置有齿轮,在该齿轮上啮合有上述电动驱动机构的连动齿轮(19),另外,在该打开杆(40)的轴部(41)的一侧,形成可从车内操作的手动操作部(40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的门闩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车辆的后门保持于关闭位置的门闩装置。
技术介绍
图8为表示设置于小型客车等的汽车的后门的门闩装置的概括图。另外,该图表示门闩装置卡合车身的撞针10,保持后门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上述门闩装置包括由叉部11和卡爪12构成的周知的闩锁机构13。此外,叉部11通过轴14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基板(图示省略)上,另外该叉部11通过复位弹簧承受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卡爪12通过轴15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基板上,另外该卡爪12通过复位弹簧,承受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在叉部11卡合撞针10的状态,按照阻止叉部11的回复运动的方式卡扣,由此保持后门的关闭位置。另一方面,该门闩装置为电解除式闩锁装置,其包括进行闩锁的解除的电动促动器。即,电动促动器为下述结构,其包括电动驱动机构,该电动驱动机构由电动机16、设置于该电动机16的输出轴上的蜗杆17、与该蜗杆17啮合的蜗轮18和小型齿轮(连动齿轮)19构成,该小型齿轮19一体地以突出方式形成于蜗轮18的中间部,其中,通过该电动驱动机构,使打开杆20旋转,解除闩锁。另外,在蜗轮18上设置复位弹簧。具体来说,电动驱动机构内置于电动机外壳21中,另外打开杆2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电动机外壳21内的轴22上。在打开杆20中,于轴22的一侧,形成圆弧状的齿轮部20a,该齿轮部20a与上述小型齿轮19啮合,另外其另一侧作为连动部20b,从电动机外壳21伸出,通过该连动部20b,使卡爪12连动。于是,如果在后门保持于关闭位置的图8所示的闩锁状态对电动机16进行供电,由于电动机16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蜗杆17、蜗轮18、小型齿轮19传递给打开杆20,该打开杆2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故通过连动部20b推动、旋转卡爪12,抵抗复位弹簧的弹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是,由于解除叉部11的卡扣,叉部11通过复位弹簧的弹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故像图9所示的那样,解除撞针10的卡合。由此,可打开后门。在上述门闩装置中,如果解除闩锁,则停止电动机16的供电。于是,由于蜗轮18通过复位弹簧的弹力而沿相反方向旋转,故打开杆20和卡爪12像图10所示那样进行回复运动。另一方面,在上述门闩装置中,设置有在异常时进行操作的手动打开杆23。该手动打开杆23设置于位于车室侧的电动机外壳21之外,其基部支承于突出于电动机外壳21之外的轴22上,按照与打开杆20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是,上述手动打开杆23无法从车外进行操作。上述手动打开杆23在因电动机16、其供电电路等的电动驱动机构的故障而无法解除闩锁的异常时,从车室内部操作,解除闩锁。即,在因电动驱动机构的故障,后门固定于关闭位置而无法打开时,从车室内部接近后门,对手动打开杆23进行操作,解除闩锁。即,在图8中,如果沿逆时针方向对手动打开杆23进行操作,由于打开杆20一体旋转,故与上述情况相同,解除闩锁,这样可打开后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2013—1853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已有的门闩装置中,由于在位于室内侧的电动机外壳21之外设置手动打开杆23,故会产生下述状况,即从后门之外以通过门的间隙的细线等使手动打开杆23旋转,解除闩锁,这样,必须要求设置覆盖手动打开杆23的罩体等。另外,由于手动打开杆23独立于电动驱动机构而设置于电动机外壳之外,另外具有覆盖该手动打开杆23的罩体等,故门闩装置的厚度方向的幅度,即轴22的轴心方向的幅度增加,并且因手动打开杆、罩体的原因,部件数量多,由此,生产成本与重量均上升。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其中,减少结构部件,简化结构,谋求厚度方向的幅度和重量的减少,另外谋求生产成本的降低。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作为第1项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的门闩装置,该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包括: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具有:叉部,该叉部可与设置于车身或车门上的撞针进行卡扣、脱开;以及卡爪,其将该叉部的移动限制于上述撞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该卡合的解除位置;以及打开杆,该打开杆以可旋转的方式轴设于装置外壳上,其轴部的一侧通过电动促动器驱动,通过轴部另一侧的旋转运动使上述卡爪动作,将上述叉部的移动限制于开放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开杆中,在轴部的一侧形成以该轴部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凹形槽部或窗孔,并且在该凹形槽部或窗孔的内面设置齿轮,在该齿轮上啮合上述电动促动器的连动齿轮,另外在上述打开杆上形成能从车内操作的手动操作部,该凹形槽部或该窗孔设置为,位于该手动操作部与上述轴部之间。作为第2项专利技术,其涉及上述第1项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置有含上述电动促动器的电动驱动机构、以及上述打开杆的装置外壳中,形成使上述手动操作部露出的操作用窗,并且在该操作用窗中设置可开放的罩体。作为第3项专利技术,其涉及上述第1或2项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动齿轮作为小型齿轮而形成,该小型齿轮突出于与电动促动器连动的大型齿轮的中心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门闩装置所具有的打开杆为下述的结构,其中,在轴部的一侧形成以该轴部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凹形槽部或窗孔,并且在该凹形槽部或窗孔中设置齿轮,在该齿轮上啮合上述电动促动器的连动齿轮。于是,在后门位于关闭位置的闩锁状态,如果以电动方式驱动连动齿轮,则打开杆的齿轮连动,打开杆以轴部为中心而旋转。由此,由于通过位于轴部的另一侧的打开杆部分推动、旋转卡爪,解除卡爪的叉部的卡扣,故叉部释放撞针的卡合。可在该状态打开后门。像这样形成下述结构,即,于打开杆的凹形槽部或窗孔中形成齿轮,在该齿轮上啮合上述电动促动器的连动齿轮,故在不对其它部件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减小打开杆的尺寸。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门闩装置所具有的打开杆中,于轴部的一侧的一部分上形成可从车内进行操作的手动操作部。即,如果对手动操作部进行操作,旋转该打开杆,则可解除闩锁。在因电动机、电动机供电电路等的故障使门闩装置无法以电动方式驱动、无法解除闩锁、无法打开后门的异常时,则可按照从车室接近后门的方式,对打开杆进行手动操作,解除闩锁。由此,即使在电动驱动机构的故障等的异常的情况下,仍可打开后门。另外,由于与打开杆一体地形成手动操作部,故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减轻装置的重量。与此相反,在上述打开杆中,具有进行下述不当行为的可能性,即,采用从后门的间隙而插入的细长的工具等,拉回手动操作部、解除闩锁。于是,为了防止因这样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后门打开而产生的车内物的盗窃,可形成下述防盗结构,其中,在装置外壳上开设使打开杆的手动操作部露出的窗孔,并且在该窗孔中设置在平时关闭的罩体。此外,对在异常时打开罩体、在窗孔中露出的打开杆的手动操作部进行操作,与上述情况相同解除闩锁。像上述那样,按照本专利技术,由于包括具有在异常时解除闩锁的手动操作部的一个打开杆,故可减少部件数量,简化结构,这样形成门闩装置的厚度方向的幅度和重量减少、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的门锁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门闩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3为取下电动机外壳的外壳盖体、表示内部结构的上述门闩装置的简化主视图,该图为表示闩锁状态的图;图4为设置于上述门闩装置中的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的门闩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的门闩装置,该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包括: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具有:叉部,该叉部能与设置于车身或车门上的撞针进行卡扣、脱开;以及卡爪,其将该叉部的移动限制于上述撞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该卡合的解除位置;以及打开杆,该打开杆以能旋转的方式轴设于装置外壳上,其轴部的一侧通过电动促动器驱动,通过轴部另一侧的旋转运动使上述卡爪动作,将上述叉部的移动限制于开放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开杆中,在轴部的一侧形成以该轴部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凹形槽部或窗孔,并且在该凹形槽部或窗孔的内面设置齿轮,在该齿轮上啮合上述电动促动器的连动齿轮,另外,在上述打开杆的轴部的一侧的一部分上,形成能从车内操作的手动操作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25 JP 2013-2425071.一种车辆用的门闩装置,该车辆用的门闩装置包括: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具有:叉部,该叉部能与设置于车身或车门上的撞针进行卡扣、脱开;以及卡爪,其将该叉部的移动限制于上述撞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该卡合的解除位置;以及打开杆,该打开杆以能旋转的方式轴设于装置外壳上,其轴部的一侧通过电动促动器驱动,通过轴部另一侧的旋转运动使上述卡爪动作,将上述叉部的移动限制于解除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开杆中,在轴部的一侧形成以该轴部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凹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原直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有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