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明江专利>正文

山地游览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013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山地游览车,其结构是由外车厢、内车厢、推拉门和车身稳定器组成,外滚轮和车身稳定器设置在外车厢的底部,外车厢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轨道,圆形内车厢的外壁上等距设置三个内滚轮与外车厢内壁上的环形轨道滚动相接,外车厢的两侧上下设置有滑槽,与外车厢两侧形状相同的推拉们镶嵌在滑槽之中,内车厢的下部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上设置有座椅,脚踏板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内车厢的上方设置有拉手,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的下方设置有发电机和发动机,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轴端分皮带轮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山地游览车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乘坐舒适方便、设备投资少、建设不破坏自然环境,可使用多种能源作动力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旅游交通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山地旅游观光的山地游览车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的山地游览交通工具主要是缆车和汽车,缆车和汽车在旅游景点的使用存在的不足是缆车需要修建钢塔,缆车吊在空中行走,一旦发生停电,很难进行救援,严重的如果发生断缆,则对游客造成生命危险。汽车虽然是很通常的交通工具,但是在旅游景点修建盘山公路将是非常巨大的工程,还会因开山放炮修路施工而破坏旅游景点内的自然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乘坐舒适,对自然环境破坏小、工程造价低的轻轨山地游览车。本专利技术的山地游览车它是由外车厢、内车厢、推拉门和车身稳定器组成,外滚轮和车身稳定器设置在外车厢的底部,外车厢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轨道,圆形内车厢的外壁上等距设置三个内滚轮与外车厢内壁上的环形轨道滚动相接,外车厢的两侧上下设置有滑槽,与外车厢两侧形状相同的推拉们镶嵌在滑槽之中,内车厢的下部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上设置有座椅,脚踏板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内车厢的上方设置有拉手,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的下方设置有发电机和发动机,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与外车厢底部的滚轮轴端分皮带轮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山地游览车有益效果如下容易施工,在坡度小的山坡可直接沿山坡修建轻轨,遇到山沟可架设钢架桥,因此从投资强度和施工难度都要比索道和盘山路要低,安全性也要好的多。由于车厢采用内外双层设置,可使内车厢始终保持与水平面垂直,因此在各种坡度的山坡上行驶如同人在地上行走一样,即舒适又可减少晕车,更主要的是沿地面行驶可直接接触自然景色,亲近大自然,由于离地面近,可在线路上多设停车点,供游客上下观光,提高游客的观光兴致。这些特点是索道和汽车与之无法相比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山地游览车,必将成为索道和汽车旅游观光的替代交通工具。附图说明图1是山地游览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山地游览车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山地游览车的开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是山地游览车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5是山地游览车稳定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导轨1;外滚轮2;外车厢3;内滚轮4;环形导轨5;内车厢6;配重7;U形支架8;滚轮9;推拉门10;上滑槽11;下滑槽12;调节螺栓13;拉手14,脚踏板15;发电机16;电动机17。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山地游览车作以下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它是由外车厢3、内车厢6、推拉门10和车身稳定器组成,外滚轮2和车身稳定器设置在外车厢3的底部,外车厢3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轨道5,圆形内车厢6的外壁上等距设置三个内滚轮4与外车厢3内壁上的环形轨道5滚动相接,外车厢3的两侧上下设置有滑槽11、12,与外车厢3两侧形状相同的推拉门10镶嵌在滑槽之中,内车厢6的下部设置有脚踏板15,脚踏板15上设置有座椅,脚踏板15的下方设置有配重7,内车厢6的上方设置有拉手14,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5的下方设置有发电机或发动机16,发电机或发动机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与外车厢3底部的外滚轮2轴端的皮带轮连接。配重7是照明用蓄电池,蓄电池通过导线与发电机16、电动机17连接充电或驱动。车身稳定器是由U型支架8和滚轮9组成,U型支架8的上端与外车厢3的底部固定在一起,滚轮9通过轴设置在U型支架8下端的内侧与工字型导轨1两侧的凹槽相接,U型支架8的中间设置有滚轮间距调节螺栓13。外车厢3内设置一个或多个内车厢6。外车厢3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5的下方设置有电动机17,电动机17通过链轮经链条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轴端的链轮连接。电动机17和发电机16可以通用,上坡时助力驱动,下坡时拖动发电机为电瓶充电。在小坡度的旅游景区,外车厢通过电动机17驱动,类似小型有轨电车,电力通过自身携带的电瓶提供,也可通过空中架线获得电力。如果坡大距离长则通过绞车牵引驱动。如有现成的路面,可直接在外车厢3底部安装汽车轮胎,多节车厢串连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游览车还可设计成可驾驶的电动游览车,也可制成通过其他车辆牵引的拖挂旅游车。权利要求1.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外车厢、内车厢、推拉门和车身稳定器组成,外滚轮和车身稳定器设置在外车厢的底部,外车厢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轨道,圆形内车厢的外壁上等距设置三个内滚轮与外车厢内壁上的环形轨道滚动相接,外车厢的两侧上下设置有滑槽,与外车厢两侧形状相同的推拉们镶嵌在滑槽之中,内车厢的下部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上设置有座椅,脚踏板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内车厢的上方设置有拉手,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的下方设置有发电机和发动机,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轴端分皮带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配重是照明用蓄电池,蓄电池通过导线与发电机连接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车身稳定器是由U型支架和滚轮组成,U型支架的上端与外车厢的底部固定在一起,滚轮通过轴设置在U型支架下端的内侧与工字型导轨两侧的凹槽相接,U型支架的中间设置有滚轮间距调节螺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外车厢内设置一个或多个内车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的下方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通过链轮经链条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轴端的链轮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外车厢通过电动机驱动或通过外力驱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外力驱动是外车厢通过绞车钢丝绳牵引。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外车厢是单个使用或串连使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是汽车轮胎。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山地游览车,其结构是由外车厢、内车厢、推拉门和车身稳定器组成,外滚轮和车身稳定器设置在外车厢的底部,外车厢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轨道,圆形内车厢的外壁上等距设置三个内滚轮与外车厢内壁上的环形轨道滚动相接,外车厢的两侧上下设置有滑槽,与外车厢两侧形状相同的推拉们镶嵌在滑槽之中,内车厢的下部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上设置有座椅,脚踏板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内车厢的上方设置有拉手,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的下方设置有发电机和发动机,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轴端分皮带轮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山地游览车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乘坐舒适方便、设备投资少、建设不破坏自然环境,可使用多种能源作动力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文档编号B61D17/00GK1911717SQ20061006853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4日专利技术者于明江 申请人:于明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山地游览车,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外车厢、内车厢、推拉门和车身稳定器组成,外滚轮和车身稳定器设置在外车厢的底部,外车厢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轨道,圆形内车厢的外壁上等距设置三个内滚轮与外车厢内壁上的环形轨道滚动相接,外车厢的两侧上下设置有滑槽,与外车厢两侧形状相同的推拉们镶嵌在滑槽之中,内车厢的下部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上设置有座椅,脚踏板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内车厢的上方设置有拉手,外车厢的底部的拐角处环形导轨的下方设置有发电机和发动机,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皮带轮和皮带与外车厢底部的外滚轮轴端分皮带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明江
申请(专利权)人:于明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