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回转装置、辅助驱动系统及工程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4758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3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心回转装置、辅助驱动系统及工程车,其中,中心回转装置包括电回转体和液压回转体,所述电回转体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内,所述液压回转体包括固定体和套筒,所述固定体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固定体用于固定设置在下车,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定子固定连接,所述转子和套筒上均对称设置有用于与上车配合连接的拨叉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对称布置拨叉结构的形式可以减小中心回转装置旋转运动时的偏载力,降低固定体和套筒之间密封件的磨损,提升了中心回转装置的工作可靠性和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心回转装置、辅助驱动系统及工程车
技术介绍
作为旋转部件间的能量传递装置,中心回转装置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用于传递上、下车流体介质、压力能及电气信号等。中心回转装置的应用,实现了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可以360°任意旋转,且满足到传递流体、压力能及电气信号不失真的要求。目前,常规工程车一般是将下车液压能通过中心回转装置传至上车做功,同时,完成上、下车间的电气信号传递,例如,轮式起重机中心回转装置(并不局限于轮式起重机),如图1所示。图1中所示产品只在下车配置发动机,当上车进行作业时,液压泵2’从下车发动机3’取力获得液压油的压力能,经图1所示的中心回转装置I’传递到上车执行机构,实现上车执行机构的各项动作,同时,上、下车的电气信号通过电回转体来传递。目前,大部分中心回转装置中的电回转体与液压回转体组合在一起使用,采用单拨叉拨动的形式。由于采用单拨叉拨动的形式,中心回转装置在作回转运动时,无法避免的会有偏载力产生,长期运行后,会造成固定体与套筒间的支撑环及旋转密封异常磨损,严重时会影响内部流道间的密封效果,增加内泄漏量。随着,风电、石化及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车也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工程车的重量也在不断增加。工程车的驱动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道路通过性,受公路行驶用发动机功率的制约,工程车的驱动动力需求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则在重载行驶或者爬坡等复杂路况行驶时,工程车的行驶驱动力就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而现有技术中,仅有下车配置发动机,实现上车机构动作的技术方案,而对于大吨位产品,往往上、下车均配置发动机,在正常公路行驶时,下车发动机工作,为下车行驶及照明等提供动力源,而上车处于熄火闲置状态;当下车发动机无法启动时,现有技术无法实现下车的支腿动作、升降动作以及行驶驱动。当上车作业需要动力时,下车液压执行系统将下车支腿安全支起后即可熄火,此时,启动上车发动机驱动液压系统完成上车执行机构各项动作。上述方案中,上车液压执行系统与下车液压执行系统相对独立,无液压油交换,只有电气信号传递,则需要重新设计电回转体结构,以满足单独安装电回转体的形式,这样会影响产品系列化生产过程中元件的通用化设计。而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始终由下车发动机提供动力,这样在重载转场或爬坡的工况下,车辆的通过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心回转装置,其能够减小回转偏载力,降低磨损,通用性较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辅助驱动系统,其能够提高整机行驶驱动性能和道路通过性能。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车,其整机可靠性和通过性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心回转装置,器包括电回转体和液压回转体,所述电回转体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内,所述液压回转体包括固定体和套筒,所述固定体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固定体用于固定设置在下车,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定子固定连接,所述转子和套筒上均对称设置有用于与上车配合连接的拨叉结构。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上车上对称设置有拨叉板,所述拨叉板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子上的拨叉结构相配合连接的凹槽结构,所述拨叉板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套筒上的拨叉结构相配合连接的凹槽结构。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的下部设置有一圈用于与所述下车固定连接的凸台。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凸台上方,且所述套筒与所述凸台的配合处设置有垫环。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凸台上方的所述固定体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圈供油槽,所述供油槽内设置有槽内油口,所述槽内油口通过所述固定体内设置的油道与所述凸台下方的所述固定体上设置的下部油口连通,在所述套筒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槽内油口相连通的筒体油口。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供油槽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旋转密封圈,所述旋转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套筒之间。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供油槽与其上方的所述旋转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支撑环,位于最下方的所述旋转密封圈的下方也设置有支撑环。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上最下方的所述供油槽下方设置有一圈回油槽,所述回油槽内设置有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最上方的所述槽内油口所在的油道连通。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内沿轴向设置有用于穿过电缆、线路的贯通孔。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套筒间隙配合区域的最上方设置有旋转防尘圈。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定子之间通过压板固定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辅助驱动系统,其包括上车液压动力系统、上车液压执行系统、上车切换阀组、下车液压动力系统、下车液压执行系统和下车切换阀组,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中心回转装置;所述上车液压动力系统提供的液压油能够通过所述上车切换阀组的切换传递到所述上车液压执行系统,也能够通过所述上车切换阀组的切换传递到所述中心回转装置,然后通过所述中心回转装置传递到所述下车切换阀组,通过所述下车切换阀组的切换传递到所述下车液压执行系统;所述下车液压动力系统提供的液压油能够通过所述下车切换阀组的切换传递到所述下车液压执行系统,也能够通过所述下车切换阀组的切换传递到所述中心回转装置,然后通过所述中心回转装置传递到所述上车切换阀组,通过所述上车切换阀组的切换传递到所述上车液压执行系统。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上车液压执行系统包括上车液压泵和上车液压油箱,所述上车液压泵通过管路连通所述上车液压油箱,所述上车切换阀组通过管路连通所述上车液压油箱,所述上车切换阀组还通过一套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连通所述上车液压执行系统,所述上车切换阀组还通过另一套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连通所述中心回转装置。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上车液压泵通过取力器连接上车发动机。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下车液压执行系统包括下车支腿系统、行走液压驱动系统和下车升降系统,所述下车切换阀组通过三套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对应与所述下车支腿系统、所述行走液压驱动系统和所述下车升降系统连通。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下车切换阀组还通过两套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对应与所述下车液压动力系统和所述中心回转装置连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中心回转装置或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辅助驱动系统。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对称布置拨叉结构的形式可以减小中心回转装置旋转运动时的偏载力,降低固定体和套筒之间密封件的磨损,提升了中心回转装置的工作可靠性和工作寿命O本技术利用上车发动机动力为下车行驶驱动提供动力,传动动力采用静液压驱动的形式,在车辆行驶处于驱动力不足的情况时,开启上车发动机,为下车提供辅助驱动动力源,从而提升了整机行驶的驱动性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起重机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全地面起重机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中心回转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心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回转体(3)和液压回转体,所述电回转体(3)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内,所述液压回转体包括固定体(1)和套筒(2),所述固定体(1)位于所述套筒(2)内,所述固定体(1)用于固定设置在下车,所述固定体(1)与所述定子固定连接,所述转子和套筒(2)上均对称设置有用于与上车配合连接的拨叉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华李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