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403977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属于食用菌领域的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本发明专利技术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95。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农白灵5号的栽培方法,包括母种繁殖、原种培养、栽培种培养、低温刺激、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白灵菇菌株,丰富了白灵菇的种类;其次,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农白灵5号的子实体商品价值较高,菌盖呈馒头状,质地硬,外观漂亮,出菇整齐,形态一致性高。中农白灵5号适于农业式栽培,每袋能出2个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以及该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白灵菇(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又名阿魏蘑、刺芹侧耳阿魏变种、白阿魏蘑、刺芹侧耳白色变种、翅鲍菇、玉雪阿魏菇、西天白灵芝、天山神菇等)属于侧耳属(Pleurotus),中文学名为白灵侧耳(或者将拉丁学名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直译为:刺芹侧耳托里变种)。白灵菇子实体肥厚洁白、质地细腻爽口,营养丰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大型食用菌。白灵菇兼性寄生于半枯死的新疆阿魏的茎基部和根上,野生资源极其稀少。“白灵菇”名称来自1997年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从新疆购进阿魏蘑菌袋,在北京大面积出菇成功,真菌分类学家卯晓岚先生将其中文学名定为白灵侧耳,拉丁学名定为Pleurotusnebrodensis,并记载于《中国大型真菌》(卯晓岚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但是后来研究发现我国的白灵侧耳与欧洲真正的Pleurotusnebrodensis不同,我国的白灵侧耳学名应为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Kawai等.mycoscience,2008,49:75~79;黄晨阳等.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5):825~827,823)。并已获得权威的国际真菌学名数据库(http://www.indexfungorum.org/)的承认,即白灵菇的学名为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它有农业式栽培和工厂化栽培两种栽培方式,白灵菇栽培存在如下主要难题:(1)、菌种少。目前,国家认定的白灵菇菌种只有4个,全国主要栽培菌种估计不超过10个,其中工厂化栽培主要是中农1号,农业式栽培主要是中农翅鲍。这些品种均存在缺点,如中农1号生物学效率偏低,子实体较软,不耐贮藏;中农翅鲍栽培周期长,子实体水渍多,外观差。(2)、后熟期长。白灵菇是典型需要后熟的种类,后熟期通常在2个月左右,从接种到开始出菇需要120天左右。(3)、生物学效率低。白灵菇培养周期太长,后熟完成后,栽培料失水率高,若出菇前不补水(如工厂化栽培),生物学效率只有30%~40%,若出菇前补水(如农业式栽培覆土),生物学效率可达到60%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白灵菇菌种少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白灵菇的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一种白灵菇(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0195。上述白灵菇菌株中农白灵5号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母种繁殖:按1:80~100的重量比比例将直径大小0.3~0.5cm的中农白灵5号菌种接种于母种培养基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10~12天,得中农白灵5号母种;(2)、原种培养:按照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比例将步骤(1)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母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35天,得中农白灵5号原种;(3)、栽培种培养:按照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比例将步骤(2)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原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35天,得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4)、冷却接种:按照重量百分比为5~8%的比例将步骤(3)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30~40天,菌丝长满培养料;(5)、搔菌:将袋口打开,用消毒刮铲除去料面上的菌皮,松扎上口,然后将菌袋松扎上,继续培养3~5天,直至菌丝恢复;(6)、低温刺激:将菌袋置于1~3℃低温下刺激7~14天;或大棚温度在0~15℃时,保持昼夜温差10~15℃,刺激10~15天;(7)、出菇管理和采收:出现原基后,在5~18℃(农业式栽培)或12~14℃(工业式栽培),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良好,环境CO2≤1000×10-6条件下培养20~30天;当子实体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菌种指菌丝。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去皮马铃薯块180~300g(取汁),葡萄糖15~20g,磷酸二氢钾0.5~3g,硫酸镁0.5~3g,琼脂15~25g,水1000ml,pH值自然。上述栽培方法步骤(2)、(3)或(4)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棉籽壳75~81%,麦麸8~15%,玉米粉2~8%,石灰1~3%;再以料水比为1:1.8~2.3的比例加入水。上述栽培方法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优选为:棉籽壳81%,麦麸12.5%,玉米粉3.5%,石灰3%,料水比1:1.86,即含水量为65%。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2)、(3)或(4)中所述的温度优选为24~26℃,进一步优选为25℃。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2)、(3)或(4)中所述的空气相对湿度优选为60%。上述栽培方法步骤(4)中所述的接种方法为先拔出菌袋中央事先插入的空心塑料棒,将栽培种接入拔出空心塑料棒后留下的孔洞中。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按照比例将去皮马铃薯块(直径约1cm)置于600ml水中,沸水煮30min,4层纱布过滤,取汁液;向所得汁液中加入少于400ml水,再加葡萄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定容至1000ml,边搅拌边小火加热,至以上成分完全溶解,分装试管(规格为20mm×200mm),121℃灭菌30min;摆斜面,备用。所用琼脂可以是琼脂条或琼脂粉。上述栽培方法步骤(2)或(3)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制备方法为:按照比例将各原料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再按照料水比加入水,搅拌均匀,装瓶/袋,栽培培养料采用高压灭菌,在125℃保持150min。上述栽培方法步骤(4)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制备方法为:按照比例将各原料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再按照料水比加入水,搅拌均匀,栽培袋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袋,栽培袋厚度一般5~6丝,菌袋折径17cm,长35cm;将制备好的栽培培养料装入袋中,要求松紧适度,装好后袋口内翻压入中间的洞孔中,并插入空心棒,摆放于消毒筐中,即进行灭菌。一般采用常压灭菌,从蒸锅内上大气后,在100℃下保持12~14小时,待冷却后接种。本专利技术白灵菇中农白灵5号的分离驯化过程:2009年5月,本专利技术人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砖厂附近戈壁滩采集到寄生在新疆阿魏根部的野生白灵菇子实体,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菌丝(菌种),检测菌丝rDNA-ITS大小和序列,鉴定其为白灵菇(Pleurotuseryngiiv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9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灵菇(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梦然陈强黄晨阳张金霞高巍曲积彬邹亚杰邬向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