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9254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成型效果差的问题。本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包括定模装置、动模装置,动模装置包括上模座板、上模板,定模装置包括下模座板、下模成型板,在下模成型板面朝上模板的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型腔槽,在下模成型板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型芯,型芯包括与下模成型板固连的第一台阶、与第一台阶相连的第二台阶以及安装在第二台阶中部的连接杆,各第一台阶的外周侧面均与对应型腔槽的内壁紧贴设置,连接杆上套设有加强件,各第二台阶、连接杆、加强件均设置在对应型腔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成型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
,涉及一种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
技术介绍
换向器是直流电机和交流整流子电机最重要、最复杂的部件之一,由导电部分、绝缘部分和紧固支撑部分组成。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拱形换向器、塑料换向器、绑环式换向器和分段式换向器四种。塑料换向器采用热固性塑料作为换向器的紧固支撑部分(即套筒),具有结构较简单,生产成本低,加工工时少等优点,因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塑料套筒一般采用压注成型的方式进行生产,由于换向器在电机运行中,既要承受离心力和热应力的作用,又要保持稳定性,防止变形,因此,作为换向器的紧固支撑部分,套筒的工作表面必须光滑平整,此外套筒要有较高的耐磨性、耐热性以及可靠的绝缘性,还要有足够的强度以及刚度,保证电机在起动、制动和超速的情况下稳定地运行。总之,换向器质量的优劣,对电机运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生产的塑料换向器往往强度以及刚度不够,导致换向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使用寿命不高。此外,在成型之后,换向器的内孔需要进行数控镗孔然后再回孔,加工复杂,生产成本高。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结构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设计合理、成型效果好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设计合理、产品质量高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包括定模装置以及能相对定模装置移动的动模装置,所述动模装置包括上模座板以及设置在上模座板下方的上模板,所述定模装置包括下模座板以及固连在下模座板上方的下模成型板,当定模装置与动模装置扣合在一起时,在上模板与下模成型板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换向器的至少一个成型型腔,在下模成型板面朝上模板的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型腔槽,在下模成型板上可拆卸安装有与型腔槽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型芯,各成型型腔均由上模板、型腔槽及对应的型芯合围形成,所述型芯包括与下模成型板固连的第一台阶、与第一台阶相连的第二台阶以及安装在第二台阶中部的连接杆,各第一台阶的外周侧面均与对应型腔槽的内壁紧贴设置,在各连接杆上均套设有加强件,各第二台阶、连接杆、加强件均设置在对应型腔槽内,所述第一台阶与对应第二台阶、对应连接杆、对应加强件、对应型腔槽均同轴设置。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所述成型型腔由主成型型腔以及环绕主成型型腔均匀分布的多个侧成型型腔构成,所述主成型型腔与各侧成型型腔均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型腔槽由开设在下模成型板中部的主型腔槽、环绕主型腔槽均匀分布的多个侧型腔槽构成,所述型芯由与主型腔槽对应设置的主型芯、环绕主型芯分布且与侧型腔槽一一对应的多个侧型芯构成,所述主成型型腔由上模板、主型腔槽及对应的主型芯合围形成,各侧成型型腔均由上模板、侧型腔槽及对应的侧型芯合围形成。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所述下模成型板由下模板和活动安装在下模板上的中套板构成,所述中套板设置在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所述型腔槽穿设在中套板上,所述型芯可拆卸安装在下模板上,各第一台阶均与下模板固连,中套板的上表面与各型芯的上表面齐平。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在上模座板与上模板之间设置有与上模板固连的加料板,加料板上端面与上模座板下端面之间具有间隙,在加料板中部贯穿开设有加料槽,上模座板面朝加料板的端面凸起形成与加料槽相配合的压柱,所述上模座板能与加料板扣合或脱离并带动压柱伸入或退出加料槽,且当压柱伸入加料槽内时,压柱的外周侧面与加料槽内壁间隙配合。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上模板面朝加料板的端面中部凸起形成与加料槽相配合的圆台,所述圆台位于加料槽内且圆台的外周侧面与加料槽内壁紧密贴合,当压柱伸入加料槽内时,压柱与圆台的上表面相接触。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在上模板上竖直穿设有用于进料且与成型型腔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注料通道,各注料通道均穿过圆台且每个注料通道均呈锥形设置,各注料通道的入口处均开设在圆台上,各注料通道的出口处均开设在上模板的下端面上且出口处的宽度小于入口处的宽度,各注料通道的入口处均圆弧过渡至圆台上端面并与加料槽联通,各注料通道的出口处均与对应的成型型腔联通。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在加料板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拉板,每个拉板的一端均与加料板固连,另一端均向内弯折延伸形成拉块,在中套板上开设有与拉块对应的若干限位槽。在上述的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中,在上模座板上固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一导柱,每个第一导柱均由上而下依次穿过加料板、上模板、中套板并伸入下模板内,在下模板上固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二导柱,每个第二导柱均由下而上穿过中套板并伸入上模板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加强件的设置能加强换向器的强度;第一台阶的设置能在在增大型芯直径的情况下提高换向器的同心度,有利于增强换向器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工作状态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下模板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中套板的仰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上模板的俯视图。图中,11、下模座板;12、下模板;13、中套板;131、限位槽;21、上模座板;211、压柱;22、上模板;221、圆台;23、加料板;231、加料槽;31、主成型型腔;32、侧成型型腔;41、主型腔槽;42、侧型腔槽;51、主型芯;52、侧型芯;53、第一台阶;54、第二台阶;55、连接杆;60、加强件;70、注料通道;80、拉板;81、拉块;91、第一导柱;92、第二导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包括定模装置以及能相对定模装置移动的动模装置,动模装置包括上模座板21以及设置在上模座板21下方的上模板22,定模装置包括下模座板11以及固连在下模座板11上方的下模成型板,当定模装置与动模装置扣合在一起时,在上模板22与下模成型板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换向器的至少一个成型型腔,在下模成型板面朝上模板22的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型腔槽,在下模成型板上可拆卸安装有与型腔槽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型芯,各成型型腔均由上模板22、型腔槽及对应的型芯合围形成,型芯包括与下模成型板固连的第一台阶53、与第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用于成型换向器的模具,包括定模装置以及能相对定模装置移动的动模装置,所述动模装置包括上模座板以及设置在上模座板下方的上模板,所述定模装置包括下模座板以及固连在下模座板上方的下模成型板,其特征在于,当定模装置与动模装置扣合在一起时,在上模板与下模成型板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换向器的至少一个成型型腔,在下模成型板面朝上模板的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型腔槽,在下模成型板上可拆卸安装有与型腔槽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型芯,各成型型腔均由上模板、型腔槽及对应的型芯合围形成,所述型芯包括与下模成型板固连的第一台阶、与第一台阶相连的第二台阶以及安装在第二台阶中部的连接杆,各第一台阶的外周侧面均与对应型腔槽的内壁紧贴设置,在各连接杆上均套设有加强件,各第二台阶、连接杆、加强件均设置在对应型腔槽内,所述第一台阶与对应第二台阶、对应连接杆、对应加强件、对应型腔槽均同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岳祥孙瑞娣杨运动郁军波
申请(专利权)人:华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