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及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54708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5 1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及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一种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包含:一喷绘机、一夹持装置及两个固定座。喷绘机包括一本体、自本体两相反侧向外延伸的二延伸部、分别安装于本体两相反侧并延伸至延伸部外侧的二滑轨、两端分别安装于滑轨组的一横梁,及安装于横梁上的一喷头。夹持装置利用固定座固设于延伸部内侧,并包括一具有一承载座的升降机构、一上夹持机构、一下夹持机构,承载座受控于升降机构于一承载状态与一喷绘状态间升起或降下。当承载座处于喷绘位置时,上、下夹持机构夹住板件之上、下端,喷头利用滑轨及横梁移至板件之上方,对其顶面进行喷绘的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夹持装置及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及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
技术介绍
以往的喷绘设备只能在对欲喷绘的板材之正面进行喷绘动作,在板材之侧面的如要进行加工美化的话,目前均采用贴边机贴边的方式进行美化。而贴边机所使用的边条制造往往都需要下订单进行大量生产,完全无法符合目前制造业所追求多元的个人化之需求,亦无法少量制造,以提供服务给少量需求的散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让现有喷绘机直接喷绘板材侧面的夹持 目.ο 本技术之其中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供多元客制化,及不同大小客户服务的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 本技术的夹持装置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适于夹持一板件,该板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表面底端的底面,该夹持装置包含:一框架、一升降机构、一上夹持机构及一下夹持机构。 该升降机构设置于该框架并包括一用于承载该板件的底面的承载架,该承载架可沿一第一方向带动该板件相对于该框架上下移动。 该下夹持机构包括一固定于该承载架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下挡板,及一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承载架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下夹持件,该下夹持件可沿一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在一远离该下挡板的原始位置,及一邻近该下挡板的下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该下夹持件在该下夹持位置时,该下挡板及该下夹持件分别夹持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该上夹持机构包括一固定于该框架且邻近该框架顶端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上挡板,及一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框架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上夹持件,该上夹持件可沿一该第二方向在一远离该上挡板的原始位置,及一邻近该上挡板的上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该上夹持件在该上夹持位置时,该上挡板及该上夹持件分别夹持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下挡板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下挡止立面,该上挡板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第一上夹持部,该下挡止立面平行于该第一上夹持部,该下挡止立面与该第一上夹持部共平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下夹持件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下夹持立面,该上夹持件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第二上夹持部,该下夹持立面平行于该第二上夹持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下挡板与该下夹持件分别呈长形且其长向沿一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该第一上夹持部与该第二上夹持部分别为一圆杆,该第一上夹持部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呈线接触状态,该第二上夹持部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呈线接触状态,该第一上夹持部的轴向与该第二上夹持部的轴向分别沿该第三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承载架包含一顶面,及多个凸设于该顶面且相间隔用于供该板件的底面接触的接触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各该接触件呈长形且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各该接触件与该板件的底面之间呈线接触状态。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承载架的顶面凹陷形成有多个凹槽,各该接触件为一设置于对应的该凹槽内且部分凸伸出该顶面的圆杆。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上夹持机构还包括一与该上夹持件连接的上气压缸,该上气压缸用于驱动该上夹持件在该原始位置与该上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该下夹持机构还包括一与该下夹持件连接的下气压缸,该下气压缸用于驱动该下夹持件在该原始位置与该下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框架形成一容置槽,及一连通于该容置槽顶端的开口,该板件经由该开口穿伸至该容置槽内,该承载架设置于该容置槽内,该升降机构还包括一与该承载架连接的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承载架在一初始位置,及一位于该初始位置上方以承载该板件的承载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框架包括一底壁、二自该底壁两相反侧向上延伸的侧壁,及一与所述侧壁及该底壁连接的后壁,及由所述侧壁、该后壁与该上挡板界定出的该开口,该板件还具有一相反于该底面的顶面;该夹持装置还包含一设置于该上挡板且间隔位于该开口下方的第一传感器,及一电连接于该第一传感器与该驱动组件之间的控制模块,该第一传感器感应到该板件的底面时会产生一第一感应讯号并将其传递至该控制模块,该第一传感器感应到该板件的顶面时会产生一第二感应讯号并将其传递至该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可控制该驱动组件驱使该承载架带动该板件移动至一喷绘位置,使该板件的该顶面与该开口齐平。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上夹持机构及该下夹持机构,可以固定该板件的上端侧面与下端侧面,进而使板件之顶面露出,并通过该升降机构可以将各种高度的板件之顶面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技术的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包含:一喷绘机及一上述的夹持装置。 该喷绘机包含一本体、自该本体两相反侧向外延伸的二延伸部、分别安装于该本体两相反侧并延伸至所述延伸部外侧的二滑轨、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滑轨的一横导轨,及一可滑动地连接于该横导轨的喷头。 该夹持装置设置于该两延伸部之间,且该框架连接于该两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一安装于所述延伸部上方并与该喷头电连接的第二传感器,当该喷头在进行喷绘动作,且该第二传感器侦测到该板件因故凸出该上夹持机构时,该第二传感器会传送一停止信息至该喷头,该喷头收到该停止信息时则立刻停止作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夹持装置可以固定该板件并使其顶面与该夹持装置之开口对齐,进而使该喷绘机喷绘该板件之顶面。 【附图说明】 本技术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技术夹持装置的一实施例; 图2是一局部放大图,说明本实施例的一下夹持机构及一承载座; 图3是一局部放大图,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第一传感器及一上夹持机构; 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施例的一升降装置及其驱动组件; 图5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技术板面板边喷绘整合设备的一实施例; 图6是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本实施例之承载架位于一承载位置; 图7是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本实施例之承载架位于一初始位置; 图8是一正视示意图,说明本实施例之承载架位于一喷绘位置; 图9是一俯视图,说明本实施例之夹持装置; 图10是沿图9中A-A剖线所取得一局部放大剖视图,说明该夹持装置之上夹持件与下夹持件位于一原始位置; 图11是类似图10的视图,说明该夹持装置之上夹持件位于一上夹持位置,及该下夹持件位于一下夹持位置; 图12是沿图9中A-A剖线所取得一局部放大剖视图,说明该夹持装置之第一上夹持部及第二上夹持部?’及 图13是沿图9中A-A剖线所取得一局部放大剖视图,说明该夹持装置之接触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的。 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6,本技术夹持装置2之一实施例适于夹持一板件3,该板件3具有一第一表面31、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31的第二表面34 (见图11),及一连接于该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4底端的底面33及一相反于该底面33的顶面32 ;该夹持装置2包含:一框架21、一升降机构6、一上夹持机构4、一下夹持机构5及一第一传感器71。 该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夹持装置,适于夹持一板件,该板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表面底端的底面,其特征在于:该夹持装置包含:一框架;一升降机构,设置于该框架并包括一用于承载该板件的底面的承载架,该承载架可沿一第一方向带动该板件相对于该框架上下移动;一下夹持机构,包括一固定于该承载架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下挡板,及一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承载架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下夹持件,该下夹持件可沿一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在一远离该下挡板的原始位置,及一邻近该下挡板的下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该下夹持件在该下夹持位置时,该下挡板及该下夹持件分别夹持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及一上夹持机构,包括一固定于该框架且邻近该框架顶端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上挡板,及一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框架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上夹持件,该上夹持件可沿一该第二方向在一远离该上挡板的原始位置,及一邻近该上挡板的上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该上夹持件在该上夹持位置时,该上挡板及该上夹持件分别夹持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29 TW 1032191191.一种夹持装置,适于夹持一板件,该板件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表面底端的底面,其特征在于:该夹持装置包含: 一框架; 一升降机构,设置于该框架并包括一用于承载该板件的底面的承载架,该承载架可沿一第一方向带动该板件相对于该框架上下移动; 一下夹持机构,包括一固定于该承载架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下挡板,及一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承载架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下夹持件,该下夹持件可沿一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在一远离该下挡板的原始位置,及一邻近该下挡板的下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该下夹持件在该下夹持位置时,该下挡板及该下夹持件分别夹持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及 一上夹持机构,包括一固定于该框架且邻近该框架顶端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上挡板,及一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框架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上夹持件,该上夹持件可沿一该第二方向在一远离该上挡板的原始位置,及一邻近该上挡板的上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该上夹持件在该上夹持位置时,该上挡板及该上夹持件分别夹持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挡板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下挡止立面,该上挡板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一表面的第一上夹持部,该下挡止立面平行于该第一上夹持部,该下挡止立面与该第一上夹持部共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夹持件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下夹持立面,该上夹持件具有一用于夹持该第二表面的第二上夹持部,该下夹持立面平行于该第二上夹持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挡板与该下夹持件分别呈长形且其长向沿一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该第一上夹持部与该第二上夹持部分别为一圆杆,该第一上夹持部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呈线接触状态,该第二上夹持部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呈线接触状态,该第一上夹持部的轴向与该第二上夹持部的轴向分别沿该第三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载架包含一顶面,及多个凸设于该顶面且相间隔用于供该板件的底面接触的接触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接触件呈长形且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各该接触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维成纪明昇许惠雯林武强
申请(专利权)人:恩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