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99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灯具,用灯体和前透镜构成封闭的灯室,在灯室内,在离开灯体的位置设置插有光源的反射器,同时在灯体上的光源上方的位置及下方的位置上,设置配合发挥呼吸作用的空气孔,其特征在于,在处于上下空气孔之间位置上的灯体的内侧或反射器的外侧设置阻止空气在反射器背后与灯体之间间隙中上下方向流动的水平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阻止温热的空气通过反射器背后进行循环,使经过空气孔进行的呼吸活跃化,有效地防止发生结露。(*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与前面透镜共同构成灯室的灯体背面壁上设置发挥呼吸作用的空气孔的车辆用灯具。作为这类灯具的传统技术,有一种图9所示的汽车用前大灯,是用灯体1和前透镜2构成封闭的灯室,在该灯室内,插有作为光源的灯泡4的反射器3受到譬如由2根对光螺钉和1个球节构成的对光机构(未图示)的支撑,可作上下左右的倾斜动作。在灯体1的背面壁上高于和低于光源4的位置上设有空气孔6a、6b,这些空气孔使灯室内与外部连通,以产生呼吸作用,避免在前透镜2上结露。即,随着灯泡4的亮灯而产生的热量使灯泡4的周围产生箭头A所示的对流。而且在灯泡4的周围有较多上升气流,灯室内上部的压力高于下部的压力。因此,在压力较高的灯室内上部,温热的空气从上空气孔6a流出,同时在压力较低的灯室内下部,外部的空气从下空气孔6b流入,经过空气孔6a、6b实现的吸排气作用、即呼吸作用,使对流A活性化,以防止结露。然而,在反射器3和灯体1之间有间隙形成,未从上空气孔6a排出的部分空气(温热的空气)通过反射器3与灯体1之间的间隙,并如箭头B所示,形成向着下方的循环流。这样,经过空气孔6a、6b实现的吸排气量就会减少,对流A发生钝化,使防止结露的效果降低。鉴于传统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阻止反射器背后的空气循环而使经过灯体上所设的空气孔的呼吸作用活跃化、能有效地防止结露发生的车辆用灯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灯具上,用灯体和前透镜构成封闭的灯室,在所述灯室内,在离开灯体的位置设置插有光源的反射器,同时在所述灯体上的光源上方的位置及下方的位置上,设置协配合发挥呼吸作用的空气孔,其特点是,在处于所述上下空气孔之间位置上的灯体的内侧或反射器的外侧设置阻止空气在反射器背后与灯体之间间隙中上下方向流动的水平肋。在灯室内,由于光源的亮灯发热而产生对流,处于压力升高的灯室内上部的温热空气从反射器上方经空气孔而流出到灯室外,同时,在灯室内下部,外部的空气经下空气孔而流入,通过这种经过空气孔实现的呼吸作用,使灯室内的对流活性化,以防止结露。尽管灯室内上部的温热空气要从反射器的上方通过反射器的背后而向下方循环,但水平肋阻止了该温热空气的循环流,使经过空气孔实现的吸排气量增加(呼吸作用活跃化),灯室内对流毫不钝化地被可靠地活性化,从而提高了防止结露发生的效果。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灯具上,在所述灯体的下空气孔的上方附近位置设有把从下空气孔流入灯室内的空气引导到前方的第2水平肋。从下空气孔流入的外部空气沿第2水平肋被引导到前方而到达反射器的前方,从而促进了灯室内对流的活性化。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车辆用灯具上,所述水平肋比反射器更向前方延伸。灯室内上部的温热空气沿灯体内侧的循环受到阻止,呼吸作用活跃化,灯室内的对流被进一步活性化。而且从下空气孔流入的外部空气沿第2水平肋而被可靠地引导到前方,进一步促进了灯室内对流的活性化。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用灯具上,把所述水平肋设置在灯体上。在水平肋周围区域,可能因水平肋的成形而产生气孔,因此难以在对配光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反射器上形成水平肋,而在对配光的形成毫无影响的灯体上,即使由于气孔的产生而使其形状略有变化也无妨,故容易在其上形成水平肋。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用灯具上,在所述反射器上的所述上空气孔的附近设置贯穿反射器的通气孔。由于光源周围的部分温热空气不是绕过反射器的上方到达反射器后方,而是通过该通气孔到达反射器后方,并从上空气孔流出到灯室外,故空气的流出路径缩短,这样就增加了经过空气孔实现的吸排气量(呼吸作用活跃化)。对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用前大灯的主视图。图2是上述前大灯的水平剖视图(沿图1中Ⅱ-Ⅱ线的剖视图)。图3是上述前大灯的纵向剖视图(沿图1中Ⅲ-Ⅲ线的剖视图)。图4是上述前大灯的后视图。图5是灯体的主视图。图6是上述灯体的立体图。图7是上述灯体的后视立体图。图8是说明空气孔呼吸作用的剖视图(沿图1、图4中Ⅷ-Ⅷ线的剖视图)。图9是传统汽车用前大灯的纵向剖视图。以下结合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图1~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前大灯的主视图,图2是该前大灯的水平剖视图(沿图1中Ⅱ-Ⅱ线的剖视图),图3是该前大灯的纵向剖视图(沿图1中Ⅲ-Ⅲ线的剖视图),图4是该前大灯的后视图,图5是灯体的主视图,图6是该灯体的立体图,图7是该灯体的后视立体图,图8是说明空气孔呼吸作用的剖视图(沿图1、图4中Ⅷ-Ⅷ线的剖视图)。在这些图中,符号10是从前方倾斜并在侧方开口的扁矩形的合成树脂制灯体,在灯体10的前面开口部,装有弯曲的透明前透镜11,构成扁矩形的封闭灯室S。在灯室S内,形成行驶光束和抗眩光束用的反射式灯单元20受对光机构支撑而可作倾斜动作,该对光机构由2根对光螺钉12、13和1个球节14构成。灯单元20由施行了镀铝处理(镜面处理)的抛物面状合成树脂制反射器22、插入固定于在该反射器22的后顶部形成的灯泡插孔23内并作为光源的灯泡30、以及螺旋固定在灯泡插孔23内并覆盖灯泡30前方的控制配光用的灯罩40构成。灯泡30是把行驶光束用的灯丝31a和抗眩光束用的灯丝31b一并容纳于玻璃球内,当灯泡30固定在灯泡插孔23内时,反射器22的焦点位于灯丝31a、31b间的大致中间位置,通过行驶光束用灯丝31a的发光形成行驶光束,通过抗眩光束用的灯丝31b的发光形成抗眩光束。灯体10由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上伸出形成车体安装固定用托架15的上侧面壁10a、与该上侧面壁10a平行延伸的下侧面壁10b、以及处于这些上下侧面壁10a、10b之间且向后方膨出的弯曲的背面壁10c构成。而且在灯体10的背面壁10c上设有更换灯泡用的开口部10d,灯泡30的灯泡座32从该开口部10d向后方伸出,在构成该开口部10d的圆筒部10e与灯泡座32之间夹装着可伸缩的橡胶防护罩34,将灯体10的后方开口部(灯泡更换用开口部)10d封闭。另外,灯单元20受可旋转地支承在灯体10的背面壁10c的螺钉插孔10f、10g内且向前方伸出的2根对光螺钉12、13和1个球节14的支承,可相对灯体10作倾斜动作。即,在凸出设置于反射器22的背面的托架22a、22a上嵌有与对光螺钉12、13螺纹结合的螺帽12a、13a,通过转动对光螺钉12、13,使螺帽12a、13a沿对光螺钉12、13进退,以使灯单元20围绕水平轴Lx和垂直轴Ly倾斜动作,可以在上下左右方向调节灯单元20的光轴L。还有,在对光螺钉12、13的后端部连成一体地设有冠状齿轮12b、13b,用螺丝刀转动该冠状齿轮12b、13b,就可以转动对光螺钉12、13。符号18是从灯体10的前面开口部沿前透镜11的内侧设置的扩展反射器,该扩展反射器18上形成与灯单元20的反射器对应的开口部18a。另外,在扩展反射器18的表面施行与反射器22相同的镀铝处理(镜面处理),这样不仅可以遮住灯单元20的周边部分,还可使灯室S内部整体呈单一的镜面色,美化前大灯的外观。符号50(50A、50B、50C)是设在灯体10的背面壁10c上的空气孔,符号H(H1、H2、H3)是覆盖空气孔50(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灯具,用灯体和前透镜构成封闭的灯室,在所述灯室内,在离开灯体的位置设置插有光源的反射器,同时在所述灯体上的光源上方的位置及下方的位置上,设置配合发挥呼吸作用的空气孔,其特征在于,在处于所述上下空气孔之间位置上的灯体的内侧或反射器的外侧设置阻止空气在反射器背后与灯体之间间隙中上下方向流动的水平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泽和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