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10),该交通工具座椅(10)包括座椅靠背框架(18),该座椅靠背框架(18)被布置在座椅靠背(16)中,并且该座椅靠背框架(18)以使得用于支承乘员的线构件(30)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30)的端部。座椅靠背框架(18)包括支承平面部(38),线构件(30)的端部被布置在该支承平面部(38)中,该支承平面部(38)沿与线构件(30)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以使得线构件(30)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30)的支承部被形成在支承平面部(38)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具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具座椅。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构件的相对于用于支承就座人员的背部的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构成汽车等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支承就座人员的背部。座椅靠背的构架由座椅靠背框架构成。因此,座椅垫被布置在顶板部分上,该顶板部分被设置在支承就座人员的背部的座椅靠背的中央部分上,且接收构件被布置在座椅垫的背面侧上且通过座椅靠背框架支承。接收构件通过座椅靠背框架经由线构件支承,使得允许随着就座人员的就座姿势等的行为变化的凸凹移动。一般地,这样的线构件通过上框架支承,该上框架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中沿宽度方向布置。图7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美国专利第5762397号和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90906(JP2010-90906A)号通过上框架124实现的线构件130的支承结构。上框架124一般形成为平板形状,且其平板表面沿上下方向布置。线构件130被布置为面向上框架124的平板表面,且以轴向可滑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130的树脂夹146被插入到上框架124的接附孔144中,使得线构件130被接附到上框架124。在该构造中,线构件130通过树脂夹146支承的部分被构造为成得充分地确保了线构件130的轴向可允许移动。因此,能够随就座人员的举动变化无任何困难地执行线构件130的凸凹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同时,如在图8中所图示,为增加整个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目前上框架124被形成为具有帽状截面。在线构件130通过具有帽状截面的上框架124支承的情形中,当线构件130根据以上所述的支承方法的构思被支承时,线构件130经由树脂夹146由凸缘部分142支承,该凸缘部分142具有在帽状截面的下侧上在上下方向上布置的平坦表面。然而,在线构件130的该支承结构的情形中,延续到凸缘部分142以向冒状部分的下侧上的凸缘部分142弯曲的横向部分138被放置在线构件130的正上方。因此,当线构件130轴向移动时,特别是向上移动时,线构件130的上端与横向部分138邻靠,使得妨碍了线构件130的移动。即,导致如下问题,即不能充分地确保线构件130随就座人员的举动变化而凸凹移动。事实上,为解决此问题,存在如下方法,其中在线构件130的上端和横向部分138之间设定大的可移动间隙。然而,在该情形中,需要通过树脂夹146在较低位置中设置支承位置,这导致必须使得凸缘部分142不必要地向下延伸。另外,因为线构件130通过树脂夹146的支承位置被设定在较低位置中,所以可能会影响用于支承就座人员的支承性能。因此,发生另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被构造成使得在通过座椅靠背框架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的情形中,即使座椅靠背框架被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干扰线构件的轴向移动的位置中,也能够通过被放置在该位置中的座椅靠背框架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被布置在座椅靠背中,并且该座椅靠背框架以使得用于支承乘员的线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该线构件的端部。座椅靠背框架包括支承平面部,线构件的端部被布置在该支承平面部中,所述支承平面部沿与线构件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且以使得线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的支承部被形成在支承平面部中。注意到,在以上方面中,支承部可以是通孔。另外,树脂夹可以被装配到通孔,使得通过树脂夹可移动地支承线构件。根据以上方面,座椅靠背框架处于线构件可移动的位置中,即包括支承平面部的座椅靠背框架被构造成使得通过支承部可移动地支承线构件,其中该支承平面部沿与线构件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且被构造成使得线构件被可移动地布置。这使得能够无任何困难地执行线构件随就座人员的举动变化的凸凹移动。注意到,如果支承部是通孔,则能够容易地获得上述构造。另外,当树脂夹被装配到通孔以便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时,能够实现线构件的带有小阻力的平滑的轴向移动。根据以上的方面,在通过座椅靠背框架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的情形中,即使座椅靠背框架被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干扰线构件的轴向移动的位置中,也能够通过被放置在该位置中的座椅靠背框架以轴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承线构件。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与工业重要性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其中类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类似的元件,且其中:图1是图示了根据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构架的透视图;图2是图示了图1中所图示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构架的前视图;图3是图示了线构件通过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框架支承的区域的放大透视图;图4是图示了线构件和树脂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视图;图6是图示了根据实施例的线构件相对于上框架的支承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线构件相对于上框架的支承结构的示意图;并且图8是根据图7中所图示的方法通过具有帽状截面的上框架支承线构件的情况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参考附图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注意,在如下描述中,顶侧和底侧、右侧和左侧、前侧和后侧等的方向指示指示了从就座在座椅上的就座人员的角度观察的方向。图1和图2图示了表示为汽车的交通工具座椅10(在下文中仅称为“座椅10”)的座椅框架构件。座椅10主要由用作就座人员的座椅的座垫12、用作靠背的座椅靠背16和支承头部的头枕(未示出)构成。座垫12和座椅靠背16分别包括座垫框架14和座椅靠背框架18,该座垫框架14和座椅靠背框架18形成座垫12和座椅靠背16的相应的构架。倾角调节机构20被设置在座垫12和座椅靠背16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从而允许座椅靠背16在前后方向上倾斜。座椅靠背16的座椅靠背框架18由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22、将侧框架22的上部相互连接的上框架24和将侧框架22的下部分相互连接的下框架26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8形成为框架形状,且形成限定了座椅靠背16的外形的构架。另外,座椅垫(未示出)被布置在座椅靠背16中以包裹座椅靠背框架18,且座椅罩被设置成覆盖座椅垫的外表面。因此,座椅靠背16被构造成支承就座人员的背部。用作用于接收座椅垫的接收构件的轮廓垫28被布置在座椅垫的背面侧上。轮廓垫28的下端28A被锁定到下框架26,经由线构件30通过上框架24以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支承上端28B。轮廓垫28经由座椅垫接收随就座人员的就座姿势等的变化的举动变化载荷作为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由于载荷,轮廓垫28将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因为轮廓垫28的下端28A被锁定到下框架26且用作支承点,所以轮廓垫28的移动被执行为使得上端28B的经由线构件30通过上框架24支承的部分32以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图3是部分32的放大的视图,其中通过上框架24支承线构件30。为增加上框架24的刚性,上框架24被形成为具有帽状截面。上框架24被放置在使得帽状截面的开口面向后侧的位置关系中。如在图6的示意图中所图示,上框架24的帽状截面包括竖直部分34、上横向部分36和下横向部分38。此外,凸缘部分40、42被分别设置在上横向部分36和下横向部分38中,使得凸缘部分40、42从上横向部分36和下横向部分38以延伸方式弯曲。线构件30通过下横向部分38支承,如在图3中图示。下横向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被布置在座椅靠背中,并且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以使得用于支承乘员的线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线构件的端部,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8)包括支承平面部(38),所述线构件(30)的所述端部被布置在所述支承平面部(38)中,所述支承平面部(38)沿与所述线构件(30)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并且以使得所述线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线构件(30)的支承部被形成在所述支承平面部(38)中。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30 JP 2013-204165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被布置在座椅靠背中,并且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以使得用于支承乘员的线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线构件的端部,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8)包括支承平面部(38),所述线构件(30)的所述端部被布置在所述支承平面部(38)中,所述支承平面部(38)沿与所述线构件(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岚真人,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