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57875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对应就座乘员的座垫衬垫(20)的座压分布的中心部而设置支承体(40),该支承体(40)相对于衬垫框架(10),在前端部以从前方向后方变高的方式倾斜的直线作为转动中心而沿左右方向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且在后端部沿左右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座垫衬垫(20)具备在一定位置被衬垫框架(10)支承的固定部(21)和以可动的状态被支承体(40)支承的可动部(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成为用于支承就座乘员的载荷的骨架的座椅框架和载置在该座椅框架上且具有挠性而承受就座乘员的载荷的座椅衬垫。
技术介绍
当乘员长时间以相同的姿势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上时,乘员的疲劳度变高。因此,开发了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易于改变就座姿势的座椅(参照下述专利第4095583)。该座椅中,座椅座垫可以相对于车辆地板上的底座部件沿左右方向摇动。其结果,乘员在就座姿势的状态下易于使身体左右摇动,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可以抑制疲劳度变高。但是,在上述专利第4095583的座椅中,座椅座垫整体可以相对于底座部件沿左右方向摇动,因此,乘员的就座姿势不稳定,乘坐的感觉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这种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通过一边保持乘员的身体,一边易于局部地使身体移动,从而一边稳定地维持乘员的就座姿势,一边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抑制疲劳度变高。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座椅框架,其为用于支承就座乘员的载荷的骨架;及座椅衬垫,其载置在该座椅框架上,具有挠性并承受就座乘员的载荷。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对应于就座乘员的所述座椅衬垫的座压分布的中心部而设置的支承体,该支承体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在前端部以从前方向后方变高地倾斜的直线作为中心而沿左右方向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且在后端部沿左右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所述座椅衬垫具备被座椅框架在一定位置支承的固定部和被所述支承体以可动的状态支承的可动部。根据所述方式,座椅衬垫的固定部被座椅框架支承在一定位置,因此,乘员可以利用座椅衬垫的固定部稳定地维持就座姿势。另一方面,座椅衬垫的可动部在可动的状态下被支承体支承,因此,乘员易于在就座姿势的状态下使身体摇动,使骨盆以腰椎附近为中心旋转,且使座压变化,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可以抑制疲劳度变高。在所述方式中,所述支承体也可以具备沿着其支承面进行伸缩的弹簧体。根据该构成,由于支承体具备弹簧体,因此,可以将支承体兼用为在座椅框架中需要的弹簧体。另夕卜,由于支承体具备弹簧体,因此,即使在支承体的前端部的转动角度和后端部的移动位置之间产生相位偏离的情况或在前端部进行旋转运动而与之相对后端部进行直线运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弹簧体吸收该偏离。在所述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座椅衬垫的固定部和可动部的分界部形成用于使可动部易于追随支承体的移动的切槽。根据该构成,座椅衬垫的固定部和可动部对于相对性的移动,难以相互影响,因此,能够易于使固定部在一定位置更稳定,并且可动部能够易于与支承体一起移动。因此,可以一边稳定地维持乘员的就座姿势,一边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而提高抑制疲劳度变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分解立体图;图4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宽度方向垂直剖面图;图5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前后方向垂直剖面图;图6是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后方向垂直剖面图;图8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体的立体图;图9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托架的正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在车辆的前排座椅的座椅座垫中应用了本专利技术。各图中,利用箭头表示将该座椅搭载于车辆时的各方向。该座椅座垫与目前公知的车辆用座椅一样,在成为用于支承就座乘员的载荷的骨架的座垫框架10(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座椅框架)的上方载置具有挠性且承受就座乘员的载荷的座垫衬垫20 (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座椅衬垫),进而利用座垫罩30覆盖这些座垫框架10及座垫衬垫20。所述座椅座垫的基本结构与目前众所周知的座垫结构一样,对基本结构省略其详细的图示及说明。座垫框架10通过在左右的侧框架11、12上焊接结合座垫面板14及后管13而成。座垫面板14焊接于左右的侧框架11、12的前端,与侧框架11、12的上端面一起形成支承座垫衬垫20的面。在座垫面板14的后侧,在被左右的侧框架11、12夹持的部分形成有以向后方降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A,在该倾斜部14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利用阶梯式铰链销41A沿左右方向摇动(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大致三角形状的摇动片41。因此,摇动片41以与倾斜部14A垂直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摇动(转动)。即,摇动片41将以从前方向后方变高的方式倾斜的直线作为中心而沿左右方向摇动(转动)自如地被支承。换言之,摇动片41 (后述的支承体40的前端部)以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摇动片41的三角形状的下边向后方的水平方向弯曲,该弯曲部的板面局部切割折弯而形成弹簧座41B。该弹簧座41B沿摇动片41的左右方向设置4个,4个S弹簧42 (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弹簧体)的前端分别挂接于各弹簧座4IB上。另一方面,在后管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焊接固定有固定托架44,固定托架44在后管13的后侧向下方延伸,在该延长部上如图3、5清晰所示那样安装有弹簧托架43。弹簧托架43是在左右方向上比固定托架44长地形成的截面L字型零件,在L字型的上侧部形成有左右方向上较长(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较低的圆弧形状的滑动孔43A。利用贯通该滑动孔43A的阶梯式螺栓43B,弹簧托架43沿左右方向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固定托架44。此时,阶梯式螺栓43B经由套筒43C与焊接固定于固定托架44的焊接螺母44A连结。此外,套筒43C也可以利用轴承进行置换。在弹簧托架43的L字型的下侧前部,与上述摇动片41的弹簧座41B —样的4个弹簧座43D与弹簧座41B方向相反地形成。而且,如上述那样,将如端挂接于各弹黃座41B的4个S弹黃42的后端分别挂接在各弹黃座43D上。摇动片41和弹簧托架43的左右各端部分别利用连结片51连结,在各连结片51之间配置有S弹簧42。4个S弹簧42将在后端折回的S弹簧两组沿左右方向排列而成,在各S弹簧42后端的与各弹簧座43D的挂接部设有树脂制的缓冲材料42B (参照图2),使各S弹簧42和各弹簧座43D不直接抵接,由此,抑制在乘员就座时产生咯吱声。另外,在沿左右方向排列4列的各S弹簧42之间设有适当数量的树脂制的连结片42C(图1中两个),将各S弹簧42 —体化。缓冲材料42B及连结片42C通过树脂的嵌入成形而与各S弹簧42—体形成。利用4个S弹簧42、摇动片41、弹簧托架43及连结片51构成支承体40。支承体40对应座压分布的中心部而设置。座垫衬垫20与通常的垫相比,在左右两侧部从后方朝向前方切开切槽而形成切槽部20B(参照图1),在该切槽部20B的前端部之间,在座垫衬垫20的下表面也沿左右方向切开切槽而形成切槽部20A(参照图5)。其结果,座垫衬垫20具备载置于座垫框架10的座垫面板14及侧框架11、12的上表面且在一定位置被支承的部分即固定部21、载置于支承体40的S弹簧42的上方且以可动的状态被支承的部分即可动部22。固定部21和可动部22作为座垫衬垫20 —体形成,但被切槽部20A和切槽部20B局部分开,因此,固定部21稳定地固定在座垫面板14及侧框架11、12的上表面,可动部22沿左右方向摇动自如地固定在支承体40上。图4、6中,P表示就座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座椅框架(10),其为用于支承就座乘员的载荷的骨架;及座椅衬垫(20),其载置在该座椅框架(10)上,具有挠性并承受就座乘员的载荷,其中,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对应于就座乘员的所述座椅衬垫(20)的座压分布的中心部而设置的支承体(40),该支承体(40)相对于所述座椅框架(10),在前端部以从前方向后方变高地倾斜的直线作为中心而沿左右方向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且在后端部沿左右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所述座椅衬垫(20)具备被座椅框架(10)在一定位置支承的固定部(21)和被所述支承体(40)以可动的状态支承的可动部(2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安秀隆加藤康之竹内荣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